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讓世界走向和諧》
陳健 編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2年7月版
近期,聯(lián)合國原副秘書長陳健的《外交,讓世界走向和諧》一書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作者陳健是我國著名外交官,他先后擔任中國常駐聯(lián)合國副代表,特命全權大使,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外交部發(fā)言人,外交部部長助理,中國駐日本特命全權大使,聯(lián)合國副秘書長。該書記錄了陳健四十多年外交工作的經歷見聞,披露了他在聯(lián)合國任職期間的工作和生活細節(jié),展現(xiàn)了他精彩的外交生涯,為公眾進一步了解中國外交和國際形勢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筆者讀完該書后,有兩點深刻的體會:一是陳健“溫和而堅定”的外交風格;二是陳健在外交工作中所時時期盼的“開放而包容”的中國氣度。
在該書中,有兩個事例充分展示了陳健的“堅定”。一是陳健在擔任外交部發(fā)言人時,每每闡述中國政府的政策,無論用什么語言,用什么方式,都在堅定地維護中國的外交立場和外交政策。二是陳健在擔任聯(lián)合國副秘書長的五年時間內,曾堅定地主導了聯(lián)合國第一大部“會議管理部”的改革。陳健的做法是嚴格限定聯(lián)合國的會議時間,嚴格執(zhí)行有關文件篇幅的規(guī)定。將改革一步一步地往前推,沒有讓步。陳健擔任副秘書長的五年中,會議管理部年年盈余,由“虧損大戶”一躍而成“盈利大戶”。
當然,溫和并不是軟弱。溫和的反義詞是強硬。陳健對溫和與強硬做了這樣的辯證解讀:溫和或是強硬,只是外交政策展現(xiàn)方式的不同,出發(fā)點應該是一樣的,即國家利益。而且,溫和或強硬都是相對的,是以一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的。
如果說“溫和而堅定”是陳健個人的外交風格,那么“開放而包容”則是陳健在該書中對中國氣度的一種期待和思考。
談到“開放”,陳健認為,我們的社會越開放,國際的輿論環(huán)境對我們會越有利。他在該書中舉了三個例子:一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二是2008年的“西藏事件”,三是2009年的新疆“七五”事件。關于汶川地震,我們第一時間允許西方媒體去報道,接受國際上的援助,新疆事件也是這樣,我們持開放的態(tài)度。西藏事件發(fā)生后,我們有一段時間沒有對外開放西藏,大家就可以看到西方媒體對西藏事件的報道全部是反面的,用的都是達賴集團的話。而對新疆的報道就兩種聲音都有了。這說明我們越是開放越是自信,就越能改變國際輿論環(huán)境。
談到“包容”,陳健認為中國應該有像大海那樣寬闊包容的胸懷。在該書第五章,陳健指出,中國要以包容的心態(tài)對待外界的批評,中國外交要大步走向“挨罵”的時代。中國進入“挨罵”的行列,這是新中國成立六十年取得偉大成就這個桂冠上的一個不合適的點綴。我們要以這樣的心態(tài)來對待一些西方媒體和西方人士的不恰當?shù)呐u。我們的努力方向是,努力使中國在政治上更有影響力,經濟上更有競爭力,形象上更有親和力,道義上更有感召力,從而為我國現(xiàn)代化事業(yè)營造更好的國際環(huán)境和外部條件。在該書第九章,陳健在與人民網(wǎng)網(wǎng)民對話聊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他認為最大的看點就是看中國人民能不能妥善處理來自各個方面的聲音,包括處理來自破壞這方面的聲音,體現(xiàn)出我們中國是一個寬容、大度、民主的國家。
在該書中,讀者能時時體會到陳健對中國外交和國際形勢的新思考。比如,陳健經常被學生和網(wǎng)民問到“中國外交軟不軟”的問題時,他的思考是,中國外交是在當前各國利益互相交融的背景下開展的,我們不能做任何貌似強硬實則損害自己利益的事情。他曾經反過來問提問者:你能不能舉出一個例子來,我們能夠懲罰對方,打痛對方又不損害自己利益的事情。如果有我們沒做,那就是我們軟了,如果沒有,你硬要我們做既損害自己又損害別人的事情,那就是愚蠢的建議。在談到中國外交已經介入他國的現(xiàn)實和“不干涉內政”的理念之間的矛盾時,他認為在堅持“不干涉內政”原則的同時,應靈活地應對他國發(fā)生的事變。在未來十年、二十年中國的海外利益將遍布全球的背景下,我們的利益要求我們推動這些國家實現(xiàn)民族和諧,取得長遠的政治穩(wěn)定。因此,我們“不干涉內政”的理念要有新的發(fā)展,我們要在“不干涉內政”原則和建設性介入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