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習的女人只有兩個下場:逛不完的菜市場,穿不完的地攤貨。不學習的男人只有兩個下場:穿不完的阿迪吊絲,撿不完的破瓶爛罐?!?/p>
2012年8月,北方某市一所中學,一個高三班級的教室里,赫然出現(xiàn)了這條“勵志標語”。
“這樣激勵青少年,到底是勵志還是拜金?”經(jīng)網(wǎng)友上傳后,“勵志標語”立即在全國引發(fā)了一場辯論。
眾多網(wǎng)友參與其中,并很快分為兩大陣營——一方認為,在當今這個強調(diào)物質(zhì)成就的社會,以物質(zhì)激勵下一代無可厚非;另一方則覺得,如果放任“金錢成為學習的唯一目標”,不僅無益于青少年專注學業(yè),甚至會危害他們的心理健康。
在雙方的唇槍舌劍之間,究竟孰是孰非?在傳統(tǒng)價值觀和新思潮的交織中,家長們又該何去何從?
且看由一條勵志標語引發(fā)的“三度拍案驚奇”——
辯題一:物質(zhì)驅(qū)動,是好是壞?
正方:物質(zhì)驅(qū)動是大勢所趨
出場辯手:網(wǎng)友“漿糊中人”
——“隨著市場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追求財富成了全民共識。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物質(zhì)利益成為人生最大動力。在青少年教育問題上,這種動力同樣適用。”
例證:窮則思變的企業(yè)家
“我當初創(chuàng)業(yè),就是為了賺錢蓋房子,娶妻生子,讓人瞧得起?!碧峒皠?chuàng)業(yè)初衷,民營企業(yè)家宋德銀語氣干脆。
上個世紀60年代,宋德銀出生在一個農(nóng)民家庭。由于貧困,他家每年都會拖欠交給生產(chǎn)隊的糧食和錢。
高中畢業(yè)后,宋德銀參了軍,還交了女朋友。從部隊復員后,他回到貧困的家鄉(xiāng),女友也因此和他分了手。
這件事,傷透了宋德銀的心。
“我一定要脫貧致富!”他在心中暗暗立誓。
1983年,拿著向鄰居借來的400元錢,宋德銀在鎮(zhèn)上開了一個電器修理部。
宋德銀手藝好,為人也厚道,生意順風順水。
幾年后,小小修理部變成了修理廠。又過了幾年,修理廠升格為電機廠。今天,電機廠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大型科技集團。
此時的宋德銀,身價超過了兩億元。
“我創(chuàng)造了財富,也獲得了幸福?!被仡檮?chuàng)業(yè)道路,宋德銀心滿意足。
反方:拜金勵志,情何以堪?
出場辯手:重慶市江北區(qū)某小學教師 張欣
——“追求財富無可厚非,但一定不能唯利是圖,更不能將其作為教育引導青少年的唯一標準。否則,這種追求就會變味,成為缺失了理想和道德底線的拜金主義價值觀。用這種價值觀教育青少年,將禍害孩子一生。”
例證:盡孝也要“等價交換”?
李立是陜西省西安市的一名都市白領,妻子也在外企工作,家庭收入不菲。
李立育有一子,今年六歲,聰明可愛,但就是有點“懶”——大人讓他學做家務,他從來不為所動。
一天,李立想出了一個“妙招”。
“如果你掃干凈臥室的地板,我就獎勵你100元?!?/p>
聞言,兒子迅速起身,手拿掃帚,開始勞動。
見兒子揮汗如雨,李立夫婦喜上眉梢。
以后,每當想讓孩子做什么事,他們就會開出獎勵金額,“等價交換”。
不久后的一天,李立父母來看孫子。
“快去給奶奶捶捶背?!崩盍鹤诱f。
卻不想,兒子伸出小手:“多少錢?”
一時間,眾人無語。
【一度拍案】愛財亦有道,底線最重要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以發(fā)家致富為目標,不斷鞭策自己努力奮斗,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激勵手段。但是,物質(zhì)激勵一定要掌握“度”——適當為之,能讓人目標明確,奮勇爭先,但若過度而為,就會出現(xiàn)盡孝也要“等價交換”這樣的鬧劇。
辯題二:不談錢,就不能激勵青少年?
正方: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卻萬萬不能
出場辯手:西部某雜志社資深媒體人 陳波
——“如今,生活成本很高,就業(yè)‘壓力山大’。雖說錢不是萬能的,可沒有錢卻萬萬不能。于是,‘勵志標語’應運而生,這既是部分青少年價值觀的寫照,也是鼓勵他們學習的最現(xiàn)實動力?!?/p>
例證:當“白毛女”愿嫁“黃世仁”……
“現(xiàn)在大學生找工作這么難,嫁給‘黃世仁’,等手里有了錢,可以再自我奮斗,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這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當年的白毛女也可以這樣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可她偏要和黃世仁對著干。”
2009年10月,一位著名文藝評論家到某高校講學,提出了這個顛覆性的觀點。
此觀點一出,立即在大學生群體中產(chǎn)生了反響——
“如果黃世仁生活在現(xiàn)代,家庭環(huán)境優(yōu)越,可能是個外表瀟灑、風雅的人。加上有錢,為什么不能嫁給他呢?即便是年紀大一點也不要緊?!?/p>
“如果我嫁給黃世仁這樣的有錢人,就可以拿他的錢捐給慈善事業(yè),幫助有需要的人?!?/p>
“能嫁給‘黃世仁’,就可以少奮斗很多年,何樂而不為?”
對此,有網(wǎng)友感嘆:“‘白毛女’愿嫁‘黃世仁’,反映出現(xiàn)代人對物質(zhì)享受的渴望。對現(xiàn)代人而言,這是最現(xiàn)實、最實惠的激勵?!?/p>
反方:誰說金錢是唯一手段?
出場辯手:重慶市特級教師 李胡榮
——“如果孩子眼里只有物質(zhì)享受,他們就不會懂得愛和付出,不知道感恩和給予,也不會明白人生原本可以有很多選擇,可以收獲很多種意義。而要讓他們懂得這些,不間斷地付出愛,是唯一途徑。”
例證:老教師的“愛”激勵
2010年7月,重慶市開縣臨江鎮(zhèn)。
烈日照耀場鎮(zhèn)。須發(fā)皆白的潘光權手拿一個大塑料袋,在場鎮(zhèn)的垃圾桶里翻找著。
塑料瓶、易拉罐,都被一個個裝進口袋。扎緊袋口,潘光權直起身,走向另一個垃圾桶。
幾個小時后,大口袋裝滿了。老人來到垃圾回收站,將一袋瓶子換成了一把零錢。
這些錢,正在改變著一些孩子的命運。
在過去的40多年里,退休教師潘光權一直在幫助貧困學生——他將工資拿出來,先后資助了20多名貧困學生念完大學;他將宿舍變成“留守之家”,供數(shù)十名留守兒童無償居住;有貧困學生得了病,他還會出錢醫(yī)治……
八年前,潘光權退了休。由于患有骨髓炎,他每個季度要花上千元藥費??蔀榱死^續(xù)資助貧困學生,他停止了用藥,還撿起了垃圾。
今天,潘光權已經(jīng)幫助了上百名貧困學生,累計花費約20萬元。
“潘老師的大恩大德,我們無以為報?!迸斯鈾嗟馁Y助對象之一、重慶理工大學學生鄧軍說,“我希望按照他的教誨,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不辜負潘老師的期望?!?/p>
【二度拍案】金錢非萬能,真情暖心間
“讀好書,考大學,掙大錢”,今天,這話已成了相當一部分家長教育孩子的口頭禪。然而,當物質(zhì)追求成為唯一的信念時,不少孩子也出現(xiàn)了冷漠、功利、投機甚至不擇手段的可怕轉(zhuǎn)變。如何才能避免這種轉(zhuǎn)變?答案只有一個:在教育孩子時,請不要忘記“愛”。畢竟,只有這種最偉大的人類情感,才能讓希望永不破滅,讓心靈永遠溫暖。
辯題三:什么樣的激勵才能最終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
正方:有重賞,才有勇夫
出場辯手:《經(jīng)濟學論綱》
——“人性一大特點,就是要用物質(zhì)來滿足需求,當這種需求不能得到及時、足量的保證時,負面情緒也就油然而生了?!?/p>
例證:三門考試第一,價值107萬!
2005年5月,上海市某小學。
在剛結束的期中考試里,該校三年級的一名學生拿下了三門“全班第一”。這下,他的父親樂壞了。
為激勵兒子再接再厲,這位父親花了107萬元買來一輛寶馬汽車,專門接送兒子往返學校。
從此,這輛豪車就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學校門口,向人們展示著“好成績”的“價值”。
反方:夢想,才是最強大的動力
出場辯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他的努力和判斷的方向。在這個意義上,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式的理想’。它能照亮我的道路,并且給了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生活理想,這是一種真實、善良和美麗的力量?!?/p>
例證:讀書,究竟是為了什么?
1910年夏天,奉天?。ń襁|寧?。┥蜿柺校P東模范學堂。
教室外,奉天城里租界林立,洋人橫行,偌大的中國正飽受列強蹂躪。
教室里,修身課教師走上講臺,向?qū)W生發(fā)問——
“請問諸生,為什么而讀書?”
“為明事理。”
“為幫父親記賬?!?/p>
“為光宗耀祖?!?/p>
孩子們七嘴八舌地回答——除了一位12歲的男孩。
老師注意到了男孩的沉默,于是將目光轉(zhuǎn)向他。
見老師看著自己,這位男孩站起身來,給出了一個在后世廣為流傳的答案——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在其后的漫長人生中,這個男孩和他的戰(zhàn)友們,一直在為這個夢想努力奮斗。
今天,他的夢想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實。
【三度拍案】“金山”亦有黯淡時,夢想長明照百年
“寶馬車”的故事雖然極端,但卻反映了部分家長的激勵理念。可是,隨著邊際效應不斷遞減,物質(zhì)的吸引力總有力不從心的一天。相反,少年周恩來的故事告訴我們,在人類心靈深處,有一種永不衰竭的力量,能實現(xiàn)激勵作用的“持續(xù)發(fā)展”——這種力量,叫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