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經(jīng)是我們那個年代層出不窮的偶像之一,改革開放之初,她曾到廈門大學建南大禮堂做過事跡報告,她是我們那一代人勵志的榜樣。
很快,她就進入體制,成為了榜樣,而且身居高位。她能活下來,不僅是醫(yī)療技術的奇跡,也是一個殘疾人自強不息的奇跡,據(jù)說她還結婚成家了。
她的名字再度進入視線,是因一位失明的同鄉(xiāng)的命運歸宿而起,很快,網(wǎng)絡上流傳她已經(jīng)是外籍人士。憑直覺判定,多半屬于謠傳。
我一直以為她就是一個身殘志堅的榜樣而已,但榜樣一旦成為符號,或被標簽化之后,信服力總會被打折扣,這當然不是張海迪的過錯。
光環(huán)下的張海迪,其實活得并不輕松。
愿她以自己喜歡的方式,繼續(xù)好好活著。
對被符號化的人,我總有克制不了的警惕和同情——只是覺得他們被當成“堅強、奉獻”之類的符號,其余悲喜皆被抹殺,很可悲。但張卻是例外。記得初一時讀她寫自己在病床上的文章:她幼年總在醫(yī)院,隔壁床小孩兒死去了,窗外下起雨,她在吵鬧聲中漸漸睡著了。無限的詩意與悵惋。生之眷戀,對命運的寬忍。
看她一步一步出來的,當年人們對她的普遍的正面觀感,源自她的奮斗和堅強,更源自官媒宣傳的關于她病重來日無多的同情。一晃多年過去,她越活越精神,越活越出息了。看著她越出息的樣子,讓人覺得好像她不再需要咱的同情了,也不再需要咱的關注,一個斷想油然而生——她要是身體正常的話那還了得?
考研英語作文背模板,新東方老師談如何舉例,“在你不知道舉誰當例子的時候,萬能的張海迪姐姐會出來的,勵志、向上、努力、奮斗,具備一切正能量所需要的因素?!?/p>
30年前,俺正讀高中,被海迪姐姐感動得一塌糊涂。當時官方說,海迪姐姐病很嚴重,俺就一直擔心海迪姐姐會死。很多年過去,海迪姐姐活得比俺還歡實,還做了大官,俺現(xiàn)在不用擔心海迪姐姐的健康了!
他們從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初期剛好是互聯(lián)網(wǎng)、電子商務、社交網(wǎng)絡三者出現(xiàn)的時點唄,時代給他們提供了機遇,他們善于把握終成大業(yè),兩者缺一不可。
真正的贏家一定要及時解決好經(jīng)濟增長與資源環(huán)境制約之間的關系,而且,“富裕”的定義一定要考慮到環(huán)境對健康的影響!
“國家資本主義系統(tǒng)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時不時地通過權力集中做出決定”,環(huán)保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好兄弟啊。
1972年的《增長的極限》是恐嚇:如果不實行計劃生育,將導致災難性后果?!?052》是表揚:中國因為實行了計劃生育,減少了人口壓力,導致中國前途一片光明、人民幸福,建議中國繼續(xù)。
本刊記者 劉洋碩
18個小瓶子擺在我面前,為期3天的斷食就此開始——按照要求,3天里,每兩個小時一支蔬果汁,除此之外,唯有白水。
我是后來才知道,這樣號稱可以“排毒清體”的果汁斷食療法,已從美國流行到香港。嚴格意義上講,這不算完全的斷食。不過,當我看到這些瓶子就已經(jīng)開始意識到:人們將它稱為斷食,一定是因為這一小瓶連漱口都不夠。
是否“清體”我不得而知,反正科學愛好者定會對這種“療法”嗤之以鼻。但3天不進傈僳,“輕體”是一定的。
這已經(jīng)是我第二次嘗試斷食了。第一次是寫大饑荒報道時,為了體驗饑餓的感覺。那次,饑餓感持續(xù)了不到一天,我就忍不住與川菜館的水煮牛肉約會了。
這一次,我決定做個有毅力的青年,盡管那少少的蔬果汁難喝到像在吃草。第一天,食欲只產生于對美食的一貫熱愛。這使得斷食更像是行為藝術——其實,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在這個時代,除了追求美好身材的年輕男女,和追求“辟谷”養(yǎng)生的潮流土豪,世界上的主動斷食行為大都與政治相關。最著名的當然是甘地,他一生絕食十幾次:支持罷工,反對英國統(tǒng)治,抗議宗教間的仇殺……當然這樣的禁欲同樣是他的人生追求——據(jù)說他37歲就已經(jīng)放棄性生活了。
我也在擔心會不會斷食時間久了,自己也無欲無求到放棄性生活。因為在斷食的第二天,我已經(jīng)開始覺得自己更像是在修行。
當饑餓充斥身體,與欲望的戰(zhàn)爭就此展開。那一天我?guī)缀跏强粗肀P上的指針,等著冰箱里的蔬果汁。與此同時,腦子里開始出現(xiàn)馕坑肉、烤包子、大盤雞……我會在心中碎碎念“那是魔鬼!魔鬼!魔鬼!”可是,我愛魔鬼!
斷食悟道在各個宗教都有提及。北傳佛教相信,釋迦牟尼苦行6年,一日食一麻米,此后菩提樹下發(fā)愿“不成正覺永不起身”,最終7日悟道。而在《圣經(jīng)》里,摩西接受十誡,猶太王遇見上帝,耶穌遭遇魔鬼誘惑,都斷食了40個日夜。
斷食同樣引起過作家卡夫卡的興趣。在他的短篇小說《饑餓藝術家》中,那位絕食表演者的表演同樣不會超過40天。這樣殘酷的表演,在現(xiàn)實中風行一時。2004年,一位美國魔術師把自己懸掛在倫敦塔上的一個玻璃箱里決心斷食44天,創(chuàng)造了“饑餓世界紀錄”。據(jù)說,他后來自己承認這只是一場“表演”。在卡夫卡的小說結尾同樣有對斷食的懷疑。瀕臨死亡的斷食表演者坦言:絕食是“因為我沒有找到我喜歡的食糧”。
其實斷食到了第3天,“喜歡的食物”就已經(jīng)不重要了。斷食開始變?yōu)橐环N苦行。大腦中,前一天的魂牽夢繞開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空腹帶來的胃部不適。當然,當我選擇無視它,這世界仍可以繼續(xù)。那天晚上,我已經(jīng)可以做到一邊喝著熱水抵抗胃痛,一邊在金鼎軒看著朋友塞進一籠蝦餃、一份春卷、一盤青菜、一碗西米撈……不為所動。
有一些我是沒敢告訴那位朋友的。早期基督教的虔誠苦修士們相信:人類在自己的身體內塞進了太多不必要的食物。這些食物每天都轉化為多余能量,變?yōu)樾杂捅╈逍钩鰜怼=晨梢曰貧w未墮落的階段。
一些印度瑜伽論的追隨者,如今仍將斷食視為保持最親近至上意識的狀態(tài),它們甚至也為之尋找到了“科學的解釋”——斷食時,人體不需要太多能量來消化食物,大腦思維會變得清晰。當然,如果你稍微想想,就會發(fā)現(xiàn)這邏輯其實蠻混亂。
當禁食過了第三天,對食物的欲望真的開始完全消失。我發(fā)現(xiàn)身體進入另一種狀態(tài):困擾我的問題已經(jīng)不是我能否堅持下去,而是我到底想要堅持多久。
最后我決定去進食。因為堅持下去,換來的可能是厭食癥,甚至就此“掛掉”——這道理好像是:當你單身到發(fā)現(xiàn)自己不需要女朋友的時候,正是你最需要馬上交個女朋友的時候。俗話講,物極必反,不約而同(經(jīng)常不與女生約會而變成同性戀)。
更重要的是:我是不會放棄美食的。對一個吃貨來說,那意味著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