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對于課堂教學形式的認識也在不斷地深化,那種單一的、被動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不斷暴露出它的弊端,它已不能適應當今學生學習的需要。隨之而誕生的是在“啟發(fā)式教學原則”指導下的充滿生機的現(xiàn)代教學模式,“四步教學模式”就是其中之一,它的基本步驟是:組織教學、導入新課——讓學生在學習中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解決問題——總結練習。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適時地采用“四步教學模式”,對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對這種教學模式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一、組織教學,導入新課
組織教學是課堂教學所必不可少的部分, 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是教師,組織教學的范圍包括課堂上的學習紀律、學生出勤的情況、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學習用品的準備等。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沒有良好的課堂紀律,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準備的學習用品不齊全,這就會嚴重地影響正常教學的進行,課堂教學質量是無論如何也不會高的。而要使上述諸方面達到正常的要求,就必須搞好組織教學。
導入新課的方式很多,可以通過復習舊課導入,可通過一首優(yōu)美的歌曲導入,也可利用名言、故事導入。具體用什么方法導入要根據教材內容而定,要以開發(fā)學生智力為原則。復習舊課導入能把新舊知識有機地連接起來,既復習了舊知識,又喚起對新知識的濃厚興趣;利用歌曲、名言、故事導入新課,會使學生迅速地進入意境,在良好的氛圍中接受新知識。
二、讓學生在學習中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是學生提高的過程、掌握知識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首先教師提出明確的要求讓學生自己看書,通過看書、朗讀,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東西;然后,教師采用一定的方式對學生知識的掌握進行檢查,在檢查的互動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動口能力,了解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獨立思考,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三、師生共同解決問題
在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后,盡管通過自己的思考仍然不能解決,這時,教師就讓學生間相互討論,如果通過討論能夠解決問題,那教師就不必多費口舌了。早在2 000多年前,孔子便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對待提問的態(tài)度,就是說不是憋悶、想不通,不要啟發(fā)他們。而當學生相互討論產生了爭議,任何一方都無法說服對方時,方是教師啟發(fā)的最好時機,教師應提示學生注意問題的關鍵和解決問題的正確的思考方法。遇到錯誤的觀點應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明辨是非,不要簡單地說“不對或錯誤”來下定論,不要由教師個人阻擋錯誤意見的發(fā)表,要讓學生知道錯在什么地方,正確的應該是怎樣。這其中,教師只擔當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
學生思維由于受知識水平、個人經歷、生活環(huán)境等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一些問題往往沒有發(fā)現(xiàn),還有一些問題通過討論和教師的誘導還不能解決,這就需要教師的補充和講解。教師的補充和講解應注意三點:一是要抓住時機,最好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時補充,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自覺地進行思考,也利于獨立完成。二是提問要有針對性,難易適中。教師所提問題要顧及全體學生,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回答不同層次的問題,調動全體同學學習的積極性;三是在講解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時要耐心細致,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個別學生要在課下單獨輔導。
四、總結練習
這是“四步教學模式”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目的是通過總結練習,使學到的新知識得到鞏固。在這個階段,教師要用簡潔的語言,抓住要點對新知識進行復述、總結,然后讓學生進行必要的作業(yè)練習,把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踐,這樣既鞏固了知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能力。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學模式絕對不是固定不變的。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模式,要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而定,絕不能任何一節(jié)課都用同一種教學模式去硬套。語文教學中“四步教學模式”的應用 ,要牢牢把握“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這個方向,真正實現(xiàn)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課堂教學,從而不斷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