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tài)培養(yǎng)重中之重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家庭教育觀念也在更新。以“三好生”的標準為例,我們上學時“三好學生”的概念首先是學習好,品德好,體育好,而當今社會對三好孩子的詮釋則怎悄然變化。
首先是身體好,身體是1,其他的都是0,沒有了1,那么0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其次是習慣好,從小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對孩子來說受益終生。孩子養(yǎng)成講衛(wèi)生、懂禮貌、愛學習、講方法的好習慣,生活學習都能輕松應對,家長也會非常輕松。最后就是心態(tài)好。每個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個孩子也都希望自己學習名列前茅,但是即使是各省的狀元,到了清華北大,仍有先后之分。因此,心態(tài)的培養(yǎng),特別是抗挫折能力方面的培養(yǎng)是非常重要的。
家庭教育越早越好
家庭教育越早越好,從胎教時就應該已經開始了,這對孩子的一生影響巨大,父母時刻起著示范作用。
如果父母每天晚上吃完飯就看電視,讓孩子自己學習,似乎不太可能。如果父母晚上玩牌打麻將,孩子也不會好好自己做作業(yè);父母說話帶臟字,那么即使在父母的威嚇下孩子表面上不說臟話,但肯定會有緊急時刻,孩子的臟字會脫口而出。如果父母從小打罵孩子,等孩子長大了一般情況下會有兩種情況,一是他意識我父母做的不對,從小對我打罵不好,我絕對不會打罵孩子;二是他也會使用同樣的辦法,說出同樣的話語來打罵孩子。因此,好父母會以身作則,與孩子共同遵守規(guī)則、計劃,時間長了,孩子的好習慣養(yǎng)成了,父母就可以逐漸放手了。
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
在我們國家,孩子小的時候,家長會告訴孩子,不許碰熱水,小心燙著;不許踩水坑,把鞋弄臟了;不許自己抓飯,弄得到處都是……只要聽家長話就是好孩子,孩子從小養(yǎng)成了跟父母要答案的習慣;上學了,老師告訴孩子每個問題的標準答案,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這樣,不一樣就得不到高分,孩子養(yǎng)成了跟老師要答案的習慣;工作時,孩子自然而然地就跟領導要答案。
而在國外對孩子的教育中,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對于孩子的問題一般都不會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讓孩子先回答,然后會幫孩子分析如果這樣做會是什么結果,如果那樣做會是什么結果,讓孩子自己來判斷和決定。只有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才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家長“從業(yè)”知識要多學
現(xiàn)在各行各業(yè)都有從業(yè)資格證,但對大多數(shù)首次做家長的人而言,卻沒有“從業(yè)”知識。好習慣是養(yǎng)出來的,好溝通是聽出來的,好成就是化出來的,好孩子是教出來的,好父母是學出來的。父母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以溝通為例,父母常感覺跟孩子的溝通存在障礙,卻不知道良好的溝通都源于三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傾聽:就是讓孩子把話說出來,并且聽懂孩子的真實意思;第二個步驟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問題;第三個步驟是建議:就是在傾聽和理解的基礎上給予引導。
對于孩子的培養(yǎng),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更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更重要的是品德,比品德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胸襟和抱負,而意志、品德、胸襟這些都不是通過父母的說教等“顯教育”產生效果的,而是通過父母的行為即“潛教育”化進孩子的血肉里,因此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父母能走多遠孩子就能走多遠,父母能走多高孩子就能走多高,所以父母也要不斷地學習,使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