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信息技術的應用日益普及,信息技術課程也被教育部列入必修課范疇。據(jù)了解,信息技術的課時普遍較少,基本都是每周一節(jié)。那么,如何在這每周45分鐘的課堂上既要完成教學任務,又要學生有所收獲?“高效課堂”打造成為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所謂“高效課堂”,筆者理解,就是如何用盡可能少的時間來獲取最佳的教學效果。
一、了解學生,知己知彼
學生是我們的教學對象,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一節(jié)和諧有序、氣氛融洽的教學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共同合作。所以,這里的了解,不僅僅是教師要對學生有所了解,學生之間也要互相了解。首先,要正確引導,樹立正確的“信息技術觀”。一直以來,信息技術課,在學生的心中,就是“上網(wǎng)課”,對信息技術課沒有準確認識。這就需要我們從信息技術的應用、課程的地位、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等各方面精心介紹、引導,改變以前的觀念,認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信息技術觀”。其次,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課程的優(yōu)勢,利用調查問卷、論壇等形式,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在論壇中給每個學生建立一個板塊,也讓學生之間互相了解,為教師的教學設計、學生之間的分組提供依據(jù)。同時,學生也可以在板塊中發(fā)表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收獲,互相之間共同學習提高。
二、精心策劃,重視導入
興趣是做任何事情最好的老師,一個好的開始,是一節(jié)“高效課堂”良好的開端和基礎,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首先,設置問題。帶著問題去學習,使學生目標明確,有的放矢。問題的設置,要考慮學生的不同水平,貼近社會、學生生活,有層次、循序漸進。其次,情景導入。讓學生觀看視頻、作品或者小游戲的方式,引入新課的內(nèi)容,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
三、探究合作,共同提高
有的時候,探究、小組合作學習也會在課堂上達到不錯的效果,尤其是在一些理論性較強的章節(jié)中。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更要加強學生的活動,通過一些互動的活動,形成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讓他們在教師的引領下一起討論、感受、體會。例如,在學習信息的特征的時候,首先讓大家觀看電影《花木蘭》中帶“烽火”的片段,引出了信息的載體依附性;而對于傳遞共享性,參照著中央電視臺財經(jīng)頻道播出的《快樂主婦》欄目中的一個比賽環(huán)節(jié)“一個比畫一個猜”,讓學生們做游戲。這不但使他們對載體依附性有更深的認識,還知道了信息的傳遞共享性。通過這些做法,學生能更好地理解這些基礎知識,而且印象也比較深刻。
四、走出課堂,也有收獲
一直以來,信息技術課多在機房中授課,不論在教師,還是在學生,都已形成了固有的觀念。有些章節(jié)的內(nèi)容,走出教室,走進社會、走進大自然,不僅僅能擴充我們的教學形式,更能讓學生們增加新鮮感、趣味感,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圖像的處理這一章節(jié),帶著數(shù)碼相機、筆記本等設備工具,領著學生走進大自然,把分組拍攝到的圖片做簡單處理。在這一過程中,講述信息獲取的各種方式,不同分辨率下拍攝圖片的對比等。學生們不僅興趣高漲,而且參與積極,同時也為后續(xù)章節(jié)尤其是網(wǎng)頁設計打下一定的基礎。需要注意的是,室外課堂一定要事先組織嚴密,強調紀律,而且路線安全。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中注重以學生為主體,以操作技能培養(yǎng)為主線,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學生在實踐中嘗到成功的快樂,這是信息技術教學的關鍵所在。教學中還有許多好的方法,這需要我們在不斷的實踐中認真體會、總結。只有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氣氛,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打造出真正的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