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滿樂(老樂),1965年出生,1988年畢業(yè)于河北大學美術學院。
2003年,作品入展全國當代花鳥畫藝術展;2005年,作品入展第十六屆國際造型藝術家美術特展;2006年,作品入展第六屆全國工筆畫藝術大展。作品被多家藝術館、博物館及中國香港、東南亞等地藝術機構收藏。
付滿樂是我所熟識的一位很有才氣的優(yōu)秀職業(yè)畫家。他的寫意中國畫,很雅。
雅俗之分,自古就有?!墩撜Z》中有“惡鄭聲之亂雅樂也”的說法,自此劃出了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雅”和“俗”的分野。后人將“雅”“鄭”之辯用于論畫,遂有畫論中的“雅俗”之說。北宋畫家韓拙認為“作畫之病者眾矣,唯俗病最大”,是屬于“筆墨格法氣韻”方面的毛病,這是很有道理的。元四家之一的黃公望強調“作畫大要,去邪、甜、俗、賴四字”。黃賓虹先生解釋:“邪是用筆不正;甜是畫無內在美;俗是意境平凡,格調不高;賴是泥古不化,專事摹仿。”邪、甜、賴皆非雅,實際上也是一種廣義的俗。
對一位畫家特別是一位職業(yè)畫家而言,在浮躁的社會想保持好的畫品,最大的問題恐怕就是要防止難耐寂寞,而走“行不由徑”的歧路,或做“為利折腰”的棄守。當年初出茅廬的潘天壽就是接受了大畫家吳昌碩的告誡,才有了他沉潛一生“血戰(zhàn)古人”的堅守而終成一代宗師。奉獻與執(zhí)著,才有可能擁抱真正的藝術;計利與旁騖,即使“年僅弱冠才斗量”,也會墮入俗世而難成高格。
付滿樂搞過裝修設計,諳于經(jīng)商賺錢之道,但他事俗務而有雅好,從未放棄對美術事業(yè)的執(zhí)著與追求。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在轉向專業(yè)美術創(chuàng)作后,他沒有為生存而迎合流俗,而是在審美取向上始終尚雅重格,堅守了中國文人畫創(chuàng)作的大道。這些年來,他先后嘗試過油畫、版畫、工筆畫和當代藝術,這些積蓄的正能量在他日后的中國畫創(chuàng)作中迅速爆發(fā)出來,使他的寫意山水很快就從庸常的山水圖式中脫穎而出,初步形成了個人的風貌。從他的畫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傳統(tǒng)的山水樣式已在現(xiàn)代審美理念的觀照下,作了頗具時代氣息的提純、組合和轉換,傳統(tǒng)筆墨的韻味和明麗雅致的色彩統(tǒng)一于現(xiàn)代感的平面構成之中,寫景造境具有更加強烈的主觀色彩,從而使其畫作有了耐人尋味的多義性和讓人品之不厭的“嚼頭”。他的小寫意花鳥畫也具有鮮明的個人風貌,雖然在感覺上仍然可以看出得益于宋人工筆花鳥細膩用筆的浸潤,但其聚焦局部的構圖、略顯夸張的造型和豐富色彩的穿插,都體現(xiàn)出當代性的審美意趣,從而與那些常規(guī)概念中的工筆畫鳥或小寫意花鳥拉開了距離。
行筆及此,我想到南宋著名畫家李唐的那首很有名的詩:“云里煙村雨里灘,看之容易作之難。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燕脂畫牡丹?!边@是他流落臨安街頭,有感于賣畫艱難而發(fā)的激憤之詞。當然,李唐沒有真的從俗而畫起牡丹花,還是硬著頭皮畫那些不入時人眼的山水畫。否則,中國畫史中就會少一位偉大畫家,而當年的坊間市井、茶樓酒肆中則可能會多一個口沫橫飛、油光滿面的“牡丹王”。有感而發(fā),這里也吟得幾句打油詩:“畫品需尚雅,唯俗不可醫(yī)。重格千古事,修養(yǎng)筑根基。學識需常進,中西還并蓄。知變能守常,名利何須計。牡丹亦惹人,稱王則不必。留得好胭脂,畫出新天地。”
愿以此詩持贈付滿樂君,祝他在未來的藝術道路上厚基固本,勇猛精進,終成大器。倘他日大成,記著畫朵雅牡丹送我。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