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學報》副主編,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家書院常務副院長。
《中國教師》:郭教授,您好!校本教研,顧名思義,即以校為本的教研,是指學校層面的教學研究活動。我國學校歷來有學科教研組的活動,例如備課研討、聽課評議等,校本教研的提出,在概念以及實施方面與學科教研組活動有何本質區(qū)別?
郭華:校本教研這個詞是借用國外“school based”一詞再加上我們的“教研”組成的。校本的理念就是基于學校,通過學校,為了學校。
校本教研有自身的內涵和意義。首先,校本教研比學校里的學科教研的范圍要大。我國有三級教研室,學校里各學科也有自己的教研組,但校本教研的對象通常是比較宏觀的,它可以超越備課,超越學科,研究一些共同的問題,如學校發(fā)展、學生的德育問題等等。最重要的是,校本教研一定要研究自己學校發(fā)展過程中的真實問題。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我們國家有幾個比較重要的教改實驗,如南京瑯琊路小學的“三個小主人”實驗,其實就是非常典型的校本教研,只是那時沒有使用這個詞而已。為什么提“三個小主人”呢?“文化大革命”十年浪費了很多時間,于是“文化大革命”過后,要搶時間學知識。但是在教知識、學知識的過程中,很多教師都發(fā)現,有的教師只教知識,學生的學習成績與發(fā)展并不見得有多好,反而是那些課外活動搞得好的教師,學生性格活潑,學習成績也不差。于是就提出了“課內外一體化”,既要學知識,也要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后來,學校在南師大教育系的幫助下,進一步提出“三個小主人”,即“學習的小主人、集體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這樣的教學改革思路。這就是基于學校發(fā)展過程中的真實問題所做的研究,超越了備課組、學科組的視野,是全校的一個課題。當然,校本教研也包含備課、聽課等活動。
其次,校本教研強調所研究的問題一定要來自學校內部,而非外部。來自外部的研究課題,有教育行政部門的也有大學的,等等。例如,大學教師承接一個重點課題,事先設計好所有實驗方案、研究方案,然后找一所中小學校作為試點,這對學校來說就是外部提出的課題,中小學教師只是一個執(zhí)行者。而校本教研的問題提出、研究設計等,主要應該由學校自己來做(當然不排除外部的幫助)。我們常??梢钥吹?,很多校本教研都是采用行動研究,即教師在實踐過程中發(fā)現問題,通過實踐來解決問題。因此,校本教研的主體一定是學校、學校教師,這與外部提出、由教師執(zhí)行的教研不同。從這一點來看,校本教研具有它積極的意義。
此外,就傳統意義上的備課、聽課等教研活動來看,校本教研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三級教研在學校教學的指導方面發(fā)揮著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學校的自由度、靈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會受些限制,尤其是學校之外的教研組織在開展集體教研活動時,教師有來自重點學校、一般學校的,研討的內容難以直接針對不同學校的教師的具體問題,統一性有余而個性化不足,針對性有限,在這個意義上,積極開展學校內部的校本教研活動就非常必要。
《中國教師》:近十年來全國各級教研系統都在推動學校的校本教研,您認為目前我國學校校本教研質量如何?
郭華:其實我國一些學校歷來在做校本教研,這在前面已經提到過。例如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二中、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雖然之前沒有提過“校本教研”這個詞,但是他們一直以自己學校發(fā)展為主在做研究。其他一些優(yōu)質高中的選修課的開發(fā),也主要是以本學校為主來進行的。所以,“校本教研”這個詞雖然是近十幾年來才有,但校本教研的活動是早就有的。
就校本教研的開展來看,我個人認為高中校的效果相對好一些。高中的教學班一般都比較多,教師也多,所以,校本教研在高中階段可以比較個性化地開展。而小學不同,有的小學一個年級僅有一個教學班,學校就那么幾位教師,信息來源、教師水平都受局限,校本教研的開展就會受到限制。所以,校際之間、區(qū)域之間的聯絡,開展聯片教研、區(qū)域教研就非常重要了。
目前來看,對校本教研的理解和實施有些僵化和片面,主要表現在一般意義上的課題研究上。由于常規(guī)的校本教研,例如聽課、備課等活動,各級教研部門會去統一組織管理,開展的形式以及質量都有保障,沒有問題。但就校本教研的課題研究來看,形式化嚴重,質量差參不齊。一個表現是,現在學校評優(yōu)、教師職稱晉升等等,都需要教師做課題,加重了教師負擔,教師們對此怨聲載道。這樣一來,教師在時間、精力、資源、經費不充沛的情況下,研究的東西大多是低水平的,重復率特別高。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盲目追求課題研究的校本教研效果并不好。當然,有些學校的校本研究還是很有特色、也很有意義的。
很多在學校開展的課題,也是上級規(guī)劃的課題,是有經費的。但是由于研究重復多、水平低,經費的支持并沒有獲得應有的效益。我個人以為,這些用于所謂的教育科學研究的課題經費還不如用來普遍提高教師的工資,讓教師們從實際出發(fā),扎扎實實地去研究課堂教學,把教學最根本的問題、每天都要涉及的基本問題研究清楚。其他相關的研究雖然也是應該做的,但不應該強制教師去做。
《中國教師》:您認為有效的校本教研需要怎樣的基本條件?目前影響校本教研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郭華:校本教研的有效性與學校類型有關系,與我們對校本教研的理解有關系。如何理解校本教研,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其實,校本教研不需要什么條件,只要有問題意識,有一顆發(fā)現問題的心,想著如何把教學搞好,就能發(fā)現問題,在此基礎上,就會想辦法去改進。如果是學校教師,可以把每一天的教學活動都看作是一個研究,每天都是在做研究,不需要特別的條件。只要是在學校,只要是在認認真真地做教學,就是在研究。從這個意義來說,我們可以把每節(jié)課看作是一個實驗。如,教師上課需要備課,備課實際上就是在寫實驗假設:目標是什么,達到這樣的目標需要選擇什么樣的路徑,需要控制哪些變量等。目標可以看成是因變量,而選擇的手段、教學過程等操作都是自變量,這就是在研究,而且是一種自覺的研究。有的教師上了十幾年課,就不去備課了,那就變成了一種簡單的重復。但是,任何一位想把課上好的教師,他一定會去研究如何教學生才能聽明白。所以,我覺得校本教研不需要什么條件,如果需要條件的話,就是教師要有不斷改變教學的想法,要有發(fā)現問題的眼光。校本教研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而現在很多校本教研與學校直接的教學質量、教學活動、教研活動脫離了,似乎是為了做研究而去做研究,要命的是這種研究還貢獻不出什么新知識、新方法。就校本教研本身的意義來說,校本教研就是要解決本學校自己的問題,只要問題解決了,就是有價值的,無論是對學生成長、教師發(fā)展還是學校發(fā)展都有價值。如果是一個脫離具體學校情境問題的研究,則一定要有新知識或新方法的貢獻,要給人以啟示,能夠被別人所借鑒,能夠推廣?,F在呢,校本研究的題目與一般研究相混淆,既解決不了學校的具體問題,也沒有普適研究的意義,這是很遺憾的。當然,即使是校本研究也要在借鑒別人的基礎上,去做更好的研究。本來,校本教研既要解決本學校的問題,同時也提高教師的水平,而現在變成為了單純地做一個研究,這就沒什么意義了。
《中國教師》:大家都說學校要以科研興校,以教科研促進學校內涵發(fā)展、質量提升。那么校本教研如何與學??蒲姓夏兀靠勺鳛橐惑w嗎?
郭華:學校科研能夠脫離開所謂的教學研究或者校本教學研究,另搞一套嗎?所謂的科研興校,不是做一個與教育教學沒有關系的科研,而是一定要跟學校發(fā)展(最核心的就是教育教學,當然還包括德育等其他方面)緊密相關。
《中國教師》:在提升教師校本教研能力方面,您有何建議?
郭華:每位教師確實不一樣。有的教師確實發(fā)現不了問題,這與教師的工作經驗、研究能力有很大關系。比如新教師幾乎很少能夠做研究,我們建議新教師最重要的事是把課上好。新教師剛參加工作時會特別忙亂,對學生不熟悉,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不清楚,還談不上什么研究。職前教育只是教師的孕育期,教師的成長一定是在學校中。所謂的新手教師,他的研究就應該是熟悉學生、熟悉教材,去觀察、學習老教師是怎樣做的。如果說研究的話,這也是在做研究,但新教師的研究不是一般意義上要成果的研究,而是為了適應當下的工作。隨著教師對學生、教材、學校的熟悉,對教學這一套游刃有余之后,才會去想怎么提高的問題。教師渡過新手期后,分化比較嚴重。有的教師悟性高,研究能力強,有的教師就是不斷重復,原地踏步。當然,不同學校的教師的情況會有不同。學校學科組、備課組的作用是巨大的。有些非常好的學校,對年輕教師的培養(yǎng)很有一套。我寫過一本書——《名校沒有秘密》,其中有一部分就叫《年輕高手復制記》,寫的是那所學校沒有多少特級教師而年輕教師占大多數,但整個學校的教學質量、教學水平比較高,就是因為教研有一套好的做法,所有教師的教學都不會差。所以,好學校的好教師就比較多,這的確和學校整體的氛圍、傳統有很多關系。而在同一所學校,有的教師出類拔萃,有的教師水平一般,這就與教師自覺的研究意識有關。我們常常聽到教師提起做研究,我認為教師做研究沒有問題,關鍵是怎么理解研究。做研究,是需要專業(yè)自主和專業(yè)自信的,有的教師容易“跟風”,看起來思想很新,實際上沒多少思想,無論寫多少文章都不能算作是有研究。
《中國教師》:對于國家層面的校本教研推進工作,您有何建議?
郭華:校本教研用推進這個詞語不太合適。學校是一個非常自主的社會組織,而且是一個專業(yè)組織。這個專業(yè)組織有它的專業(yè)活動,而且它一定是要做這件事,所以,不需要推進。校本教研本來就是作為促進學校發(fā)展、教師專業(yè)水平提升的一個常態(tài)工作。原來我們學校也一直在做這方面研究。好的學校、好的教師哪有不做校本教研的?國家層面不需要去推進,而應該去倡導大家自覺地去研究教育教學活動,至于到底如何去做,各個學校的辦法實際上是很多的。我們的教師是非常敬業(yè)的,大家都是利用周末時間去參加培訓,愿意把工作做好。
我不反對搞各類校本教研的評比,但評比多了,也是一種負擔,甚至會忘記最初的目的是什么,結果為了評比而評比。另外,要防止兩個傾向,一個是不做校本教研,一個就是僅僅關注校本,視野不開闊。
《中國教師》:對于校本教研的開展,您有何寄語給廣大一線教師嗎?
郭華:大家要有自覺發(fā)現問題的眼光、自覺研究的意識,教好自己的每一節(jié)課。沒有研究就沒有教學。教學一定是與研究分不開的。
(責任編輯:馬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