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追問,代表著不斷探索和學習的精神。思想品德課堂承載著促進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責任,把握時機、恰如其分的課堂追問,可以把學生思維引向深處,調動學生思考,澄清認識的誤區(qū),提升思維品質,凸顯課程價值。
關鍵詞:思想品德;追問
追問,顧名思義,就是追根究底的問,代表著不斷探索和學習的精神。課堂上的層層追問,既是師生之間對話的形式,也是將課堂推向思維高處和深處的助力器。有效的課堂追問,是一種技術,更是一門藝術,能讓師生共同領略思品課堂的智慧之美,達到“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思維高度,而把握時機、恰如其分的追問就是課堂上的一場“好風”。
一、在疑惑處追問——激發(fā)探究的熱情
思想品德是人在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學生對成長中的很多問題正處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欲明不明的階段,因此,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真實困惑,與他們一起面對成長中的問題,這不僅能滿足學生解惑的愿望,而且會極大地激發(fā)起學生求知的興趣和探究的熱情。
比如,在探討“寬容”話題時,學生對“學會寬容他人”這個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容易理解,也普遍認同。但也有學生提出“經常做事拖沓,導致效率低下,這時候我應該寬容自己嗎?”顯然,這是學生在生活中面臨的現(xiàn)實困惑。于是,我在學生問題的基礎上,順勢追問:①這種情況下能不能寬容自己?②任何情況下都能寬容自已嗎?③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能夠寬容自己?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不能寬容自己?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樣一步一步的層層追問激起了學生的興趣,答案已經不是簡單的“是”或“否”,學生的思維越來越活躍,相互討論,相互啟發(fā),不僅解決了困惑,也拓展和延伸了書本知識,使知識生活化、現(xiàn)實化,學生興趣十足。在課堂上,教師富有藝術性的追問能使整個課堂充滿探究與討論的熱情,同時也鼓勵和培養(yǎng)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這是思品課程要培養(yǎng)的重要能力目標之一。
二、在錯誤處追問——澄清認識的誤區(qū)
受認知水平和生活閱歷所限,學生對某些問題的認識難免存在誤區(qū),甚至在價值觀上出現(xiàn)偏差,在這類問題上,教師既不能視而不見,避而不談,也不能用教師的權威進行簡單否定,而應該因勢利導,趁“錯”追問,引導學生自我反思、自我探究,在自我否定的基礎上肯定,促使其思維逐漸上升,從而澄清誤區(qū),明確方向。
一節(jié)思品賽課中,在探討“珍愛生命”的話題時,一位學生突然提出:“我認為,董存瑞炸碉堡是不珍愛生命的表現(xiàn)”,由于這個問題出于意外,超出預設,于是老師并沒有進行及時處理而被忽略過去。南京市政治教研員王小葉老師在點評與反思時指出,學生提出的觀點恰恰是本節(jié)課生成的一個最大亮點,反映出學生的認識誤區(qū)和價值觀上的偏差,如果老師能夠抓住契機,在學生錯誤處設置層層追問:①董存瑞為什么要去炸碉堡?②你認為他的舉動有價值嗎?為什么?③他是不珍愛生命的表現(xiàn)還是珍愛生命的表現(xiàn)?這樣的處理不僅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澄清認識和理解上的誤區(qū),而且升華了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認識,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確立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凸顯課程價值。
三、在淺思處追問——拓展思維的深度
初中生的思維特點使得學生對社會現(xiàn)象的看法經常會限于表面,使得認識顯得粗淺,缺乏深度。這時,教師要及時地進行有梯度的追問,搭設思維跳板,幫助學生開拓思路,在更高層次上繼續(xù)思考。教師這樣有意識地引導,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刨根究底的精神,也有利于學生學會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看問題的思維方法。
“人生而平等”是人人皆知的真理,但在教學中我并沒有把其作為一個固有觀念簡單傳達給學生,而是在后面加了一個問號,變成“人生而平等嗎”,讓學生進行即興辯論,結果在唇槍舌劍、你來我往中,竟然是“人生而不平等”占了上風,他們認為,“富二代”與“官二代”、城市的孩子與山區(qū)孩子、富有與貧困、地位與身份、天才與普通人、甚至四肢健全與天生殘疾都是不平等。可見,大部分學生的思考與認識都只停留在了社會現(xiàn)象的表面,于是我沒有急于爭辯,而是設置了層層推進的追問:①人生來平等是什么平等?②在社會現(xiàn)實中人與人之間會產生哪些差異?③差異就是不平等嗎?④追求平等就是要消除一切差異嗎?⑤面對現(xiàn)實中的不平等人類做了哪些努力?這些努力說明什么?通過這樣的引導,讓學生的思維層層深入,認識到我們在生活中存在經濟發(fā)展、先天條件等方面的差異,但差異本身不是不平等,只是可能會引起不平等的觀念和現(xiàn)象。正是由于不平等現(xiàn)象依然存在,所以各個國家都在為人類的平等在努力,從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法律各個方面采取措施為縮小差距、實現(xiàn)平等創(chuàng)造條件。這樣的追問既引導學生對社會現(xiàn)象進行客觀而理性地思考,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同時也將學生對社會現(xiàn)象的抱怨與指責轉化為積極的行動,增強責任意識。
四、在矛盾處追問——提升思維的品質
新課標提出,思想品德的形成離不開學生的獨立思考,所以思品課堂要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要培養(yǎng)這種思維品質,教師就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產生的不同意見,并巧妙地引導他們勇于提出創(chuàng)新性見解,不迷信書本,不盲從教師,充分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富于批判精神。
在江蘇省賽課中,某教師在教授“授人玫瑰,手有余香”時,為了引導學生學會面對復雜的社會生活,程老師在社會新聞“老人暈倒在地沒人敢扶”的情境中設計了第一個問題:他們?yōu)槭裁床蝗シ??在學生七嘴八舌分析的基礎上,老師展示了南京發(fā)生的彭宇案,肯定了學生的擔心不無道理。轉而設計了第二個問題:推己及人,如果倒在地上的是你的親人,你會有什么感受?引導學生換位思考,由己及人,并出示了穆美玲老師扶起摔倒老人的新聞,又接著追問“穆老師為什么會去扶?”此時,學生陷入理智與情感的矛盾之中。而程老師在矛盾中繼續(xù)追問:“如果去扶,該如何避免不必要的麻煩?”這個問題讓課堂和學生一下子呈現(xiàn)出“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之感,學生的熱情與聰明才智一下子被調動起來。這樣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追問,既培養(yǎng)學生學會辯證地、多角度地、創(chuàng)造性地思考問題,避免片面和偏激,同時也引導學生學會面對復雜的社會生活和多樣的價值觀念,以正確的價值觀為標準,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有效的課堂追問,需要教師精心的教學設計與準備,也需要教師的課堂機智與深厚的理論功底,更需要教師學會傾聽,尊重學生,捕捉契機,以追問深化思維,以智慧開啟智慧。
(責任編輯: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