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政和縣的楊源村是個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古老村莊,四平戲就存活在這個幾乎都是張姓人家的村莊里。幾百年來楊源四平戲代代相傳,每逢農(nóng)歷二月初九至十一和農(nóng)歷八月初六到初九這兩個節(jié)日,都要游神演戲,既娛神,也自娛。
四平戲是福建戲劇的珍稀劇種,也是被稱為“天下第一團”的劇種。張孝友是楊源農(nóng)民四平戲劇團團長,也是團里最擅長演旦角的一個農(nóng)民,曾被媒體稱為“本世紀最后的男旦”。
這幾年,張孝友的心情憂喜參半。喜,是楊源鄉(xiāng)的四平戲越來越受到重視,幾年前省里的專家葉老師多次帶日本的戲劇研究者來看他們演戲,后來,縣市省多家媒體都相繼報道了楊源的四平戲。2012年,央視紀錄頻道拍攝了他們劇團的紀錄片,聽說今年又有一部以四平戲的傳承為主題的電影即將投入拍攝。四平戲知名度越來越高,政府專門撥款為劇團添置了新的戲服行頭,鄉(xiāng)鎮(zhèn)小學也開辦了課外興趣課鼓勵學生學習四平戲,請了張孝友等幾位農(nóng)民去教戲。喜事一件接著一件,但是張孝友還是憂慮,現(xiàn)在看似熱鬧,但是四平戲傳承的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
四平戲完整地保留了《荊釵記》、《劉知遠》、《拜月記》、《殺狗記》及《琵琶記》等五大宋元南戲的代表劇目,表演程式又與清代戲曲家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的“弋陽、四平腔,字多腔少,一泄而盡。又有一人啟口,數(shù)人接腔者,名為一人,實為眾口”的論述完全一致。
20世紀70年代以前,中國戲曲理論界認為四平戲已不復存在。但在80年代初,福建的戲曲工作者在楊源鄉(xiāng)發(fā)現(xiàn),四平戲不但以獨立劇種存在,而且保存得相當完整,由此戲曲界給予了極大關(guān)注,譽之為中國古代戲曲活化石,作為“千古絕唱”載入中國戲曲史。2006年5月20日,四平戲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張孝友原也不清楚這個戲這么有價值,聽專家說多了,也明白了許多。
張孝友的父親、祖父都是村里演四平戲的前輩,父親去世之前交代他一定要把四平戲演下去,不要斷了。當時張孝友答應了父親,可是這個承諾越來越沉重,沉重得讓他有些受不了。
前幾年,張孝友的孩子和許多山里的年輕人一樣去上海,賺錢去了。孩子在上海成家生娃,妻子為了帶孫子也去了上海。按照常理,張孝友也要去上海,而且這幾年兒子妻子總是電話催促他快去上海一家團圓??墒?,張孝友留在了村里。他本想讓兒子跟他學戲,兒子走了,他的希望就破滅了。后來他帶了幾個小學生學戲,其中他的侄女曼琦天資聰慧,學戲很快,他又燃起了“傳戲”的念頭。但是曼琦上高中要準備考大學了,看來傳戲給她也靠不住了。
楊源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歷史上因為交通不便所以保持了較好的自然生態(tài),同時也保存了原始的文化生態(tài)??墒牵诋斚陆煌ū憬?、網(wǎng)絡發(fā)達的時代,楊源再也不是“桃花源”了,張孝友的四平戲夢還能夠做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