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女花》是粵劇中的翹楚,唐滌生編劇,1957年由任劍輝、白雪仙初演,轟動(dòng)一時(shí)?!垛钟觥贰ⅰ断阖病穬烧?,傳唱不絕,在廣東幾乎家喻戶曉。唐滌生將故國之思、興亡之感、男女之情巧妙地貫穿起來,白雪仙將長平公主演繹得淋漓盡致,成為不可逾越的巔峰。1959年唐滌生逝世;1972年任、白息演,人們只能通過電影與錄音欣賞此劇,舞臺(tái)盛況只存于老輩人記憶之中。
追蹤《帝女花》的淵源,歷史上實(shí)有其事。《明史》記載:李闖王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為避免皇家受辱,斬殺后妃、公主。長平公主拉著皇帝的衣服痛哭,崇禎說:“你為什么要生在皇家!”揮劍斷其左臂。公主并未氣絕,五日后復(fù)蘇。清順治皇帝即位,公主上書乞求出家。順治不許,尋訪故附馬周顯賜婚,一年后,公主郁郁而終,葬于彰儀門外。
當(dāng)時(shí),有位明朝遺老張宸,親眼見到公主下葬的情形?;叵肫鹣瘸亩鞯?、嘆息皇室枝葉飄零,人民生活痛苦,寫了一篇《長平公主誄》,寄托哀思,中有“重云畢陌,何心金榜之門;飛霜谷林,豈意玉簫之館”之句,表明長平公主飽經(jīng)摧折,感懷身世,已不在意人間情愛富貴,悲涼至極。
道光十二年(1832年),詩人黃夑清鋪陳往事,寫成《帝女花》傳奇的昆曲劇本二十折?!兜叟ā穫髌婊疽罁?jù)史實(shí),贊頌清帝厚待明皇朝宗室的隆恩,然而故國之思滿溢紙上?!疤煨娜ィn涼陵闕誰為主?誰為主,山崩地摧,傷情萬古”一曲,聲情俱盡,道出了即將來臨的巨變。傳奇抄本受到士大夫的歡迎,道光三十年(1850)年,由海鹽楊樸齋填譜演出,可惜沒有留下記載。
明清易代,清朝皇帝自認(rèn)為江山永固,誰知二百六十余年之后的光緒朝,已經(jīng)是內(nèi)憂外患,風(fēng)雨飄搖。大教育家唐文治先生竟也與《帝女花》結(jié)下奇緣。唐先生幼承庭訓(xùn),14歲學(xué)習(xí)散文、駢文,父親唐受祺以《長平公主誄》作范本教授。唐先生覺得文章措詞綺麗、凄惻動(dòng)人,令他不能自已,便將整篇記誦下來。
唐先生一心為國,曾在清朝的戶部、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商部等重要部門任職,多次提出挽救危亡、興利除弊的主張。在京城時(shí),他曾經(jīng)想到彰儀門外,尋訪長平公主的故居,然而公務(wù)繁忙,終未如愿。有人說,公主死了二百多年,墳?zāi)构示釉鐬榛臒熉蒌螞],再也找不到了。唐先生聞言不勝惆悵。
清朝氣數(shù)已盡,唐先生于母喪后不問政治,專心辦學(xué),以14年時(shí)間辦成上海交大,又以30年時(shí)間辦無錫國學(xué)專修學(xué)校,培養(yǎng)出王蘧常、錢仲聯(lián)等大學(xué)者。冥冥之中似乎早有定數(shù),1950年(庚寅)暮春時(shí)節(jié),86歲高齡的唐先生看到了《帝女花》傳奇。此時(shí)正當(dāng)江南草長,唐先生百感交集,滄海橫流,受苦的只是百姓,追思帝女往事,觸景生情,悲從中來。老人以如椽巨筆,寫下《明帝女花樂府題詞》,總結(jié)興衰存亡的教訓(xùn)。
歷代滅亡,原因均在于殺戳忠臣。明朝更以廷杖之刑,折辱大臣,士大夫元?dú)忭絾蕩妆M。長平公主的不幸,正是代了前皇受罪。崇禎皇帝臨死前猶說:“君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眳s不明白種種惡果皆是自種,不能深究本源,大錯(cuò)特錯(cuò)。人生天地之間,是至情的結(jié)晶。天地間至悲慟的事,莫過于因深情而看似無情。有的事情即使相隔百代,依然使人感動(dòng)。唐先生讀到《香夭》中長平公主囑咐周附馬清明祭掃之詞,淚流不已。公主尚有附馬來祭掃,自己極力維系的中華文脈,日益沉淪,無人可挽。老人只能托之文字,等待后來的有心人。
有心人自然是唐滌生,他以更決絕的姿態(tài),讓公主、附馬雙雙“謝過家邦、謝過先皇”后,共赴黃泉。老唐先生尚余一線希望,小唐先生更連希望都不留。帝女花是菊花,貞潔秀麗,在風(fēng)霜肅殺的秋天獨(dú)放。不知道小唐是否讀過老唐的題詞,如果讀過,可能依然會(huì)留下希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