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創(chuàng)新課堂的教學方式勢在必行。要推行研究性學習,探究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更新教育觀念,跟上教育發(fā)展的步伐,適應教育形勢發(fā)展的需要,促進人才成長。
關鍵詞:人才成長;物理課堂教學;觀念;改革
在新課程改革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初中物理的課堂教學形式也有了更多的可選擇性。作為教師,我們應該認真思考如何才能把教學的重點由教師“教”轉到學生“學”上來,優(yōu)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發(fā)揮,促進學生成才。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從知識的引入入手
對于剛剛升入八年級的學生來說,物理課有一種新鮮感,怎樣才能將這種新鮮感加以深化,從而產生更長久的學習熱情呢?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引入時,更好地設計教案,設計好每節(jié)課要引入的問題或者是實驗。例如通過“用三棱鏡對光進行分解”“用紙盒燒開水”“隔掌吸釘”等現(xiàn)象明顯、操作簡單的實驗,激起同學們強烈的求知欲望,進而使他們在剛開始接觸物理時就能產生濃厚的興趣,以便今后物理的學習有個良好的開端。
二、永遠讓師生之間保持和諧關系
對于十四五歲的初中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很容易從興趣出發(fā),也更容易為興趣驅使。很多時候,學生的學習興趣總是和注意力、思維方向、記憶力等有緊密關系。教學的過程首先應該是一個師生平等合作交流的過程,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問題理解的敏銳性,思考物理問題的靈活性,解決物理問題的獨特性、流暢性和變通性。在學生充滿興趣的情況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中更容易鞏固學習的效果,產生學習的熱情,最終實現(xiàn)課堂教育改革的最終目的。
三、展示學科魅力、發(fā)揚學科優(yōu)勢
日常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等都具有較高的興趣,也愿意通過物理學習研究這些現(xiàn)象和問題的本質。比如:在教授《物態(tài)變化》一節(jié)內容的時候,我會向學生提出問題:“霧”“露”是怎樣形成的呢?在教授《測量》一節(jié)內容的時候,我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怎樣測一張紙的厚度更好?在教授《大氣壓》一節(jié)內容的時候,我設計問題:鋼筆能吸入墨水的原因是什么?通過探究現(xiàn)實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或經常發(fā)生的現(xiàn)象,既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又增強了學生對學習物理課的興趣和愛好。
四、通過物理實驗說明問題,然后用物理實驗來引導學習
初中生正是好奇心,動手欲望強的階段,日常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都喜歡去實驗室上課。為此,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增加許多的實驗教學,給他們更多的時間動手操作,讓他們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物理的樂趣。比如我在教學《長度的測量》這個實驗中,首先讓同學們用直尺測量物理課本的厚度、長和寬等,同時設計表格將測量的結果記錄下來。學生們測量的結果各不相同,由于同學們的結果各不相同,必然使學生產生好奇心。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探知欲望,同時又及時地引入誤差和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教學這一知識點。
五、平時強化訓練,鞏固學習成果
在學習國際單位制時,學生對剛接觸到的許多物理單位都感到抽象,他們習慣于單一的單位。如開始學習功率的單位焦耳/秒時,對其多樣性很不理解;又比如在學習“歐姆定律”“焦耳定律”等物理概念時,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比較、歸納和概括能力,這對于剛開始接觸物理的初中生來說可能無所適從。所以,教師在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的思維和課堂能緊密銜接,要讓學生進行強化練習,對他們的基本功進行強化訓練,達到減輕學生學習物理的困難。
六、加強閱讀指導,提高分析能力
物理中有關定義、定律的描述一般是客觀、嚴密的,如果學習中粗心大意,就會影響對定義、定律的理解。所以,教師在讓學生閱讀材料時必須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仔細分析,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增強對材料的理解。例如摩擦力的定義: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里“相對運動”“阻礙”就是關鍵詞。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首先要讓學生把關鍵詞自己找出來,然后仔細揣摩,要求學生在這些關鍵的地方放慢閱讀速度,從字面分析理解物理概念實質。另外,教師還應要求學生閱讀時結合自身的實際去感受,從而培養(yǎng)學生形成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思維方式。
七、經常“學以致用”、緊密聯(lián)系生活
不少學生剛開始接觸物理時對這門學科感興趣,覺得很有意思,但實際學習中讓他們應用所學的知識去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xiàn)象,他們往往會不知所云,回答的問題總是答不到點子上,從而導致打擊其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把物理活學活用,理論和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
教師每當向學生講授新的物理知識時,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周圍的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與所學知識相關的事例,并分析物理知識在這些現(xiàn)象和事例中的應用。如講到“杠桿的平衡條件”時,教師通過實驗引導學生列出“杠桿平衡條件”表達式。接著以蹺蹺板為例,讓學生分析“蹺蹺板”利用了什么原理?并畫出杠桿示意圖。通過這個例子,學生對“杠桿平衡的條件”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從而對杠桿的平衡條件運用自如。
初中物理教學改革的核心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愛學、樂學、會學、想學的學習意識,促進學生成才。作為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教師,在整個物理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導學生的學法有機結合起來,同步進行,實現(xiàn)最大限度的教學相長,進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許國梁.中學物理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閻金鐸,田世昆.初中物理教學通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