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問題——研究背景
構建綠色課堂,重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有效的綠色課堂教學模式,即通過課前自主探究、課上合作交流、課后應用拓展的前后貫通和一體化進行設計與實施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帶著有準備的頭腦進入課堂,教師在學生獨立自主預習的基礎上把握課程實施中的探究點,實施有效教學,使課堂成為一個動態(tài)的、活生生的教師和學生共同交流、共同成長的場所,使學生在其間自主、自為、自在、自悟、自得。
我們采用觀察、訪談、問卷等方法對課堂教學現狀進行了調查。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教師在課堂上仍習慣以問題來貫穿教學過程,存在著“滿堂問”的現象。例如,在“圓的面積”一課中,教師平均每1.5分鐘拋出一個問題,其中29%屬于常規(guī)性問題,69%屬于記憶性問題,僅有2%屬于創(chuàng)造性或者批判性的問題。在整節(jié)課中,學生都在回答教師沒有太大思考價值的問題,課堂看似熱鬧,實質上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并沒有跳出以灌輸知識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
二、基于行動——研究過程
1.明確教學行為,創(chuàng)設綠色人際交往環(huán)境
在課堂中,我們提倡“四種關系、五個優(yōu)化、三種要求”,通過明確教師的行為,著重強調平等、合作、寬容和理解,在平等中尊重、信任別人,在合作中與別人友好競爭,在寬容與理解中凸顯自己的個性。
其中,“四種關系”即:主體與主導的關系、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互動與調控的關系、預設與生成的關系;“五個優(yōu)化”即:優(yōu)化教學目標、優(yōu)化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結構、優(yōu)化教學過程與方法、優(yōu)化作業(yè)與練習;“三種要求”即:掌聲、笑聲、辯論聲的“三聲”,講自己的話、講真實的話、講有創(chuàng)見的話的“三話”,一個充分交流的平臺、一個交鋒的平臺、一個交融的平臺的“三交”。
2.梳理課堂結構,探索綠色課堂組織形式
構建綠色課堂要把學生作為教育本體,教師悄然退到幕后,學生走到臺前,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到主動地探究知識。把課堂比作一個具備相當容量的長方體,我們希望能在長、寬、高三維度上進行擴展,將探究學習的進程前移一段,延伸探究性學習的“長”;學生帶著有準備的頭腦進入學習,使課堂中交流的廣度得以保證,從而增加課堂的容量,拓展探究性學習的“寬”;直面學生存在的問題,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使交流的深度有了可能,同時也提升課堂效益,增加探究性學習的“高”。
3.組織課堂實施,探索提高教學整體效益策略
(1)課前自主探究的策略
“自主預習”是課堂教學的前奏和序曲。設計自主預習作業(yè)是研究的首要任務。探究作業(yè)應具有簡約性、層次性、問題式的特點,將知識點轉變?yōu)樘剿餍缘膯栴}點,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水平,為上課時的生生、師生“思維碰撞”預作伏筆。下面筆者以數學學科為例進行說明。
數學學科學習探究作業(yè)本的設計
數學學科嘗試歸納自主預習的類型,主要分為:操作型、調查型、嘗試型等幾種類型的預習探究作業(yè)。
操作型預習作業(yè)——感知表象:在遇到圖形面積或體積的推導、圖形的認識等知識時,可以采用此類形式。它主要是讓學生在剪、拼、折、移、擺、畫、量、觀察、比較等操作活動中親歷體驗,進而感悟新知識并提高相應的思維品質的作業(yè)。
調查型預習作業(yè)——豐富儲備:在教學與生活有密切聯系的內容時,通過調查型的預習作業(yè),讓學生課前開展調查,搜索、收集、整理與將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材料。通過實踐調查,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也更好地增強了教學與生活的聯系,為后續(xù)的課堂教學奠定基礎。
嘗試型預習作業(yè)——激發(fā)欲望:在計算等類型的課中采用此類形式。通過設計一些同類型作業(yè)讓學生嘗試練習,他們在遇到困難時可通過自學例題、模仿遷移,尋求答案,也可以留下懸念,在課堂中尋求答案。學生在檢查預習作業(yè)后,會集中精力聽教師解答他們的疑問,從而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2)課中指導策略
學生通過課前預習探究學習,應該說是帶著一定的知識、能力和問題走進課堂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的課前資源,開展有效的教學。
首先,抓住學生的“疑點”,適時引導點撥。
教師在課上應該結合學生在預習作業(yè)中的模糊認識展開教學,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從“模糊”“一知半解”到“清晰、明確”。這樣,抓住預習“疑點”,引發(fā)學習需求,激發(fā)探索欲望,就能有效地推動學生積極思考,促進課堂教學的展開。
其次,找準學生的“盲點”,引導修正補進。
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思維特點決定了他們預習時會存在預習的“盲點”。通過預習探究作業(yè),教師能夠發(fā)現學生理解的盲區(qū)。在課堂中,我們就可以大膽取舍,以補充資料的方式,引領學生深入思考研究,使學生獲得正確、全面的認知。
最后,提升學生的“亮點”,組織拓展延伸。
學生作為一種生命體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經驗、知識、興趣、思考、靈感進行預習,預習中獲得的認識、思考會在課堂中發(fā)生相互作用,生成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如果教師給予學生展示預習“亮點”的機會,指導學生在此基礎上深入學習,就可幫助學生達到理解知識、拓展學習思維的目的。
4.關注學生成長,建立體現綠色課堂理念的學習評價
學習評價不再是分出等級的篩子,而是激勵學生發(fā)展的“泵”。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tài)度的形成和發(fā)展;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fā)展。評價方式應趨于多樣化,應摒棄教師作為“評判者”的角色,讓學生之間相互來評判、質疑,從而達成共識。評價不僅僅是一種判斷,一種認可,一種檢驗,也是一種引領,一種開啟,一種拓展。
三、基于總結——研究成效
1.教師的教學觀念和行為發(fā)生轉變
在對教師進行問卷調研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和研究水平都發(fā)生著明顯變化。
通過對教師的教學內容進行調查發(fā)現,近三年,教師的課堂變革發(fā)生了積極而本質的變化。在學法指導上,86.3%的教師關注探究式學習,79.3%的教師關注自主學習指導,77.1%的教師關注合作學習指導。在問題設置上,95.59%的教師都比較關注提問的策略,認為提問要體現開放性與思維性的特征。在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上,94.2%的教師注重鼓勵學生發(fā)言,72.1%的教師注重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創(chuàng)新思維、主動提問……從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出,教師能做到尊重學生、信任學生,變“課堂”為“學堂”,給學生合作交流、操作實踐、自主探索的機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效果得到提升
(1)學生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有所提高
我們依據學校制訂的“學習要求”對學生進行了調查測試,前后測對比顯示學生學習習慣良好的比率由18.8%明顯提高至70%,而一般和較差學習習慣的比率顯著降低(見圖1)。結果表明采用自主學習的課堂實踐能夠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幫助學生祛除陋習。
從學習方法、學習能力的發(fā)展來看, 90%以上的學生能較好地掌握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方法。通過觀察課堂,我們發(fā)現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行為出現的概率明顯增多,能主動發(fā)言的由15.7%上升到32.7%,課前能認真預習的由3.6%上升到69.5%,在課堂上經常有想法,能提出問題的由9.3%上升到35%。
對3—6年級學生使用探究作業(yè)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成果進行測試,我們發(fā)現:按照預習要求,經常進行課前自主預習的學生由15.79%上升到73.68%,在課堂中大膽提出疑問的學生由23.68%上升到51.89%,敢于在同學面前介紹自己的發(fā)現的學生由25.67%上升到81.25%。這說明我校學生學習能力及預習習慣等均得到提高,學生表示課前探究性的預習作業(yè)比課后的大量復習式練習更有意思、有意義。
(2)學生的學習成績明顯提高
課堂教學中,教師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權、獨特思維方式、活動方式,從而產生了學生學習方法的個性化和多樣性。我們對兩屆五年級學生分別在開展研究前后就同樣的內容進行了調查(見表1),從中,我們看到學生成績明顯提高,尤其是應用能力與綜合能力有顯著變化。
綠色課堂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綠色課堂是充滿活力的課堂,是促進學生發(fā)展的課堂,也是充滿人文關懷的課堂。構建綠色課堂,讓師生徜徉在綠色課堂中,真正享受到學習的樂趣,領悟教學的真諦,讓每一個鮮活的生命都綻放出異彩!
(作者單位:北京市石景山區(qū)六一小學)
(責任編輯:馬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