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是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已學習并掌握了“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并初步應用這些定律進行簡便計算的基礎上展開教學。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乘法分配律”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它不僅是單一的乘法運算,更涉及加減法運算。因此,學好乘法分配律既可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又為學生進行簡便計算提供前提和依據(jù)。
一、追根溯源
“乘法分配律”的基本定義是:兩個數(shù)的和(或差)與一個數(shù)相乘,等于把這個數(shù)分別同兩個數(shù)相乘,再把兩個積相加(或相減),結果不變?!俺朔ǚ峙渎伞钡幕颈磉_式用字母表示為:(a+b)c=ac+bc或者a(b+c)=ab+ac。在運用“乘法分配律”的過程中,有正向運用和逆向運用兩種方式(如表1所示)。
學生在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運算時,經(jīng)常出錯,其錯誤主要包括三種:一是運用“乘法分配律”時漏乘。例如:25×404 =25×400+4。二是缺項時不知如何運用“乘法分配律”。例如:15×99+15,學生看不出可以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運算。三是在比較復雜的運算中不知如何運用“乘法分配律”。例如:8.2×3.3+8.2×4.7+8.2×2,學生看不出可運用“乘法分配律”,便使用原始算法。雖然三種錯誤的表現(xiàn)形式不同,但出現(xiàn)錯誤的根本原因在于:對“乘法分配律”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問題。
二、“乘法分配律”教學中“正例”和“反例”的應用
在“乘法分配律”這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不僅應提供標準“正例”,更應充分運用“非標準正例”和“反例”,以使概念的教學過程更有層次感,從而提高學生對概念的掌握水平。
1.通過直觀、具體的“正例”,引入概念
許多抽象的數(shù)學概念來源于直觀、具體的現(xiàn)實世界,因此,為了更好地引入概念,可先讓學生獲得直觀、具體的經(jīng)驗,使他們建立抽象概念和感性經(jīng)驗之間的聯(lián)系。
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學中,概念的定義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將學生熟悉的直觀、具體的生活經(jīng)驗引入新課教學。例如:學校為學生訂購秋季校服,一件上衣45元,一條褲子35元,四年級共需訂購20套,要付多少元?通過這一情境,學生很快列出算式:(45+35)×20或者45×20+35×20。接著,教師可讓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的異同。于是,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這兩個算式雖列法不同,但表示的意義相同,算出的結果相同。然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列舉大量類似的例子。
在“乘法分配律”概念的引入階段,教師采用具體、直觀的“正例”,旨在幫助學生建立感性經(jīng)驗和抽象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由于數(shù)學概念的本質是抽象的,因此,在適當?shù)臅r機,教師還應引導學生盡可能抽離具體、直觀的背景,使概念上升到抽象的水平。這樣,教師在充分結合學生感性經(jīng)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2.通過“非標準正例”,突出概念的本質屬性
“乘法分配律N8XFqewA3nxQ2uuEExDU5A==”是簡便運算中的一個難點,由于在實際應用中富于變化,所以需要學生靈活變通地掌握。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采用多樣的“非標準正例”,以加深學生對“乘法分配律”這一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教師可列舉四個“正例”:
99×77和100×77-77;
101×35和100×35+35;
99×98+99+99和99×(98+1+1);
102×87-87×2和(102-2)×87。
在教學“乘法分配律”這一概念時,教師通過充分引入“非標準正例”,以變換概念的非本質屬性,從而突出其本質屬性。于是,學生在學會剔除概念的非本質屬性的同時,逐漸掌握了“乘法分配律”這一概念的本質屬性。
3.通過“反例”,幫助學生辨別錯誤
在“乘法分配律”這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恰當使用“反例”,可讓學生在對比中更加清晰、深刻地認識“乘法分配律”這一概念的內涵。
例如,教師可列舉三個“反例”:
25×404和25×400+4;
102×78-2和10×78-2×78;
8.2x3.3+8.2x4.7+8.2x2和8.2×8+8.2。
通過這幾組反例的呈現(xiàn),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jù)“乘法分配律”的本質意義理解左右兩個算式之間的差別,從而認識到二者并非等值?!罢迸c“反例”相結合,有助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乘法分配律”的本質屬性,進而有效避免錯誤的出現(xiàn)。
三、教學反思
在“乘法分配律”這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通過一個制作校服的“正例”,引導學生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基本表達式;接著,運用多組“非標準正例”,體現(xiàn)“乘法分配律”這一概念的非本質屬性,以加深學生對這一概念本質屬性的理解;最后,教師通過幾組“反例”,讓學生認識幾種常見錯誤,以使學生靈活掌握“乘法分配律”這一概念。
在“乘法分配律”這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通過使用“正例”“非標準正例”和“反例”,既排除背景干擾,又突出概念的本質屬性,使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基本表達式。可見,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地運用標準“正例”“非標準正例”和“反例”,能更好地揭示概念的基本屬性,真正達到教學目標。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qū)臺頭小學)
(責任編輯:萬馳 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