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學科讓學生養(yǎng)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有:建立新的師生關系;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
關鍵詞:自主;合作;探究;意識;方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實驗稿的基礎上,進行了更加全面的修訂。其中第三條理念中將“充分激發(fā)他們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中的“主動意識”改為“問題意識”,這樣就使有關表述更加貼近“自主”“探究”,這和以往教學大綱更多地強調“教師的教”相比,標準更著眼于“學生的學”;和以往教學大綱更多關注“學習結果”相比,標準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因此,在實施新的課程標準中,我們必須改變那種“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導,學生答”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而要讓學生在自動積累、自主實踐、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形成語文能力。
那么,語文學科該如何讓學生養(yǎng)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呢?
一、必須建立新的師生關系
縱觀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其實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多年來,我們已經習慣了根據自己的設計思路進行教學,總是千方百計地把學生“導”入“預定軌道”上來。而在這種新的師生關系中,教師不能作為權威將設計好的知識體系主觀、單向地傳遞給學生,學生也不再作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開展合作、探究知識的活動過程,教師從知識的權威到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從而真正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及思維特點,能自主選擇問題進行探究活動。所以說作為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已不再是教師的惟一角色。
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
許多經驗和研究結果表明,對未來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需要是青少年的普遍特性。但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束縛了學生的思想,也不同程度地扼殺了他們的主動探究意識。
語文學科潛藏著大量的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價值的因素,那就要求語文教師一定要利用好課文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從激發(fā)興趣入手,正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圖”;于漪老師也說過“要能把學生的心抓住,使學生產生一種孜孜不倦、鍥而不舍的學習愿望”,并“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
三、要為學生營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
語文的學習特點和語文課程的性質都證明,在語文教學中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是一條科學而又實用的語文教改之路,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之一。據此,語文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合適的氛圍,讓學生能夠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
這種氛圍有兩種形式:
1.自主探究氛圍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具有自己獨特的閱歷、思想、視角和情感,可能會站在不同的立場,從不同的角度對課文內容產生不同的見解,對此,教師不能“照本宣科”,死守“標準答案”,而應該鼓勵學生說出理由,找出根據,對“言之成理”者給予表揚。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不要讓任何一顆心靈里的火藥未被點燃,而要使一切天賦和才能都最充分地發(fā)揮出來”。這樣,學生就會有一種成就感,長此以往,學生自然就形成了自主探究的良好習慣。
2.合作探究氛圍
為了讓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更加廣泛深入,我們必須根據教材內容,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具體做法靈活多樣,比如:
(1)排演課本劇。在小說、戲劇的教學中,根據學生自身特點,讓他們自由組合,自己設計臺詞,自己選擇角色,自編自導,演出新意。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2)開展課堂討論。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來論教師的作用。但隨著新課改的實施,這一作用也受到了挑戰(zhàn)。當學生有疑難問題時,教師不應再以權威的身份急于替代學生,而應讓他們在發(fā)現(xiàn)、討論、申辯中合作、探究地學習,從而掌握知識,領悟道理。
總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很適應時代要求,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探索精神。愿語文同仁積極探索,認真實踐,找出一條最適合于培養(yǎng)新世紀人才的語文學習之路。
(作者單位 河北省涿鹿縣五堡九年一貫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