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課,一種最簡單也最難操作的課型。說它簡單,是因為不就是讀嘛,五花八門地讀:教師范讀、學生自由誦讀、一個人讀、小組讀、齊讀……說它難,是因為朗讀課的終極目標是通過讀實現(xiàn)賞的目的,通過讀提升思的能力,絕不是僅僅停留在簡單的讀的層面。
長期以來,朗讀課往往被所謂的不同名堂的課代替,美其名曰“教改”,你不記得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那個老先生搖頭晃腦地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情景了嗎?朗讀課似乎是傳統(tǒng)的課型,在教改的新潮里,它顯得陳舊、土氣。如果是公開課,坐那么多專家,教師就那么讓學生反反復復地讀,似乎很膚淺。于是乎,朗讀課無論是平時還是公開都不被看好,被遺棄在某個角落里一天天沉寂下去。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中提出的第一點要求就是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高中課程標準強調:
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yǎng)語感。
為了督促朗讀教學的實施,課程標準甚至提出了對“朗讀、默讀的評價”要求: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根據(jù)階段目標,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評價學生的朗讀,可以從語音、語調和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查,還應注意考查對內容的理解和文體的把握。
在新的理念指導下,高中語文課本的編寫都從不同側重上加強了朗讀的要求,以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為例:
必修一:
第一單元:詩歌單元
單元提示里有“鑒賞詩歌應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著重分析意象,同時品語言,發(fā)揮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這樣的要求。
第二單元:古代記敘散文
單元提示里明確提出“文言敘事特有一種簡潔之美,學習時要注意反復朗讀,悉心體會”。
必修二:
第一單元:寫景抒情散文
單元提示提出“對那些美妙的段落,要求反復朗讀,熟讀成誦,逐步增強對散文的鑒賞能力”的學法指導。
第二單元:先秦南北朝詩歌
學習這個單元,要注意反復吟詠,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還要注意不同詩體的節(jié)奏,感受由此產(chǎn)生的不同情趣。
第三單元: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
“反復朗讀這些優(yōu)美的篇章,體會其中的節(jié)奏、語氣和韻味,有助于養(yǎng)成良好的文言語感。”清朝的姚鼐說過:“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笨磥韺W習古文,朗讀更是重要。既然編者的意圖如此明顯,朗讀又這么重要,我們就有必要研究朗讀課的課型,把朗讀落到實處,而不是只有教師的講析。
朗讀課就是以朗讀這一活動為主線,輔之以美讀、教讀、賞讀、品讀等活動的課型。朗讀是基礎,是對文章感性的解讀,上課之初讓學生讀或者教師范讀,讓其他學生感受課文中的形象,感受課文中的情感,感受作者的表達意圖。在詩歌和散文的教學中,這一環(huán)節(jié)尤其適用,例如,在教讀《雨巷》的時候,教師用恰當?shù)恼Z氣和節(jié)奏美讀,學生是很容易就感知到詩歌中的憂傷、惆悵、失落等情感的,散文《荷塘月色》更是如此,教師的美讀可以讓學生完全沉浸在一個優(yōu)美的意境當中:淡淡的月光,朦朧的月色,靜謐祥和的荷塘……
美讀是對掌握朗讀水平的人而言的,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教師指導如何朗讀以及朗讀有哪些方法和技巧才是最重要的,這就是教讀。單純的理論指導是晦澀的,結合課文這一載體,朗讀就變得有聲有色了,文學作品里的分角色朗讀有以一當十的作用,教師通過平時的觀察挑幾個學生起來讀,讀完其他學生就可以準確把握人物性格,而小說教學中,人物形象是重頭戲。
美讀、教讀之后是賞讀。賞讀過程是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學生的悟性不同,對文本的感知能力就不同,到底用怎樣的情感朗讀適合某篇文章,分小組討論探究,而這個討論、探究的過程本身就是對文章的分析和思考。任何時候,思考是不能缺席的,尤其是學生的獨立思考,當然,教師可以適當點撥。再如,教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時,文章很長,讓學生通讀之后,教師把文中一些疑難詞語找出來,讓學生思考、討論魯迅的真正寫作意圖。這樣,教師很輕松地引導學生理清了文章思路,把握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即主旨,突破了疑難語句這一難點。再如,教《再別康橋》這一課時,一位學生讀得很憂傷,很低沉,原因是她認為離別就應該是憂傷的、難過的,經(jīng)過討論,學生終于明白這首詩里還有喜愛、眷戀之情。
品讀是更高意義上的朗讀,是通過反復朗讀來不斷揣摩、品味的過程。品讀的內容很多,可以是品字、詞、句的準確運用,從而體味詞美、句美;可以是品寫作技巧的巧妙結合,從而體味不同的寫作技巧帶來的不同效果;可以是品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體味作品的深刻意蘊;可以是品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tǒng)一,從而體味寫作中的匠心獨具。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惫湃说倪@句至理名言我們沒有忘,只是我們不知道如何操作而已。的確,朗讀法教學對教師的要求很高,教師起碼要通曉關于朗讀的基本知識,要具有朗讀的基本能力,要具有較高的朗讀水平,還要能高屋建瓴地指導學生的朗讀,教師要根據(jù)課文的內容和特點巧妙而堅定地讓朗讀這一主線起伏綿延于整個課堂。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學的路上,我們是不能止步的探索者,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帶領學生看到文學殿堂中的美景。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