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韓裔芭蕾舞明星姜秀貞隨德國斯圖加特芭蕾舞團訪華。舞臺上,她是靈動的茶花女;舞臺下,一位攝影師拍攝了她脫下舞鞋的雙腳——因新傷舊傷纏滿了膠布。
中國舞者侯宏瀾一直拒絕拍攝此類照片,因為“觀眾看到美就足夠了”。美麗背后近乎殘忍的傷痛,只有舞者自己知曉。
馬拉霍夫是芭蕾舞界有名的瘋子,從小在烏克蘭接受嚴苛的古典芭蕾訓練,在美國舞臺上成長為世界明星,后又前往西歐成為柏林芭蕾舞團總監(jiān)。他的膝蓋動過多次手術,兩條韌帶都是人工的,與他同期的明星早已退居幕后。然而,這位“老明星”依然選擇站在舞臺中央,化身《仙媛》或《天鵝湖》里的王子。
登上北京舞臺的時候,馬拉霍夫已經(jīng)45歲了。這一次,他不是王子,而是天鵝。1905年,米哈伊·福金為芭蕾巨星安娜·巴甫洛娃量身打造了《天鵝之死》。從在圣彼得堡首演的那一天起,這支舞就成為所有女演員夢寐以求的獨舞。直到馬拉霍夫出現(xiàn),這只天鵝第一次有了男兒身。
黑色的舞臺沒有任何布景,只有一束燈光將馬拉霍夫的金發(fā)照亮。他赤著腳,裸露上身,手臂的線條清晰可見。這些線條化成天鵝的雙翅,在圣桑陰郁的大提琴聲中,走到生命邊緣的天鵝不斷振翅,希冀重回天際。一陣戰(zhàn)栗掃過全身,天鵝竭盡全力舉起一只翅膀。這凝聚了他對生命和天空的全部渴望。
比起巴甫洛娃的嬌柔與憂傷,馬拉霍夫版的《天鵝之死》充滿力量,正似馬拉霍夫本人的寫照。無論是擔任舞者還是管理者,這個頑強的烏克蘭人從來不肯認輸。2004年,柏林3大公立芭蕾舞團中的舞者組成了今天的柏林芭蕾舞團,馬拉霍夫是首任總監(jiān)。當時,他立下誓言,要用10年將這個新團塑造成世界一流舞團。
這個幾乎不可能的任務被馬拉霍夫在5年內實現(xiàn)。他親自挑選演員,現(xiàn)在美國的芭蕾舞巨星波琳娜,就是他一手栽培出的臺柱子。他還親自編舞。2010年,馬拉霍夫通過“考古式”的復排,將流傳已久的芭蕾舞劇《仙媛》重新搬上舞臺。在帶來北京的GALA演出中,有11段舞蹈之多,足以傲視其他世界一流舞團。
在這11個精巧的小品中,《天鵝之死》是為數(shù)不多的獨舞。這段舞蹈并不復雜,卻讓人動容,它的魅力連創(chuàng)作者福金都覺得不可思議:“沒想到,這部作品后來竟成了新俄國舞蹈的象征……它向人們證明了舞蹈不單純是悅目的藝術,而且是通過眼睛進入靈魂深處的藝術。”也正因此,馬拉霍夫愿意為它付出一生的時光和所有的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