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財政部2006年推出新的企業(yè)會計準則,要求上市公司在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執(zhí)行,在新準則中,我國引進了在國外發(fā)展已趨成熟的全面收益觀,但是全面收益觀和我國以前使用的傳統收益觀在衡量公司的業(yè)績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是不是所有的公司依據傳統收益觀和全面收益觀所得到的業(yè)績好壞是一樣的,目前這些方面的研究比較少。鑒于此,對在上海和深圳上市的銀行保險行業(yè)的26家企業(yè)的2007年年報進行分析,具體計算出每個公司的全面收益和其他全面收益的調整項目,再與凈收益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分析得知,我國銀行保險行業(yè)的上市公司對全面收益反應不一,對其中大部分企業(yè)來說,全面收益觀和傳統收益觀所得出的業(yè)績數據存在的區(qū)別比較大,只有小部分企業(yè)時兩種收益觀的反應不敏感,主要是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的大部分調整項對凈收益的影響不大。
關鍵詞:傳統收益觀;全面收益觀;銀行保險業(yè);公司業(yè)績衡量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3)05-0087-03
在發(fā)達國家,全面收益觀很早就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在實踐中也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可是在我們國家,在新會計準則推出之前,我們國家采用的還是傳統收益觀,傳統收益存在著很大的缺陷是毋庸置疑的,在使用過程中暴露出了很多的問題,如收益信息不實等等,所以采用發(fā)達國家早已經使用了的全面收益觀是一種必然的發(fā)展趨勢,然而對于同一個公司,采用傳統收益觀和全面收益觀對公司的業(yè)績衡量肯定存在很大的差別,要更好地去認識全面收益觀,必須要了解這兩者之間的區(qū)別和聯系,本文將基于上述問題展開研究。
一、文獻回顧
新的企業(yè)會計準則在上市公司中實行快兩年了,各個公司現在都按照全面收益觀來反映公司的業(yè)績。但是對于全面收益觀的理論研究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其中國內最出名是黨紅(2003)發(fā)表的關于全面收益的討論,她在對全面收益理想內涵與現時外延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闡明全面收益理想內涵是與經濟學收益理論完全契合的概念,同時指出單一的全面收益表所面臨的重重困難。溫玉彪、郭俊玲(2006)也提出了全面收益的優(yōu)越性和我國報告全面收益的必要性,還提出了我國推行全面收益報告的步驟。
洪偉(2006)提到了現行全面收益報告存在的問題,他認為ASB、FASB和IASC對損益表的改革的范圍是極其有限的,都沒有解決全面收益及其組成項目的確認與計量問題,這對于解決當前一些緊迫的會計問題如衍生與套期保值金融工具的會計處理是很現實的選擇,但這樣必將導致確認標準的差異,從而降低財務業(yè)績信息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DanDhaliwal等人(1999)通過實證分析得出了如下的結果:除了金融類企業(yè),沒有發(fā)現有證據表明全面收益在衡量市場價值和預測未來現金流量方面比凈收益好,他們還認為并沒有發(fā)現證據表明在衡量公司業(yè)績方面全面收益要比凈收益好。
秦捷(2005)認為傳統收益觀和全面收益觀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其一,兩者依據的資本保全觀念不同;其二,兩者所遵循的收入確認模式不同;其三,兩者的成本計量屬性不同;其四,兩者所采用的收益計算方法不同。緊接著通過分析得出了我國應當采取全面收益觀。
從上述文獻可以看出,國內對全面收益觀在衡量公司業(yè)績方面是否就比傳統收益觀要好這個問題基本上沒有研究,大部分的文獻只是默認了全面收益觀就是比傳統的收益觀好,然后再在這個前提條件上構建全面收益報告等內容,本文就是基于26家銀行保險業(yè)上市公司的2007年年報數據對兩種不同的收益計量方法進行比較分析。
二、研究對象和方法
1 研究對象
本文選取在我國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證證券交易所上市的26家金融保險行業(yè)的上市公司的2007年年報作為研究對象,兩個證券交易所中共有金融保險行業(yè)的上市公司27家,剔除其中的一家數據不全的公司,得到的目標樣本共26家。數據來源于我國證監(jiān)會上市公司財務報表指定披露機構巨潮資訊。
2 研究方法
對選取的26家金融保險行業(yè)上市公司公司2007年的財務會計報表進行分析,計算出每一家公司實際的全面收益,然后經過描述性統計,得出結果,最后進行數據的分析工作。
三、結論與分析
根據最新的企業(yè)會計準則,可以得到:
全面收益=凈收益+其他全面收益 ①
其他的全面收益=直接計人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②
直接計人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相對應的調整項目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凈額(表中簡稱為公允價值變動凈額)、權益法下被投資單位其他所有者權益變動的影響(表中簡稱為所有者權益變動的影響)、與計入所有者權益項目相關的所得稅影響(表中簡稱為所得稅影響)和其他,根據上述可以得到公式⑧
(1)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凈額
從上述表1可以看出:僅有2家公司沒有報告可供出售資產公允價值,有14家公司報告了正的可供出售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凈額,10家公司報告了負的可供出售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凈額,大部分公司(92.3%)都存在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凈額,它的存在使得全面收益和凈收益有著大的區(qū)別。
同時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到有14家公司的數值在5%~5%之間。占53.8%,有8家公司超過了10%,也就是說只有2家公司的數據在5%~10%之間。而根據Guy,Carmichael,和Whittington(1994)的研究結果,5%~10%才算是正常的比例,可以從中得知,在這26家上市公司中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凈額對傳統收益觀和全面收益觀區(qū)別的影響比較大。
(2)權益法下被投資單位其他所有者權益變動的影響
從表l中可以看出有18家公司的權益法下被投資單位其
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公允價值變動凈額+所有者權益變動的影響+所得稅影響+其他③
綜合上述3個公式可得到下面的公式④
全面收益=凈收益+公允價值變動凈額+所有者權益變動的影響+所得稅影響+其他④
公式④中,等式右邊的五項內容在每個公司的所有者權益變動報表中可以得到,計算結果如下表所示。他所有者權益變動的影響為0,其余的8家的變動也在1%~5%之間,可知該調整項在所研究的公司中并不多見,有的也是數值較小,總的來說,這個因素對傳統收益觀和全面收益觀在業(yè)績衡量上的影響不大。
(3)與計入所有者權益項目相關的所得稅影響
從表中得知有11家公司的數值為0,1%~5%的有6家,也就是說0%~5%的公司共有17家,占總數的65.4%,6%~10%的有7家,占總數的29.6%,還有2家超過了26%,我們可以從中得知,與計入所有者權益項目相關的所得稅影響對這兩種收益觀的影響不大。
(4)其他項目
其他項目主要包括前面沒有涉及的一些不常見的項目,每個公司都會有一些不同。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一共有24家公司在0%~5%之間,只有兩家的數值比較大,超過了26%,同理,可得知該調整項對兩種收益觀之間的影響不大。
(5)全面收益
從表中可以看出只有2家公司的凈收益和全面收益是沒有區(qū)別的,也就是說,其他的24家公司的凈收益和全面收益存在差別,具體來說,有7家公司的全面收益是比凈收益增加超過10%的,有5家是減少超過10%的,還有8家公司在-5%和5%之間。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凈收益和全面收益的數據在這26家公司之間還是存在很大的區(qū)別。
四、結論和建議
通過前面的數據分析可知,對于在我國銀行保險業(yè)的上市公司來說,全面收益觀和傳統收益觀對大多數企業(yè)業(yè)績衡量來說存在很大的不同,原因主要在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凈額在許多的公司數量很大,從而導致了全面收益和凈收益存在很大的區(qū)別。但是其他的幾個調整項目如權益法下被投資單位其他所有者權益變動的影響、與計入所有者權益項目相關的所得稅影響和其他在許多公司存在的量并不大,對全面收益和凈收益之間的影響并不大。
總的來說,全面收益觀和傳統收益觀主要的區(qū)別體現在以下幾點:
其一,兩者的計算方法不一樣,從前述的公式④可以看出全面收益觀和傳統的收益觀計算收益的公式是不一樣的,所以得到的結果也必然是不同的,傳統收益的計算適用于“收入一費用”法,這種方法體現的是將收入和費用配比后的結果,但是全面收益觀卻不是,它的計算適用于“資產一負債”法,該方法體現的是將資產和負債配比后的結果。
其二,兩者所依據的成本屬性不同,傳統收益法所依據的成本屬性是歷史成本,從而更加符合穩(wěn)健性的原則,但是歷史成本在收益的計算當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說通貨膨脹時期會給企業(yè)帶來虛盈實虧的現象,給生產經營帶來很大的影響等等,而全面收益觀體現的是現時成本,可以很好地避免企業(y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fā)生的上述問題。
其三,兩者所服務的對象不同,全面收益觀服務于決策有用觀,而傳統收益觀則服務于受托責任觀,受托責任觀重在委托者報告受托者的受托管理情況,主要是從企業(yè)內部來談的,而決策有用觀是從企業(yè)會計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來談的,因此,兩者所服務的對象存在著明顯的區(qū)別。
其四,兩者所遵循的收入確認模式不同,全面收益觀所遵循的是經濟活動模式,而相反,傳統收益觀所遵循的是經濟交易模式,經濟活動模式是指企業(yè)只要發(fā)生了相關的經濟活動,便可以確認收入,而經濟交易模式則是指企業(yè)只有在發(fā)生交易后才能確認相關的收入,比如企業(yè)投資股票市場,全面收益觀在股票上漲時確認收入,而傳統收益觀則在企業(yè)將股票出售交易之后才能確認收益,可見全面收益觀比傳統收益觀更加符合相關性原則。
本文通過數據分析了傳統收益觀和全面收益觀在衡量企業(yè)業(yè)績方面的差別,但是本文同時存在兩個不足之處:其一,本文研究的數據偏少,主要集中在銀行保險業(yè)的企業(yè);其二,2007年我國股票市場的大幅上漲,造成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較大,可能會對本文的研究造成一定的影響。
傳統收益觀和全面收益觀對于大多數銀行保險業(yè)的上市公司來說在衡量公司業(yè)績方面存在比較大的區(qū)別,同時對于具體不同的公司,這種差別是不一樣的,有大有小,所以我國要實行全面收益觀。同時傳統收益觀和全面收益觀兩者沒有對錯,好壞之分,對于目前我國經濟發(fā)展的這個階段,全面收益更加能反映公司的實質和更好的與國際接軌。
(責任編輯:袁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