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臺北有七大夜市——士林夜市、師大夜市、饒河街觀光夜市、臨江街夜市、華西街夜市、公館夜市、寧夏夜市,其中士林夜市是最具人氣的,各式小吃攤檔應有盡有。那夜,我和好朋友一同前往士林夜市。
用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來形容晚上的士林夜市真不為過。地面上有不少攤位是賣水果和衣服的,真正的美食卻改在地下室。人們雖然不用擔心被雨淋濕的問題,卻仿佛少了夜市的風味。走到地下室,若要一個個試吃,那不是錢包的問題,而是體力的問題。怪不得大家說到臺灣逛夜市要準備好三力——體力、腳力和眼力。我們決定主攻幾個特別想吃的攤位,體會這里的特色就行。
第一個攤位立刻吸引了我的眼球——現(xiàn)切臺灣水果!老板娘問:“這個要不要?那個要不要?”我說:“都來點。”最后,我把一大堆蓮霧、釋迦、蜜芒、青芒都塞給朋友。朋友說,你嘗嘗就行了,買這么多干什么?我也納悶,怎么一遇到水果,我的眼睛就直了,智商也低了?
我們一路尋尋覓覓,很快看到了著名小吃“大腸包小腸”。雖說我美芝飽讀詩書,但我一直以為“大腸包小腸”就是一根大一點的香腸,里頭包了小一點的香腸。每次我聽別人說起這個名字時,都會疑惑地問:“那豈不是很油膩,很肥?”此次,我將這個問題拋給了攤主,指望他們能解釋什么是大腸包小腸。哪知他們愣愣地望著我,不知道是我說話太快他們沒聽明白,抑或是他們覺得我這個問題白癡了點?
當我似乎看到他們腦門上冒出來的無數(shù)個問號時,我只好給自己找臺階下。我抓起“大腸包小腸”就往嘴里塞。哎喲,原來這個大腸竟然就是糯米呀!茅塞頓開后,我驚嘆道:“原來就是我最喜歡的大糯米腸子,又包了菜和小香腸,味道真不賴,這個多年的誤會總算解決了?!彼裕按竽c包小腸”不但不油膩,反而十分好吃。
吃了“大腸包小腸”后,被其他琳瑯滿目的攤位炫得頭暈眼花的我,正頭痛不知道要吃哪家美味的時候,突然看到了周潤發(fā)大哥的照片。喲,“大餅包小餅”!士林夜市里的名字怎么都這么押韻?“大腸包小腸”“大餅包小餅”。我從小喜歡看《上海灘》,既然是發(fā)哥吃過的,我一定要捧場。隊伍排得很長,一位搟面的大哥滿頭是汗,衣服上、臉上都是面粉。事實證明,發(fā)哥很有眼光,不僅老板娘漂亮,而且“大餅包小餅”是面皮糯而有嚼勁。我選擇的花生口味更是香氣十足。
我連吃了兩份美食,該換換口味了。我就挑個稀奇古怪點的來嘗嘗吧!咦,青蛙下蛋?我問:“你這里生意是不是很好呀?”店員回答:“是呀!”
我笑了:“我覺得生意好呢,除了東西好吃之外,店員長得帥氣也很重要,對不對?!”對方大笑道:“對!”哈,果然是年輕人,回答得相當完美呀!
在士林夜市,我從這里走到那里,再從那里走到這里,每路過一個攤位,我都特別留意。在士林夜市來回走了五遍后,我決定最后拍個人氣高的場景給朋友們看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終于擠入了人群中,眼前豁然開朗。哦!因為干貝燒需要時間,所以,大部分人擠在攤位門口等待。本小姐拿出了吃奶的力氣,擠進去后第一句話直中要害——什么東西最招牌呀?女店員的相貌頗像我高中的一位女同學,親切地說:“‘嚴選招牌’,是有點小辣的?!?/p>
“咦,怎么還有‘隨便’?更有‘人妻海鹽’‘小三芥末’?”僅看名字就知道是年輕人開的,符合流行的“小三”話題。店員表示,其實“隨便”就是混合口味的。
在等待“嚴選招牌”的時候,我繼續(xù)和店員聊天:“干貝是哪里的呀?你們在這里開店多久了呀?”幾位店員想必都挺年輕的,笑著回答,讓我有回到學生時代的感覺。我邊吃著“嚴選招牌”邊開玩笑說:“讓我來猜猜這里面有些什么料?”他們點頭說好。
我吃了一口,大聲道:“嗯,有胡椒粉!”他們配合道:“有!”
“有海苔!”“有!”
“有海鮮!”“哈哈……有!”
我問:“還有放一樣東西,愛心!有沒有?”他們快樂地大聲道:“有!”
簡單的對話之后,我對他們多了一份尊敬。其實,無論是開大餐廳還是經(jīng)營小攤位,其成功的秘訣就是要用心。夜市中許多人對美食的執(zhí)著和熱愛,讓我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