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自學能力是指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能力。具有這種能力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善于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善于積極思考,敢于質疑問難,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強烈的探索和進取精神。如何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呢?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總結了幾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語文自學能力;激發(fā)興趣;指導閱讀;注重質疑;掌握方法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讓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具有這種能力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善于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善于積極思考,敢于質疑問難,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強烈的探索和進取精神。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以下幾種方法行之有效。
一、激發(fā)興趣,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前提
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興趣盎然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學習。那么,如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呢?
1.設疑激趣
一般在開課伊始,教師要想辦法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運用巧妙的設疑辦法,激起他們的學習欲望和興趣,所以,教師要在許多能夠設疑的題目上精心設計,把學生的思維一下子帶進課堂。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在學生讀完課題之后設疑:從課題中,你發(fā)現了什么?學生個個躍躍欲試:這是誰說的話?為什么要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說法?這樣設疑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
2.情境引趣
對于一些寫景寫物或抒情的課文,教師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所講的情境中,引起他們自學的興趣?!缎蛄魉思摇贰豆鸹ㄓ辍贰秷A明園的毀滅》《松鼠》等文章,要么意境深遠,要么感情強烈,在教學時,要充分利用遠教資源,把歷史資料或優(yōu)美景色或同學生疏的動植物再現出來,通過播放配樂課文、錄音或圖片展示,視聽結合,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
3.多讀生趣
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以讀激情,使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去自學課文。如教《望月》一文,采用了“以讀激情,語音傳情,以情促思”的“知情合一”的教學方法,并配合采用“導語撥動情思”“范讀誘發(fā)情思”“多讀激發(fā)情思”等方法,激發(fā)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情感,使他們帶著最佳的自學心境,進行品詞析句、理解課文內容,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指導閱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關鍵
閱讀往往是由“為何讀”“讀什么”以及“怎樣讀”等幾方面構成。在解決“為何讀”的問題上,教師應充分利用自身的感召力,從激發(fā)學生興趣出發(fā),在“導”字上下工夫,將“情商”與“智商”有機地結合起來,促使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不斷從“他律”(別人約束)向“自律”(自己要求)轉變。
關于“讀什么”的問題,對不少以學為主的學生而言,這方面的認識還比較模糊。有的學生認為:我也知道將來沒有文化不行,但你能說未來什么書一定有用,什么東西一定無用?因此,在閱讀方面,教師的合理引導、詳細說明和認真指點是不可缺少的,它將為學生進行合理有效的閱讀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如何讀”是閱讀的核心部分。好的閱讀方法多種多樣,但往往離不開“查”“議”“摘”三個方面。
所謂“查”,是指在閱讀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些較為生疏的問題,這時往往需要查找相應的工具書、文獻書籍等,以便從多側面、多層次、多方位對它進行了解和把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查”是開啟通往知識寶庫的鑰匙!
所謂“議”,是指對閱讀材料是非得失的綜合評估。讀而不議,無異于囫圇吞棗。只有將自己的觀點與所讀材料融合在一起,才會學有所得。
所謂“摘”,是指將所閱讀到的精彩部分摘錄下來。記錄的內容很廣泛,可以是一兩句話,也可以是一種方法、一種啟迪。其形式是多樣的,可以是原文照抄,也可以是概括大意?!罢睂嶋H上是將閱讀過程中激發(fā)出來的火花加以定格,只有這項工作做好了,才能更好地積累知識,為實現由知識到素質,進而發(fā)展成為能力做好理論準備。
三、注重質疑,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渠道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啟發(fā)想象,鼓勵他們敢想、敢疑、敢問,重視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首先,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前提之一。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相信他們都能提出問題,促使學生樹立起樂于質疑問難的信心。教師還要放下架子,主動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態(tài)度融合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和學生一起質疑、探究,從而使學生在平等的和諧氛圍中大膽地質疑問難。
其次,要巧用矛盾,激發(fā)學生的質疑興趣。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才能調動其積極性,打開其思維,積極進行探究,不斷提出疑難。因而,教學中教師要千方百計激發(fā)學生質疑的興趣。在《養(yǎng)花》那一課上,我是這樣引導學生質疑的:這些事中,哪些難以體會出養(yǎng)花的樂趣?學生紛紛舉手指出,老舍先生搶搬花草累得腰酸腿疼為什么還認為是樂趣?老舍先生的花兒被砸死了三十多種一百多棵,都傷心得落了淚,為什么還說是樂趣?抓住這兩個疑難之處,我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地研究,從而體會到老舍先生從艱苦的養(yǎng)花勞動中感到苦中有樂。
四、掌握方法,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核心
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必須在閱讀教學中適時地把“鑰匙”——自學的方法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手執(zhí)鑰匙,去打開語文知識大門,讀懂各類文章。如對《飛奪瀘定橋》一文的教學,讓學生圍繞“怎樣飛”“怎樣奪”這兩個重點去讀課文,了解事情的經過,讀懂課文。憑借這節(jié)課的教學,讓學生明確:讀寫事的文章時,應抓住事情的經過這一重點去品詞品句,精讀有關片段,弄懂課文。有的課文各段內容的寫作方法相似,就精講一段。啟發(fā)學生用學到的方法去自學其他各段,這樣做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除了教會學生對不同的課文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外,還要教學生通過對重點詞或重點段落的理解來理解文章內容。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要把學習方法轉化為學習能力,就需要引導學生反復實踐。所以我常常選擇不同類型的短文,讓學生運用所學到的方法去自學,讀懂短文。在班里我還積極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定期交流學習經驗,使學生能互相學習。通過長期反復實踐活動,使學生逐步形成較強的自學能力。
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就有了內在的驅動力,再加上正確的讀書方法和主動質疑的探索精神,就能達到“不用揚鞭自奮蹄”的境界。自主學習能力增強了,學生才會舉一反三,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就會水到渠成。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工業(yè)園區(qū)星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