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從開放臺灣旅游與自由行后,經??梢钥匆娀蚵牭酱箨懪笥褌冋f,去過臺灣的感覺是舒服。我始終無法體會這種“舒服”是什么感覺,而我問過許多表達有舒服感覺的人,他們也無法說得明確。于是我開始細細地觀察,臺灣有哪些地方會讓這么多大陸朋友感到舒服。(一個人在自己的環(huán)境中對所有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也就無知無覺了。)
于是,我開始發(fā)現(xiàn),每當我回到自家的小區(qū)門口,門口的警衛(wèi)總是會站起來跟我說“晚安”。在小區(qū)里見到其他住戶,無論認不認識,也會相互點點頭微笑。我家小區(qū)有接駁小巴到捷運站,上下車,人們都會跟司機先生說你好、謝謝。進出電梯,當手中拿著東西時,其他人會幫忙按電梯,男性會禮讓女性先行進出。
曾經我?guī)е鴣砼_灣自由行的大陸友人去夜市,由于是假日的晚上,夜市中擠滿了人,摩肩擦踵像是沙丁魚罐頭,但是看到每個攤位前在如此狹窄的環(huán)境中,人們還是有序地排著隊,友人驚呼“臺灣人真是有排隊癖呀”。
還曾經有一次,剛好遇上我喉嚨發(fā)炎,實在痛到不行,于是跟友人商量可否繞道讓我去看一下醫(yī)生,本想安排友人在咖啡廳等,但對方好奇說想要去看一看,于是同行??赐瓴『?,友人告訴我他的詫異,他說以為要花去半天的時間,沒想到我只是在路邊隨便找了間診所走進去,不但二十分鐘已經看完病拿好藥。他告訴我,在大陸看病是件大事,需要去大醫(yī)院排隊掛號、候診、拿藥,肯定是要花去大半天時間,而且小診所是不會有人去光顧的。其實臺灣的大醫(yī)院人也不少,只是臺灣的小診所很發(fā)達,小病去小診所,大病去大醫(yī)院,相當程度達到了分流的效果。友人還說,診所開給我的藥都一包包按照分量分好,很貼心,這也是大陸沒有的。
又有一次,友人臨時有事需要延長在臺時間,于是我陪著他跑派出所與移民署辦理延簽。到了派出所,警察立刻站起來很親切地問我們有什么事,后來發(fā)現(xiàn)友人需要的證件不是在警察局辦理,主動幫我們打電話到移民署詢問,然后又很仔細告訴我們該要怎么辦理,其間,友人還在派出所上了廁所,他告訴我,在大陸很難會有這種待遇。
2
這些林林總總,其實在許多人發(fā)表的文章中或是人們彼此之間的口耳相傳,想來并不是十分陌生的情節(jié)。于是,下個問題是,為什么臺灣社會可以有這樣的氛圍?如果單純說“制度”使然,未免過于簡化也粗暴,在我的思考與觀察后,我認為關鍵是每個人對自己的重視。
根據我自己在兩岸生活后的感覺,在臺灣,我特別害怕“丟臉”。譬如,不跟人說謝謝,怕別人說我沒禮貌、沒教養(yǎng);隨口說臟話會被瞧不起;排隊沒有好好排會被群起攻之;在滿地沒有垃圾的公共環(huán)境中,我也不好意思亂丟垃圾;如果進電梯又推又擠會被人家瞪或翻白眼;公務人員如果沒有好好服務會被民眾投訴,而且還有可能被新聞報導。這種害怕丟臉的感覺使得我必須遵守規(guī)矩,久而久之就成了習慣,不會去想自己為什么要這么做,但很清楚不這么做會有什么結果。
從上面的描述中,或許你會發(fā)現(xiàn),這中間我完全沒有提到“政府”做了什么干預,夜市里不會有警察盯著你排隊與否,電梯里不會有標語提醒你要禮讓,警察局不會掛上為人民服務的招牌,一切是那么的自然而然。
于是,下一個需要思考的是,這些行為準則從何而來?記錄在哪本課本里?其實,絕大多數在生活中的默契與慣例是不需要行諸文字的,學校教育只會告訴你最基本的道理,其他延伸出來的就在于社會中每個個體彼此之間透過不同事件的討論或爭議,慢慢地形成了這個社會的共識與默契。
譬如,夜市的攤販都會希望自己生意好,然而當整個社會的氛圍都不喜歡無序時,攤販就會思考怎樣的經營形式可以讓自己的生意符合社會環(huán)境,而夜市攤主們共同組成的自治會就會對所有攤販形成一種有形無形的約束力。如果有一個攤位環(huán)境很臟,導致顧客生病,媒體報導,傳出去的名聲會是整個夜市,而不是單單哪個攤位,所以自己一定要先做好,否則自治會就會把自己趕出去。政府在這里扮演的只是監(jiān)督者,當一個夜市中的攤販都認為把自己做好,整體就會好,那么名氣會好,生意自然就好,那么當然就不愿意自己成為害群之馬。
因此,重視自己就成為這一連串正面效應的起點。
而重視自己這個概念的建立就取決于教育、制度。當一個人在一個群體里,擔負義務也參與其中,也就是說這個群體的發(fā)展是自己的責任,自己也從中獲益時,你可能不但很重視自己,而且還會變得很熱心,會主動去維護這個群體。
3
臺灣的教育核心很重視個人的修養(yǎng),無論是從儒學或是現(xiàn)代化思維上,關于謙和有禮、積極參與社會、公民價值等多有著墨。而在社會里,人們可以發(fā)表意見的平臺也不少,無論是媒體的民眾投訴、民意代表或是政府首長的民眾信箱,要不然就是透過互聯(lián)網的社交,網絡,也可以成為一個小小的意見領袖。再加上政府機關、媒體、基金會、公益組織經常舉行的各種民調,在透過各種意見暢通表達的過程中,一個人自然而然地會把這個社會當作是自已的,這是一種“效能感”的驅使,也就是說,當自己知道自已在這個社會里,雖然只是千萬分之一,但自己的意見很重要,決定著某些事情的發(fā)展,自己當然會愿意為這個群體擔負起自己的責任。
而當這個共識形成,個體必然會有較為嚴肅的羞恥感。因為你認同這個社會對于是非善惡的標準與價值體系,而透過參與的過程你很清楚知道,這個社會絕大多數人都認可這套標準,這是因為個體的榮譽心凝結了社會整體的制約效果,在社會規(guī)范這個層次,已經最大程度維護了社會秩序。
另外,臺灣社會各種宗教盛行,大多數臺灣人即便沒有純粹的宗教信仰,但也大多都是聽鬼故事長大的。臺灣人普遍相信天地之間有股看不見的力量,會給予人們最終的獎懲,所以在許多刑事案件中,逃犯會燒香祈禱被害人不要來找自己報仇。更進一步的就是宗教勸人為善的力量。許多宗教領袖的名言嘉錄,你或許可以在一間小面館的墻壁上看到,臺灣最廣為流傳的一句話是“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而宗教信仰又最大程度可以化解人們在挫折后悵然有所失的心情,告訴人們這世間冥冥之中有它的道理,化解人們無名的爭斗心、仇恨心。
當這一切都無效時,才需要動用到法律與公權力,所以在臺灣街頭少了因為公權力而產生的肅穆感,沒有太多的鐵柵欄,更少見軍人或警察,特別一提,在臺灣就連交通尖峰時在馬路上指揮交通的大多是義交(又務交通指揮者),擔任者就是出租車司機。試想,當他們指揮交通時,肯定很能深刻感受到如果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帶來的混亂,那么當他們自己開車時就不會隨意地違規(guī)。這也是因為個人參與后體會了規(guī)則的重要性而對自己的制約。
我不免回頭想想我在大陸社會生活的感受,其實大陸人對各種公共事務也有自己的看法,譬如我坐出租車經??梢月牭綆煾当г孤范卧O計不良,但大多恐怕無能為力。網絡上也有不少熱心網友發(fā)表各種意見,但事情的發(fā)展往往事與愿違,而且得到有關單位響應的也不多。人與人之間沒有共同信任的行為準則,也不相信法律具有公平性,這就會使得人們失去尊嚴感與榮譽心,沒有默契又會使得人們互相猜疑,于是爭斗、吵架、辱罵也就不稀奇了。
我一直很推崇優(yōu)雅生活,說話輕聲細語、行為舉止不匆忙、排隊時不用時刻探頭擔心有人插隊、人與人之間相處彬彬有禮。這種狀態(tài)需要的是社會整體也同時推崇方可達成,而這種共同的推崇需要有默契與共識,更需要對社會規(guī)范與法律的信任。沒有了擔憂疑慮,人才有可能優(yōu)雅得起來,更重要的是,每個人要認可優(yōu)雅是成功人士的條件之一,也相信優(yōu)雅并不是金錢與權力所能給予,而在于個人修養(yǎng)。當一個社會絕大多數人都認同在金錢與權力之外,看不見的氣質也是需要追求的目標,那么這個社會才有可能優(yōu)雅與舒服。而這種狀態(tài)的起點,仍是在個人內心里的那個價值體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