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與歐洲戰(zhàn)略文化水乳交融的軍事大國,正在由弱變強的俄羅斯對于界定和維護其國家利益的方式在整個世界也經常為人樂道,尤其是經常“不按套路出牌”的靈活方式往往會取得不錯的效果。
軍事力量決定大國地位
蘇聯(lián)解體后,俄羅斯歷經近十年的衰退,其國家利益受到嚴重損害,國際地位下降。2000年以來,隨著俄羅斯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特別是普京強人治國,俄羅斯一方面努力收回之前喪失的權益和影響,另一方面也不斷擴展自己的國家利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許多涉及國家利益的重大問題,都用立法的形式固定下來,如限制外國國營企業(yè)參與俄羅斯的私有化、禁止外國投資進入俄羅斯的戰(zhàn)略部門等。在維護國家利益的手段上,俄羅斯軟硬兼?zhèn)?,靈活多樣。
俄羅斯軍隊和邊防部門在維護國家利益方面手段非常強硬。普京是個強國主義者,他特別重視國家的軍事力量建設。蘇聯(lián)解體后,俄羅斯軍隊一度衰落,不能有效地維護國家的安全和領土完整,民族分離勢力發(fā)展,恐怖事件增多。普京擔任總統(tǒng)后,大力整頓軍隊,實行軍事改革,提高了軍隊的機動性和戰(zhàn)備水平。針對美國追求其絕對安全、在歐洲部署反導系統(tǒng)的戰(zhàn)略,俄羅斯采取了針鋒相對的措施,通過加大發(fā)展軍事力量的力度,增強突破反導系統(tǒng)的能力,改進和發(fā)展核武器等,保持與美國戰(zhàn)略力量的平衡。
2012年2月在競選總統(tǒng)期間,普京表示,到2020年俄羅斯軍隊將裝備400枚先進的陸基和海基洲際巡航導彈、8艘戰(zhàn)略水下導彈巡洋艦、約20艘的多功能潛艇、50多只水面戰(zhàn)艦、約100個軍用航天器,包括第五代殲擊機在內的600多架先進飛機、裝備28個團的C-400型對空導彈系統(tǒng)、裝備38個師的“勇士”對空導彈系統(tǒng)、裝備10個旅的“伊斯坎德爾-M”型導彈系統(tǒng)、2300多輛新式坦克、約2000套自行火炮系統(tǒng)、1.7萬多輛軍用汽車。到2020年,軍隊中新式武器的比例不應低于70%,繼續(xù)服役的武器系統(tǒng)也將進行升級改造。
俄羅斯的安全維護
在與日本的海島爭端中,俄羅斯加強了在北方四島上的軍事設施建設,2011年5月11日,俄羅斯武裝力量總參謀長馬卡羅夫就駐扎于國后島和擇捉島的第18機關槍炮兵師的整編計劃發(fā)表講話,稱將于今后四年至五年內著手更新武器裝備,包括部署“堡壘”岸基導彈系統(tǒng)等。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俄羅斯開始在國后島和擇捉島部署現(xiàn)代化武器裝備,包括“紅寶石”超音速反艦導彈、“堡壘”反導系統(tǒng)“道爾M2”防空導彈以及米-28武裝直升機等“撒手锏”。
同時俄羅斯也不再承認與日本在這個問題上有爭端,認為這是二戰(zhàn)的勝利成果,是不能改變的。在維護太平洋地區(qū)海洋權益時,俄羅斯重視發(fā)展太平洋艦隊。普京指出,太平洋艦隊是保障俄羅斯在亞太地區(qū)國家利益和安全的主要工具。在有爭議的里海地區(qū),普京稱:“我們應該在這里增加自己的存在,而且這種存在應該成為保障俄羅斯在里海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利益的重要因素?!崩锖^(qū)艦隊是“在所有上述領域里保障我們利益的惟一工具”。針對北極爭端,俄羅斯也加強了在這一地區(qū)的軍事存在,俄羅斯聯(lián)邦陸軍準備在2015年成立第一支北極摩托化步兵旅。
2008年8月8日,俄羅斯與格魯吉亞爆發(fā)沖突,俄軍與格魯吉亞政府軍交火,俄政府派軍隊進駐南奧塞梯,進而宣布承認阿布哈茲及南奧塞梯獨立。美國在科索沃問題上強調民族自決權大于國家主權,而在南奧塞梯問題上則摒棄了這一政治邏輯,俄羅斯以此攻擊美國,并把科索沃模式引入到了格魯吉亞問題中,在俄羅斯強大的軍事壓力面前,美國等西方國家也無可奈何。針對格魯吉亞要加入北約,俄羅斯發(fā)出警告,外長拉夫羅夫強調:“如果格方自認為加入北約可以平息沖突,這只能是幻想。格魯吉亞加入北約只能帶來更多流血沖突。”針對在俄羅斯專屬經濟區(qū)內的偷捕行為,俄羅斯邊防部門在執(zhí)法過程中手段極其強硬,一旦發(fā)現(xiàn)偷捕漁船,一定追回,甚至不惜向漁船開炮,中國、日本、韓國的漁民都曾遇到過此類事件,甚至有漁民因此喪生。
俄羅斯對國家主權的矜持
俄羅斯在涉及國家主權的問題上很難讓步,也不允許有外來干涉。俄羅斯加入世貿組織的談判歷經18年,圍繞農業(yè)補貼、金融和保險市場開放等敏感問題,俄與談判對象進行了艱難的談判。普京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必須在符合俄羅斯利益的情況下加入世貿組織。
針對西方國家利用一些非政府組織干涉他國內政,俄羅斯努力通過法律維護本國的主權與安全,反對外來干涉。2012年7月21日,普京簽署一項有關《非營利組織法》的修正案。法案的核心內容是,從國外獲得資金并且參與政治活動的非營利組織必須以“外國代理人”的身份進行登記,這些組織將被列入特別名錄。作為“外國代理人”的非營利組織及其地方分支機構的年度財務報告必須接受審計,定期向國家登記機關通報其所獲國外資助的數額、資金支出和財物使用的目的,以及實際支出和使用的形式和期限,從事的活動及領導機關人員的構成。這些組織出版或發(fā)布資料,包括通過大眾傳媒和互聯(lián)網,都必須明示這些資料是由履行外國代理人職能的組織出版或發(fā)布的。對于普京簽署的《非營利組織法》,俄民眾反應平靜,多數公民支持這一法律,他們經歷過國家的動蕩時期,不允許西方國家隨意干涉俄內政。2012年9月18日,俄羅斯下令關閉了美國國際發(fā)展署駐莫斯科代表處,過去幾年該代表處向俄羅斯非政府組織提供了四億美元資金,支持它們的反政府活動。
俄羅斯的合作外交
俄羅斯強調通過和平談判解決爭端,也注意加強與國際社會的合作。在處理敘利亞危機、伊朗核問題、朝鮮半島核危機等問題時,俄羅斯強調發(fā)揮聯(lián)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秩序方面的主導作用,提出加強多邊合作機制的建設,通過政治協(xié)商解決問題,反對進行武力干涉。俄羅斯在這些地區(qū)都有自己的利益,要努力讓事態(tài)朝有利于俄羅斯的方向發(fā)展。在處理與其他國家的邊界爭端時,俄羅斯也盡量通過協(xié)商手段解決,與烏克蘭成功解決了黑海艦隊留駐克里米亞的問題,與挪威成功解決了在巴倫支海上的海域爭端,俄羅斯與里海沿岸國家正在商討里海劃界和資源分配的問題。2011年11月29日, 俄羅斯和加拿大兩國外長簽署《有關北極合作宣言》,俄外長拉夫羅夫表示,“北約理事會成員中沒有任何恐慌情緒。我們沒看到任何試圖在北極采取軍事措施的想法。北極理事會成員之間有這樣的共識,即這里出現(xiàn)的任何問題都應該在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以及那些北極理事會作出的決定的基礎上解決?!?/p>
為俄所用的國際機制
俄羅斯注意利用國際法維護自己的權益,重視國際機制的建設。近年來,對北極地區(qū)的爭奪成為新熱點,俄羅斯努力把自己的訴求建立在法律基礎上,注意加強這一地區(qū)的多邊機制建設。俄羅斯明確提出在2011年至2015年完成俄在北極地區(qū)的邊界確認,確保實現(xiàn)“俄羅斯在北極能源資源開發(fā)和運輸方面的競爭優(yōu)勢”。
早在2001年12月21日,俄羅斯就向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交了申請,要求確認包括北極點在內的120萬平方公里的海底,屬于俄羅斯大陸架的延伸部分。俄羅斯的理由是:北冰洋中主要海底地貌——羅蒙諾索夫海嶺是俄羅斯北部地區(qū)大陸架的自然延伸,但大陸架界限委員會以俄羅斯提供的調查材料和數據不足予以駁回。此后,俄羅斯加強了在北極的科學考察活動。2007年,俄羅斯科考隊還將一面國旗插在了北冰洋中部的海底山脈羅蒙諾索夫海嶺,此舉受到美國、挪威、加拿大和丹麥等國的強烈譴責和抗議。但俄羅斯沒有放棄努力,加強“羅蒙諾索夫海嶺”大陸架界限考察,2011年7月,俄羅斯“費奧多羅夫”號科考船在一艘核動力破冰船陪伴下,完成了北極海底繪圖。這些地圖顯示,西伯利亞大陸架與北極海底山脊相連,證明北極的部分領土應該屬于俄羅斯,以獲得大陸架委員會的認可。
在解決北極問題時,俄羅斯重視發(fā)揮北極理事會的作用。北極理事會成立于1996年,其成員有丹麥、冰島、加拿大、挪威、俄羅斯、美國、芬蘭、瑞典,以及六個北方土著民族的聯(lián)合會。俄羅斯希望用外交手段,通過現(xiàn)實的、公開的對話解決開發(fā)北極的問題。
在俄美反導問題的爭端上,俄羅斯也多次主動提出折中方案,俄羅斯方面努力爭取建立有俄羅斯參加的歐洲統(tǒng)一的安全體制,建議由俄、美、歐三方“平等地”參與共同建設反導系統(tǒng)?!斑@意味著,三方能夠共同評估威脅,共同管理系統(tǒng)并就其使用進行決策。這是改變全球安全狀況的最根本的方式?!倍砹_斯的建議沒有得到回應,它可以采取相對應的措施,美國的一意孤行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
俄羅斯在維護國家利益的問題上并非一味強硬,不妥協(xié),俄羅斯也在改變自己的形象,爭取做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和守法者。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不僅努力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還注意拓展國家利益。2012年7月,普京在駐外使節(jié)會議上說:“我們要積極影響直接觸及俄羅斯利益地區(qū)的局勢發(fā)展,在行動上先發(fā)制人,做好事態(tài)發(fā)展的各種應對方案,甚至是對事態(tài)發(fā)展最不利的方案?!?/p>
馬格尼茨基法案
謝爾蓋·馬格尼茨基是俄羅斯赫密塔吉基金管理公司(Hermitage Capital)的一名律師,曾經揭露了一起涉案金額達2.3億美元的俄羅斯官員詐騙案。因受逃稅指控于2008年被俄警方逮捕。羈押期間,馬格尼茨基遭到毒打,并因心臟病發(fā)作于2009年11月在莫斯科“水兵寂靜”看守所死亡。他的死在俄羅斯境內外引發(fā)巨大的轟動。俄羅斯隨后對其死因展開調查。普京稱此事為“悲劇”,但“這是俄羅斯的內政”。2012年12月6日,美國參議院表決通過了“馬格尼茨基法案”。該法案特別規(guī)定,不得向與馬格尼茨基之死有關的60名俄羅斯人發(fā)放美國入境簽證,并凍結他們在美的財產。12月28日,俄羅斯則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反馬格尼茨基法案”的“季馬·雅科夫列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