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奧巴馬政府陷入了接二連三的竊聽丑聞。
先是為了調查有關拉登斃命一周年期間,也門有炸彈襲擊陰謀的消息怎樣走漏風聲給美聯(lián)社,而秘密調取美聯(lián)社采編人員的電話通訊記錄,致舉國嘩然;
接著,《華盛頓郵報》和《衛(wèi)報》引述日期為今年4月的一份41頁機密PowerPoint文件報道,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聯(lián)邦調查局于2007年起開展一個秘密計劃,可直接進入9家美國網絡公司的中心服務器,讓情報分析人員直接接觸到所有用戶的已儲存或實時數(shù)據(jù),形同跟蹤使用者及所有聯(lián)系人的一舉一動。這一計劃始于小布什時期,但在過去6年開始爆發(fā)性擴張,眼下國安局約1/7的情報都依靠這一計劃提供原始數(shù)據(jù)。報道還顯示,硅谷的主要企業(yè)都參加了這個計劃,包括微軟、雅虎、Google、Facebook、蘋果、PalTalk、美國在線、Skype和YouTube,當中微軟于2007年9月率先加入,最后則是蘋果于去年10月加入。
盡管這些互聯(lián)網公司都辯稱事先不知情,但遭到了專家的駁斥;奧巴馬其后專門發(fā)表講話對此事進行解釋——在電話監(jiān)聽方面,情報部門并未監(jiān)聽電話具體內容,只是通過這種“大數(shù)據(jù)”篩查來尋找涉嫌參與恐怖活動的人員;取得的資料的對象并不包括美國公民或生活在美國的人;做法必要,為反恐必須犧牲一定程度的隱私——但沒能消除美國人的顧慮?!都~約時報》直言不諱地指責奧巴馬政府在隱私問題上已經信用盡失。
奧巴馬上臺時承諾要一改小布什時代的濫權積弊,在戰(zhàn)略上強調反恐戰(zhàn)爭的對象為信奉“暴力極端主義”的“基地”組織,不是針對伊斯蘭教,從而遏制了小布什時代草木皆兵的反恐擴大化趨勢。但是,從實際做法來看,奧巴馬并沒放棄小布什自“9·11”后以反恐作為旗幟而大幅擴張的監(jiān)控通訊的權力。以美國國家安全局暗中搜集國內主要電訊公司客戶通話記錄一事為例,奧巴馬政府引用的法規(guī),正是“9·11”后通過的惡法《愛國法案》。
事實上,從監(jiān)控通訊到無人機攻擊,奧布二人的反恐策略并無太大分別,奧巴馬甚至還把小布什時代的做法發(fā)揚光大。比如無人機計劃。無人機由于高效能、零傷亡,深受美軍青睞,在反恐行動中發(fā)揮了獨當一面的作用。拉登之死,無人機功不可沒。“基地”組織頭目扎卡維和阿拉伯半島分支的重要人物安瓦爾·奧拉基也是由無人機發(fā)現(xiàn)并清除的。但據(jù)智庫“新美國基金會”統(tǒng)計,2003年以來,美國在巴基斯坦發(fā)動355次無人機攻擊,造成多達3336人死亡,而這些人大多并非恐怖分子。而奧拉基是美國人,未經審判在海外被清除,也引來了“法外殺人”的指責。
當然,無人機主要在海外使用,美國人的感受不明顯;而對公民通訊的監(jiān)控,則觸動了美國人的敏感神經。因為隱私權的問題,在美國不僅有民法上的意義,更被認為是政治制度的重要部分,對美國的民主和自由至關重要。如果沒有隱私,就難以獨立思考,也就不可能有自由的社會。
而目前的竊聽丑聞,實際上是“9·11”以來系列丑聞的延續(xù)。而未來,反恐和隱私的平衡點在哪里?為反恐需要,美國民眾在隱私權方面還需要做出多大的讓步?
這些根本問題,將在未來繼續(xù)困擾美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