[摘 要] 凱豐是中共前期領導人之一,其教育思想內容豐富且獨具特點。對凱豐的教育思想進行整理,不僅可以豐富中國教育的理論寶庫,而且對推動我國當代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 凱豐 教育思想 特點
凱豐,原名何克全,江西萍鄉(xiāng)人,中共前期領導人之一。1906年出生,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底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0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擔任共青團中央書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宣傳部部長。1955年3月于北京逝世,享年49歲。他30年的革命生涯,都奉獻給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目前學術界對凱豐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其青年團工作和理論宣傳工作上,對他的教育思想方面卻鮮有研究。凱豐的教育思想雖未成體系,但仍比較豐富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一、凱豐教育思想的內容
1.青年的基本任務是學習
“開卷有益”,凱豐一直高度重視學習對青年教育的重要作用,多次號召青年人加強學習。1933年春,凱豐赴中央革命根據地,被任命為團中央書記。他認為當時的中國青年正處于一個偉大的時代,擔負著偉大的責任,具有偉大的力量,對青年人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凱豐從青年學習的必要性、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態(tài)度和學習的方法幾個方面詳細闡述了他的這個觀點。在青年學習的必要性上,凱豐認為學習是青年的特殊問題,因為無論從年齡上來說,興趣上來說,任務上來說,從知識經驗上來說,從將來做事和發(fā)展的前途上來說,青年都應當學習。在青年學習的內容上,凱豐認為一個青年人,要使自己的學習走到軌道上去,至少應當獲得這樣一些知識:社會科學的基本知識(科學社會主義)、自然科學的基本知識、職業(yè)技術的知識、中國歷史、社會、經濟、政治的常識、國際政治的常識,只有學好這些知識,才能打好學習的基礎,將來才能獲得更大的發(fā)展前途。在青年學習的態(tài)度上,凱豐認為青年學習的態(tài)度,就是青年學習的修養(yǎng),而青年學習的修養(yǎng)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養(yǎng)成多讀書,多寫作,多思考,多討論,多問人的作風;二、力戒自高自滿,力戒一知半解,力戒好高騖遠,力戒一曝十寒。在青年學習的方法上,凱豐總結出青年學習方法方面必須遵守的三點原則:一、理論與實際相聯(lián)系;二、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三、做到工作與學習的相互結合。[1]P122-135
2.團對教育部工作的協(xié)助作用
當時的教育部是蘇維埃政府工作中最薄弱的一個部門,而教育工作卻與青年有著特別的關系,凱豐主張開展團對教育部工作的協(xié)助運動。這首先就要認識到教育工作是在戰(zhàn)爭的情況之下、在蘇維埃的政權之下進行的,就要同取消教育的傾向和資產階級教育的傾向作斗爭。凱豐同時指出團對教育部協(xié)助運動具體的任務:“團員應當為協(xié)助一切的學校中的協(xié)助者”“團應當成為這些學校的創(chuàng)辦者與協(xié)助者”“動員自己的干部去做教育的工作和參加教育部的工作”“團必須用極大的力量去參加學校的建設,用群眾的力量與蘇維埃的幫助去發(fā)展列寧小校勞動小校工人學校”“團必須協(xié)助教育部制定教育制度,開始來組織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教育系統(tǒng)”“開展文化教育戰(zhàn)線上的工作,為著共產主義教育斗爭”[1]P61-64。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蘇區(qū)的文化教育事業(yè)取得了很大成績,毛澤東在全國“二蘇大”的報告中贊揚說:“誰要是跑到我們蘇區(qū)來看一下,那就立刻看見是一個自由光明的新天地。”
3.吸收優(yōu)秀的文化教育者參與文化教育建設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良好的老師是教育的推動者,凱豐也一直注重選擇優(yōu)秀的文化教育者參與文化教育事業(yè)。1933年10月20日,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在瑞金召開蘇維埃文化教育大會,凱豐作為少共中央局書記兼中央宣傳部部長參加了這次會議,并代表政府在會上作了《關于蘇維埃教育政策的報告》,明確提出反對排斥知識分子的“左”的傾向,并主張吸收文化教育專家參與文化教育建設,允許私人辦學等。此外,凱豐主張純潔教師隊伍,驅逐教育界的敗類分子。在《寄語北方青年》中,凱豐明確指出“北方青年應不惜用一切努力,把這類敗壞分子從北方教育界中驅逐出去”“驅除教育界的敗壞分子,于青年的學習當然增益不少”。這些具有深遠意義的教育觀點,有力地促進了蘇區(qū)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4.重視對黨員、干部和群眾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教育
1937年春,凱豐調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為了培養(yǎng)大批干部以適應民族革命戰(zhàn)爭的需要,中共中央于1936年6月創(chuàng)辦了中國抗日紅軍大學(后改名為抗日軍政大學)。凱豐經常為抗日軍政大學的學員作形勢報告和講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程。他的報告、講課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受到學員的普遍歡迎。1937年11月,凱豐為抗大寫下了《抗日軍政大學校歌》,這首歌教育鼓勵了成千上萬的革命青年馳騁沙場,奮勇殺敵,并于1989年被最高軍事學府——國防大學正式定為軍校校歌。此外,為了教育廣大工農黨員,凱豐還親自編寫了《什么是列寧主義》《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教程》等馬列主義常識普及讀物。1938年,凱豐參加了《新華日報》黨報委員會;1945年,他又創(chuàng)辦了《東北日報》。這兩份報紙起到了人民喉舌的作用,大量報道了抗日救亡運動和各地的剿匪、反霸、建設民主政權等運動,有效地溝通了黨和人民的聯(lián)系,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對全國黨員、干部和群眾起了教育動員作用。
5.主張建立統(tǒng)一勞動學校制度
在舊中國,由于受地主資產階級國民黨的壓迫,廣大無產階級和勞動者無法享受文化教育的權利,每百人中不識字的有八十人到九十人之多。在蘇區(qū),蘇維埃政府是工人農民自己的政府,能在政治上給以人民受教育的保證,物質上給以人民受教育的幫助。凱豐主張學習蘇聯(lián)的教育政策,實行統(tǒng)一勞動學校制度。所謂統(tǒng)一勞動學校就是在義務教育年限內的一切男女兒童同等的教育,把教育與勞動統(tǒng)一。他認為蘇聯(lián)的統(tǒng)一勞動學校制度是一種最優(yōu)良的學校制度,這種學校制度的理論基礎是根據于馬克思和列寧對于共產主義教育的理論,是消滅教育與勞動間的隔離。凱豐在充分吸收蘇聯(lián)統(tǒng)一勞動學校制度優(yōu)點的基礎上,也針對我國的特殊國情對統(tǒng)一勞動學校的義務教育年限作出了修改:因為國民黨和帝國主義對我們的戰(zhàn)爭的破壞以及革命戰(zhàn)爭的開展,我們急切地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所以在目前的教育政策應當把受普通的工藝的教育年限縮短到五年(而蘇聯(lián)的義務教育年限是從八歲起到十七歲止共九年的年限)。
凱豐戰(zhàn)斗的期間,正是中國革命和中華民族處于危亡的緊急關頭,通過武裝斗爭奪取革命的勝利、獲得民族的解放是當時的中心任務,凱豐的教育思想也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點。
二、凱豐教育思想的特點
1.教育服務于革命武裝斗爭
1922年在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中國共產黨在正確分析國際、國內形勢、中國的社會性質和革命性質的基礎上提出了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反帝反封建成為中國革命最主要的任務,這一任務只能通過暴力革命的手段來實現(xiàn)。因此,發(fā)展壯大革命武裝力量就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能否取得勝利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因此,凱豐做教育工作時主張教育要為戰(zhàn)爭服務,“把教育服從于戰(zhàn)爭就是要把教育的工作適合于今天的戰(zhàn)爭的要求,滿足戰(zhàn)爭的需要,戰(zhàn)爭的開展與蘇維埃工作的開展,首先要求大批的文化政治水平高的工作人員,用文化教育去幫助戰(zhàn)爭的動員,這就是說要把今天的文化教育去為著戰(zhàn)爭的動員”[1]P62。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凱豐指出:“要完成這個(抗日)光榮的任務,須要我們青年自身力量的團結,自我教育的加強,與全國人民整齊步伐,到軍隊中去,到民眾中去,參加到抗戰(zhàn)各方面的工作中去,驅逐日寇出中國,建立新的中國。”[1]P107
2.教育與團的工作密切
凱豐自1931年初擔任團中央巡視員后,長期從事青年團工作,先后擔任過團中央委員、團中央宣傳部部長和團中央書記等職,而教育工作是青年團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凱豐在教育方面的主張和思想多源自于他所從事的共青團工作。正是因為凱豐認為“教育工作與青年有著特別的關系”,所以主張團開展對教育部的協(xié)助運動。在擔任共青團領導人期間,凱豐多次在開展共青團的工作中關注到了青年教育問題,如在《蘇區(qū)團的組織狀況與我們的任務》一文中,凱豐主張“隨著廣大的加入團的潮流必須開展廣大的對新團員的教育工作與團的教育網”[1]P59。在1933年10月的中央文化教育建設大會上,凱豐、王用濟等代表團組織與教育部訂立了協(xié)助條約,其中有“每個團員消滅十個文盲的任務”“動員年滿學齡的兒童全體加入學?!盵2]P173等規(guī)定。
3.學習蘇聯(lián)教育經驗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在黨的精心安排下,凱豐和一批革命青年抵達莫斯科,就讀于莫斯科中山大學。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就讀期間,凱豐的政治理論知識與素養(yǎng)得到了極大提高,既懂得了馬列主義理論也堅定了共產主義信念,還被任命為團支部委員,凱豐與蘇聯(lián)因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32年,蘇聯(lián)經過第一個五年計劃,初步建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文化教育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績,全盤消滅了文盲,實施了完全免費的義務教育?;谏厦鎯煞矫娴脑颍瑒P豐主張中國的文化教育領域要學習蘇聯(lián)的光榮經驗。例如在義務教育的年限方面,考慮到戰(zhàn)爭的破壞以及革命戰(zhàn)爭的開張,急切地需要各方面的人才。
不可否認,凱豐的教育思想有著明顯的歷史和時代的局限,但他注重發(fā)展教育、注重教育改革的教育思想對今天的文化教育工作的開展仍有借鑒意義,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無疑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p>
參考文獻:
[1]凱豐文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2]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編.中共黨史人物傳(第五十二卷)[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9.
[3]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
[4]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紀念凱豐同志誕辰100周年[N].人民日報,2006-3-14.
責任編輯 潘 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