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曾擺酒設(shè)宴,邀同鄉(xiāng)小聚,本來準備的是啤酒,沒想到我低估了眾鄉(xiāng)親的實力,酒至酣處,啤酒喝光了,大家意猶未盡。我突然想起還有瓶珍藏的紅酒——1988年的波爾多干紅,趕緊拿出來,就在我找高腳杯的當口,鄉(xiāng)親們已經(jīng)用啤酒杯斟滿了,接下來就是相互碰杯,一飲而盡了。我當時隱約覺得紅酒不應(yīng)該是這么喝的,但到底怎么喝,我也說不清。
電影《大內(nèi)密探零零發(fā)》中有個關(guān)于喝葡萄酒的橋段很精彩,經(jīng)典臺詞是“先甜后苦、亦苦亦甜,就像——初戀的感覺一樣”。周星馳在劇中給大家講解葡萄酒的飲法:“品嘗葡萄酒的時候,要把舌頭卷起來——便于舌尖品到甜味、避開兩側(cè)品到的酸味,舌根品到苦味,讓熱乎乎的葡萄酒在口腔里充分游蕩”。說罷,端杯呷酒時臉上浮現(xiàn)出奇異的表情,讓人立刻對其刮目相看,莫非這就是傳說中的品味。要充分理解這種感覺還真有點難度。
葡萄酒在歐洲的歷史積淀很深,長期積累形成了品味和品牌意識。圣經(jīng)中多次提及葡萄酒。耶穌在最后的晚餐上說“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基督教把葡萄酒視為圣血,教會人員把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作為工作。
在葡萄酒的圣地法國,杜福爾酒莊用拿破侖像來做酒標。當年拿破侖少尉癡迷一個漂亮姑娘,他們是在博訥的一個小酒館里認識的,當時那個姑娘是小酒館的服務(wù)員。她會唱歌還經(jīng)常把家里釀的好酒拿到酒館里來賣,不少男人喜歡她。自從見到了拿破侖,兩人便一見鐘情,甚至還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后來拿破侖被召回巴黎,臨行前特意送了一枚戒指給姑娘,并答應(yīng)過幾年退役后就來博訥跟姑娘完婚。姑娘當真,等了一年又一年,卻等來了她的情人當上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的消息。后來,姑娘的外公知道了此事,便對外孫女說,能不能跟皇帝商量一下,生產(chǎn)一款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酒。姑娘真的就寫了一封信,托人帶到了巴黎。據(jù)說拿破侖收到這封信時正好打了個大勝仗,心情特別的好,便委派信使告訴博訥的那個姑娘,拿破侖皇帝同意她的請求。信使還帶來了一幅隨軍畫師畫的拿破侖一身戎裝站在橡木桶邊喝酒的畫像。后來,這幅畫像便成了這款酒的酒標,并一直沿用到現(xiàn)在。
歐洲每一個著名的酒莊都有著傳奇的經(jīng)歷,這些讓葡萄酒的意義和價值遠在酒之外。
近年來,葡萄酒的消費在中國勢頭強勁,從宴請到送禮,葡萄酒成了必備之物,林林總總的酒莊遍布大小城市、各種Party、名媛培訓、時尚雜志等,都在頻繁地介紹如何品紅酒。家電商場里有賣專門儲存紅酒的酒柜,很多家庭裝修時也設(shè)計個開放式的可以橫放紅酒的空間。好像沒有點紅酒經(jīng)驗,都不好意思在上流社會出入了??晌矣X得品紅酒這事兒還真沒法速成,人對味道的適應(yīng)、識別、品鑒是有過程的,這種舶來品在短期之內(nèi)風靡一時,跟風的成分居多,不是端莊地端著高腳杯,優(yōu)雅地點頭致意,如數(shù)家珍般地說出一堆口感和年份,就成了行家里手,關(guān)鍵要問自己的舌頭,是否真的喜歡這種酸澀,在享受的神態(tài)背后是否真的很享受。
前段時間,母親看到一個偏方,說是紅酒泡洋蔥,能治高血壓。我找出幾瓶紅酒,母親看這標簽上都是洋文,問會不會很貴啊,我說就用這個吧,既然品不出滋味,那就當藥酒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