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圓桌會議”是ABC電視臺的一檔脫口秀節(jié)目,形式是模仿政治家們圓桌會議的形式,讓4名兒童和主持人吉米.基梅爾一起討論美國國內(nèi)熱點新聞和國家大事,帶有一定調(diào)侃和搞笑性質(zhì),此前也曾引起過爭議。
16日的這檔節(jié)目,辯論主題,是不久前剛剛造成美國政府非要害部門停擺16天的“債務懸崖”問題,這也是當時美國社會最受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在談及“如何償還美國最大海外債主中國債務”時,一個金發(fā)男孩語出驚人,稱“跑到地球另一端,把中國人都殺死”,而另一個女孩則主張“建一道高墻讓中國人沒辦法來討債”,對此主持人基梅爾不但未加阻止,反倒稱贊“是個有趣的點子”,并沿著這一方向繼續(xù)“探討”數(shù)分鐘之久。
節(jié)目當天便在ABC網(wǎng)站上傳,次日又在電視臺播出,幾乎立即引發(fā)美國華裔、亞裔的普遍不滿。
許多華裔、亞裔,其他少數(shù)族裔,甚至美國白人指出,主持人在聽到那個男孩說出“殺死所有中國人”話時,給予“這是個有趣想法”和“讓我們來更深入地討論這個話題”的鼓勵性言論,這讓許多觀眾感到深深不安,因為這仿佛是在興致勃勃地討論種族主義、甚至種族滅絕話題。不少反對者認為,童言無忌,小孩子說出這樣的話本不該苛責,但讓未成年人產(chǎn)生如此荒謬想法本身的社會根源值得深思,而主持人基梅爾是理應明辨是非的成年人,現(xiàn)場不予以及時阻止、糾正是不負責任的,ABC作為節(jié)目制作、播出方,任由這樣“政治不正確”的節(jié)目上傳、播出,也應承擔相應責任。
美國華裔的抗議 和ABC的回應
節(jié)目播出后,北美華裔立即作出強烈反應,“網(wǎng)上白宮”很快出現(xiàn)一份請愿書,請愿書將“兒童圓桌會議”里這種言論和納粹德國在猶太人大屠殺時所用的詞語相提并論,并呼吁“立即刪除節(jié)目,并發(fā)出正式道歉”,請愿書發(fā)起者計劃在11月18日前湊集10萬簽名,促使白宮介入調(diào)查。
許多不同背景、身份的美國華裔開始相互串聯(lián),發(fā)起一系列抗議、請愿活動,并力圖爭取華裔名人、華人組織領袖的響應。他們的行動得到笑星黃西、華裔議員趙美心等人的同情和支持,黃西成為倡議華裔團結抗爭的積極分子,而華裔議員趙美心、孟昭文和日裔議員邁克爾.本田則在10月28日聯(lián)名發(fā)布公開信,譴責“殺光中國人”節(jié)目“增加美國文化狹隘性、增加排斥外國人行為”,指出“殺死十幾億中國人可一點也不好笑”。本田還指責基梅爾“種族仇恨內(nèi)容的節(jié)目并不逗趣,任其發(fā)展只能促進社會偏見的形成和加劇”。
對此,基梅爾和ABC曾在10月底幾度致歉,但辯稱“并無惡意”、“意在增加節(jié)目趣味性”,稱華裔對節(jié)目“理解有誤”,將自己的責任局限在“溝通不足”上。ABC雖表示,18日就在網(wǎng)站上刪除了節(jié)目,但最初實際上僅僅刪除了鏈接圖標,而節(jié)目鏈接本身仍然是有效的,也就是說,節(jié)目并未真正刪除,只是被藏到了后臺。ABC最初的道歉僅針對亞裔政治組織“80-20促進會(80-20 Political Action Committee)”,且僅僅承諾“盡可能降低節(jié)目傳播范圍”,這令大多數(shù)參與抗議的美國華裔感到不滿。
11月9日,全美27座城市的華裔同時發(fā)起針對ABC駐在機構的抗議示威,抗議華裔組織、個人成立了“抗議行動委員會”協(xié)調(diào)各地抗議活動,不少華裔聚居城市,抗議規(guī)模達到千人以上。
當?shù)貢r間11月10日,ABC發(fā)布公開道歉聲明,表示“這個片段是錯誤的,根本就不應被播出”,承諾加強審查,杜絕類似事件,同時承諾永久清除“問題節(jié)目”內(nèi)容,并永久取消“兒童圓桌會議”環(huán)節(jié)。
對此,一些參與示威抗議的華裔組織、個人認為“不令人滿意”,理由是ABC和基梅爾在整個事件過程中推諉拖沓,道歉聲明難產(chǎn)、遲到,個別抗議組織者,如洛杉磯華裔律師劉龍珠等認為,應該繼續(xù)追究ABC和基梅爾本人的法律責任,但大多數(shù)抗議的組織者、參與者認為,結果雖不致百分百滿意,但“可以也應該接受”。
華裔為切身利益而斗爭
必須指出,盡管爭議性節(jié)目只有“兒童圓桌會議”一個,爭議內(nèi)容也是同樣的一段話、及主持人和電視臺對這段話的態(tài)度,但國內(nèi)中國人和美國華裔所抗議的,其實是兩碼事。
在大陸同胞眼中,節(jié)目中討論的是美國欠中國國債問題,債主是“中國人”,他們要抗議的“辱華”,是“侮辱中國人”;而在美國華裔而言,其積極參與抗議的原因,則正如笑星黃西所言,系“讓自己和下一代生活在一個對華人理解和尊重的社會里”,這個“社會”指的是美國社會,“華人”指的是在美國社會定居的華裔美國公民和居民。
盡管脫口秀節(jié)目本身,針對的確實是“中國人”,但絕大多數(shù)作出強烈反應的美國華裔,其抗爭動機和目的,并非為大洋彼岸的同胞打抱不平,或為宏觀意義上的“廣大華人”爭個說法,而是非常具體、現(xiàn)實的為為自己和將在美國生活、成長的子孫后代之生活、地位和尊嚴起而鼓呼。也就是說,他們所抗議的“辱華”,是“侮辱華裔”,或更確切說,是對生活在美國社會的華裔公民、居民缺乏尊重,讓他們感到不安。
這絕非偶然或矯情,而是北美華裔懲于自身在北美生存的歷史和現(xiàn)狀,而做出的自保性反應。
盡管華裔在美國已占到人口比例的1%以上,且長久以來,為爭取更好的生活,他們刻苦學習,辛勤工作,奉公守法,勤儉操勞,他們?yōu)榱烁玫厝谌搿爸髁魃鐣?,不惜舍棄一些特有的風俗、習慣,甚至語言,惟恐被另眼相看。
但旅美華裔在歷史上卻曾遭遇不公平對待,甚至在二戰(zhàn)前,是唯一被許多美國城市用法律形式加以限制、歧視的少數(shù)族裔。如今這些歧視性法律、法規(guī)雖已消失,但為此負責、道歉的城市卻如鳳毛麟角。時至今日,一方面,作為個體,許多旅美華人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另一方面,作為族群,華裔在美國的社會地位、能量,所發(fā)出的聲響,和其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是不相稱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他們時常感到有形無形的歧視,“玻璃天花板”則更如影隨形,無處不在。歷史和現(xiàn)實的教訓,讓許多旅美華裔對有意無意的辱華言行感同身受,警惕敏感,并逐漸學會抗爭和反擊。
正因為大多數(shù)參與抗爭的美國華裔,其訴求本身,主要是基于本土、自身和旅美華人的切身利益,所以他們的訴求,也主要針對當?shù)卣⑸鐓^(qū)、傳媒和公眾,組織27城市聯(lián)合抗爭的華人團體特別建議,參加抗爭者統(tǒng)一打美國旗,使用英文標語,道理也正在于此。同一個ABC事件,旅美華人、其它海外華人,生活在中國大陸的華人,利益不同,觀感各異,在大陸同胞眼中,ABC事件是“美國人與中國人”的事,而在大多數(shù)參與抗爭的美國華裔心中,這是“這一群美國人和那一群美國人”,即美國華裔和非華裔之間的事。
不難看出,國內(nèi)媒體、評論員和公眾,在看待北美華人抗議時,存在一定“焦距偏差”,反對者固有視其抗爭為“替不相干中國人自作多情”的,支持者中,將北美華裔的抗爭視作“不忘故土”、“為同胞打抱不平”者也大有人在。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大陸許多人對美國華裔、華裔社會狀況不熟悉、不了解,而在觀察、評價時自覺不自覺,用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概念”,置換了北美華人自身的訴求。
抗議內(nèi)容可議 抗議行為正當
針對“ABC事件”,大陸和臺港澳華人存在一定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應該“寬容忍讓”,覺得華裔“無理取鬧”或“得理不饒人”,只會增加“美國主流社會對華人的警覺和反感”。
這種論調(diào)在北美華人圈、尤其定居北美多年的“老華裔”中,并沒有太大市場。
正如黃西所言,北美華人在美國“寬容大度”了近200年,結果反倒成就了今天這樣一個被忽略的群體和族裔,在美國政界、輿論界,用歧視性語言傷害黑人、猶太人是近乎“自尋死路”的做法,而華裔和其它亞裔則常常被肆無忌憚地當作玩笑笑料。這對于華裔而言,是一個嚴肅、甚至沉重的,攸關切身利益的話題。
在中國國內(nèi),一些論者對示威華人的動機、作為和抗議正當性提出商榷,這當然無可厚非。但就旅美華人而言,其表達訴求的方式和途經(jīng)卻是正當?shù)?,是符合美國法律?guī)定,符合民主社會訴求正當表達慣例的合理行為。用大規(guī)模、多地點集會示威的方式,直接向示威對象、輿論和公眾展示自己的實力、訴求,而不是拐彎抹角,把寶押在別人身上,這本身就是融入美國政治文化和社會習慣的一種表現(xiàn)。
當今美國生活著為數(shù)眾多的墨西哥裔、波多黎各裔和古巴裔,他們中許多人仍保留著故土的語言和文化習慣,但卻嫻于用“美國人的方式”理直氣壯地大聲發(fā)出訴求,他們勇于集體抗爭,踴躍參與選舉投票等政治活動,努力發(fā)出屬于自己的、更清晰的聲音,并讓相關傾聽者領悟到,這種聲音不容被忽視。他們所提出的一些訴求(如特赦非法移民)未必合理,卻仍能獲得相關各方的高度重視和廣泛關注。
某些評論家“華裔不努力融入主流社會”的批評,對北美華人而言,則更加匪夷所思。事實上,在美國這個“種族熔爐”里生存,旅美華人幾乎個個把“融入”掛在嘴邊,甚至可以說,華裔是美國少數(shù)族裔中最在乎“融入”的一群人,甚至到了不惜拋棄華人元素,放棄華人語言,戒除華人民族習慣的地步。
然而他們以往忽略了,真正的“融入”,是將自己當作和其他族裔平等的美國公民、居民,充分利用當?shù)胤少x予的民主權力,用當?shù)厝肆晳T的途徑、辦法,把自己的訴求大膽說出來,說給合適的對象聽,并讓他們聽懂。此次抗議中,他們采用了北美其它社區(qū)、族裔通行的訴求表達形式,高舉起當?shù)厝硕寄芸炊拿绹鴩?、英文標語,用北美政治生活、社會生活的常態(tài)語言、邏輯為自己維權,是“融入”的進步,而非相反,且說到底,這是旅美華人社區(qū)自己的事,旁人本無權說三道四。
美國社會民權、平權的歷史,本就是在民主、法制基礎上,各族裔大膽發(fā)聲、勇敢維權的歷史,印第安人、黑人、猶太人、天主教徒和拉美裔,在這方面走在了前頭??棺h內(nèi)容固然可議,抗議本身不僅正當,而且是對以往旅美華裔不關心當?shù)卣巍⑸鐣畹囊环N“補課”,正因如此,這種抗議行為在某些批評家所言可能引起“警覺和反感”的“北美主流社會”波瀾不興,反倒在遙遠的東方引發(fā)議論,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