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學院的學生在畢業(yè)前,都要去上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教授的一門叫“怎樣建立和保持企業(yè)持續(xù)性的成功”的課程,克里斯坦森教授是喬布斯的老師,曾榮獲2011年“當代50名最具影響力的商業(yè)思想家”第一名。這門課中提到,如果要想獲得事業(yè)持續(xù)的成功,必須找到真正激勵你的因素,在這門課中稱之為“激勵理論”。
那什么是真正激勵自己的因素呢?很多人自然想到的是“錢”,在激勵理論中,“錢、工作環(huán)境、安全保障”屬于激勵理論中的“基礎因子”,那么基礎因子是真正激勵你的因素嗎? 激勵理論指出,人的大腦對于滿意和不滿意的標準是兩個分開的獨立的衡量標準,就是說你可能同時既愛又恨你的工作。在工作中,由于一些基礎因子不能達到我們的預期,會讓我們感到不滿,所以你需要解決不好的基礎因子,從而確保你不會對你的工作不滿。
激勵理論指出基礎因子得到改善,你不會愛上這份工作,最多是不再討厭罷了。我當年在殼牌的人力資源經理曾經對我說:給員工發(fā)獎金會讓員工開心,可是如果有員工認為他比另外一個人工作更努力,拿得錢卻更少,員工還是不會滿意,滿意的工作和錢無關。
那么真正激勵你并讓你愛上你的工作,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會發(fā)自內心的想去做事的動力是什么呢?在克里斯坦森的激勵理論中,把這個因素稱為“動力因子”,動力因子包含多樣性、挑戰(zhàn)性、愛/連接、獲得認可、被感覺重要、個人成長、責任、貢獻等等。
動力因素更多的是跟自己的內心狀態(tài)有關,跟是否有價值感、工作是否有意義有關。當人們找到并從事?lián)碛袆恿σ蜃拥墓ぷ鞯臅r候,人們會感到自己是有價值的,與那種每天一想到要去工作就心煩的感覺有天壤之別。當人們發(fā)自內心地去做事業(yè)的時候,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動因都將持續(xù)。
喬布斯認為唯一讓人有事業(yè)滿足感的方法就是從事你認為偉大的事業(yè),而通向偉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在工作中找到自己內在的動力;馬云當年跟隨他的18個人的創(chuàng)業(yè)團隊,如果沒有內在的動力,不會陪著馬云度過互聯(lián)網的冬天,不會堅持到最后;我身邊有不少民營企業(yè)家也是因為在事業(yè)中找到了自己內在的動力,無論什么逆境都在堅持自己的事業(yè)。
那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動力因素呢?在美國,比較流行的做法是每一個CEO都有自己的企業(yè)教練,教練會幫助你誠實地面對自己,幫助你理清思路,找到內心真正的動力。找到自己內在的動力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這門哈佛學生畢業(yè)前最重要的這門課上,鼓勵學生們去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業(yè),在事業(yè)中找到自己的內心真正的動力,找到自己的動力因子,而不要一味去追求基礎因子,這對于保持事業(yè)持久的成功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