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投入強保障
——基層黨組織開展活動、服務群眾,必須具備一定的基礎條件。在一些后進黨組織,人財物保障水平差,既影響黨組織的外在形象,也制約著黨組織聯系服務群眾工作的有效開展。整頓轉化后進基層黨組織,一個重點就是抓投入強保障,解決黨組織缺經費、少場所問題,保證基層黨組織工作有力量、辦事有經費、活動有陣地。
雨過天晴。
66歲的鄒代友背著手、叼著煙,慢悠悠地往前走。
穿過梁平縣仁賢鎮(zhèn)廣福村千畝良田,他在一棟兩層新樓前停了下來。樓前,一行“廣福村公共服務中心”的大字閃著光。
底樓群眾接待室里,51歲的村黨總支書記馮建平正忙得不可開交。
此時是2012年12月11日上午9點過——幾位村民正圍著馮建平咨詢事宜。
“老大哥,你先坐?!逼骋娻u代友,馮建平吆喝道,“新中心建起來了,找我們辦事的人多了!”
鄒代友點點頭,轉身到隔壁的黨員活動室坐下。
一小時后,馮建平走過來,遞上一支煙——兩個老黨員吧嗒著煙聊開了。
“老大哥,你越來越喜歡‘找組織’了喲。”
“我黨齡33年,到這里耍最親熱。以前場地太偏遠,路又爛,我這把老骨頭根本不敢來?!?/p>
馮建平瞇著眼,吐出一口煙,思緒飄回到幾個月前……
“后進怪圈”
“馮建平,我恁個遠來找你,你跑哪去了?老百姓辦事找不到干部,要你這個書記頂屁用!”
2012年4月上旬的一天,一個電話給了馮建平一悶棍。
“莫要毛,什么事嘛?”
對方在電話里嚷嚷半晌,馮建平總算明白過來——一位老黨員為給孫子辦貧困生證明,專門坐了輛摩托車來黨總支辦公室。卻不想,花了一個多小時和14元車費,卻發(fā)現辦公室空無一人。
“我馬上給你辦!”掛上電話,馮建平抬腳出門。
很快,證明辦好了。馮建平心里卻發(fā)堵——廣福村黨總支辦公室設在廢棄的村小,硬件條件差,附近人煙稀少,僅有一條毛坯路和外界相連。
“由于地勢偏遠,群眾找鎮(zhèn)黨委比找村黨總支還方便。如此一來,群眾辦事寧可到鎮(zhèn)上,也不愿找黨總支;同時,我們黨總支成員年齡偏大,平均年齡達到61歲。由于道路泥濘,尤其是遇到下雨天,這些老弱黨員很難按時參加黨員活動?!?/p>
就這樣,一個“怪圈”形成了——黨員群眾不愿來,村干部自然也不愿在辦公室坐班。時間一長,黨總支辦公室就空了。一空,黨員群眾就更不來了。
馮建平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會被“怪圈”拖入深淵。
2012年4月下旬,仁賢鎮(zhèn)黨政中心。
按照基層組織建設年要求,全鎮(zhèn)黨組織分類定級結果公布了。
“倒數第一!”一看公示榜,馮建平如遭重擊。
更大的打擊還在后面——不久,廣福村黨總支被確定為掛牌督辦的后進黨組織!
這下,馮建平徹底蒙了。
“支部聯線”
定級結果公布后,馮建平找到鎮(zhèn)黨委書記李家玲。
“李書記,我們黨支部剛升格為黨總支,怎么成了后進?我當了十年書記,從來沒評過后進!廣福村究竟哪里出了問題?”
馮建平紅著臉,稀里嘩啦倒苦水。
“老馮,你們村硬件太差,黨組織活動搞得少,黨組織作用更是沒發(fā)揮好?!崩罴伊嵴f。
馮建平啞口無言。良久,他冒出一句:“我們要啷個才能甩掉‘后進’帽子?”
“要想晉位升級,就得搞好活動陣地,再借陣地發(fā)揮好黨員作用。”李家玲支招。
“我們黨總支一年工作經費就6000元,哪有錢建場地?”馮建平兩手一攤,頭搖得像撥浪鼓。
李家玲笑笑:“我試試?!?/p>
次日,李家玲驅車直奔縣城。
之前,針對農村黨組織資金不足、保障不力等問題,梁平縣委構建了“支部聯線”幫扶體系——在縣委牽頭下,實力較強的200個縣級部門和企業(yè)黨組織主動出擊,同214個農村黨組織結對,通過資源支援促進后進黨組織晉位升級。
尋求“支部聯線”支持,正是李家玲此行的目標。
車到縣城,李家玲找到廣福村的“支部聯線”黨組織——縣委組織部機關黨支部和縣國土局機關黨支部。
對方很快就有了響應。
2012年5月的一天,廣福村老村小,村公共服務中心原址。
“這么大的官,竟然親自到村里指導工作……”面對縣委常委、組織部長蒲繼承伸過來的手,馮建平好激動。
前些天,蒲繼承聽取李家玲的匯報后,決定到廣福村實地調研。
一大早,蒲繼承就頂著烈日進了村。在黨總支辦公場地轉了一圈后,他又走進黨員、群眾家中。
“廣福村黨總支存在一系列問題。其中,硬件差、保障弱是最大的困難?!狈祷乜h委組織部,蒲繼承開出“藥方”。
按照“藥方”,縣委組織部、仁賢鎮(zhèn)和縣國土局召開了聯席會議,專題研究廣福村問題。
很快,一個以“抓投入強保障”為突破口的幫扶方案送到了廣福村。
軟硬兼“?!?/p>
有“支部聯線”撐腰,廣福村黨總支決定:后進轉化,從改善硬件開始。
2012年7月,村“兩委”班子在人氣旺、交通好的廣福村八組選了一塊場地,準備在這里修建新公共服務中心。
“建筑面積400平方米,計劃投資50萬元?!痹旌庙椖恳?guī)劃,馮建平向黨員宣布。
“50萬元?”
“錢從哪來?”
大家一聽,紛紛咋舌。
馮建平故作神秘,拿出一疊材料:“由縣委組織部牽頭,鎮(zhèn)黨委、國土局機關黨支部組成了幫扶體系,給我們提供資金……”
話音未落,眾黨員掌聲雷動。
8月,新公共服務中心及配套項目順利開建。
新樓拔地而起之際,廣福村黨總支的軟件保障也迅速到位。
“在‘支部聯線’黨組織支持下,村里的黨建活動經費增加到每年8000元,黨員活動年均經費也相應增加。”馮建平掰著手指,眼睛瞇成一條縫,“此外,鎮(zhèn)黨委還配了一名大學生‘村官’給我們,擔任專職黨務干部!”
隨著軟硬件保障相繼到位,廣福村黨員干部覺得頭上那頂沉重的“后進”帽子正一點點消失。
11月22日,新公共服務中心竣工,村黨總支遷入“新居”。
幾天后,老黨員鄒代友接到開會通知——縣委組織部要到村里宣講十八大精神。
他趕緊換上干凈衣服,出了門。
鄒代友住在廣福村七組。以前,從他家到黨總支辦公室要走40多分鐘。由于路況不好,他參加組織活動從不穿皮鞋。遇到雨天,還常常請假——“不是我不愿意去,主要是路又遠又滑,我這把老骨頭經不起摔!”
這次,他特意穿上了新皮鞋。
在水泥道上走了十來分鐘,他坐進了黨員活動室。
鮮艷的黨旗下,70多名黨員整齊端坐。
“在家的都到齊了!”點完名,馮建平有些激動——這是黨員到得最齊的一次。
“馮書記,你們今年干了過去四五年的活兒,累不累?”鄒代友問馮建平。
“黨組織是黨員的家。給自己家蓋新房子,啷個會累?”
馮建平笑著,露出一口白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