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發(fā)順
(寧波濱海教育集團 浙江 寧波 315800)
上月縣里組織了青年教師優(yōu)質課評比,選取蘇教版化學2“乙酸”為教學內容進行同課異構,我有幸聽取了六節(jié)課的教學全程。 給我的感受是喜憂參半,憂的是兩位老師被所謂的“導學案”牽絆,教學形式中規(guī)中矩,知識內容平淡無奇,純?yōu)椤皩W案”而教;喜的是有兩位老師(四年教齡)的課設計非常有化學味道,而且整個過程行云流水,一氣呵成,頗有名師風范。 我把兩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和課堂實證進行了分析總結,正是兩種化學學習思想的體現:感受化學與理解化學。
?
第一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從引課到乙酸學習始終都從生活中的化學為起點,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體會到化學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到課堂小結還是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為討論點,整個過程都體現感受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融合,我將此學習過程定義為感受化學。 第二節(jié)課的設計則從學習化學的方法(有機物學習),以嚴密的推理建構化學的原理,讓學生在學習中真正理解化學是什么,參悟化學思想,發(fā)展學生的理性思維,我把它定義為理解化學。
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是:①通過觀察色態(tài)、聞氣味的過程知道乙酸的物理性質,體會觀察方法;②通過結構特點(—COOH)與羥基(—OH)推測并實驗探究可能的化學性質,并在實驗操作中體驗要點;③酯化反應原理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獲取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模式;④CH3COOH 酸性及強弱的學習, 讓學生建構用比較的方法學習物質性質的原理。 教學對象是高一到高二的過渡的學生,既要有感性的認識化學,又需要理解化學,隨著年齡增長,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更多的要以感性的生活為基礎,理解化學原理,獲取化學科學的研究方法。
兩節(jié)課上雖然教學內容和目標是相同的,但因為設計理念的不同, 對同一知識點突出顯示也有一定的差異, 第一節(jié)課的問題設計側重與生活實踐操作的感知,第二節(jié)課的問題設計更加側重于化學原理的理解與建構。 下面選取兩節(jié)課的相同的教學內容進行比較分析。
?
?
兩位老師的課堂小結中都用到了下面的習題1,目的都是為了檢驗酯化反應的斷鍵方式,實施中也確實起到了檢驗與鞏固的作用。
習題1:(1) 寫出乙醇 (CH3CH2OH) 與標記乙酸(CH3CO18OH)在濃硫酸存在下反應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求出生成的酯的分子量_______。
寫出標記乙醇(CH3CH218OH)與乙酸(CH3COOH)在濃硫酸存在下反應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求出生成的酯的分子量_______。
第一節(jié)課習題2:實驗室用乙酸、乙醇、濃硫酸制取乙酸乙酯,加熱蒸餾后,在飽和Na2CO3溶液上面得到無色油狀液體,當振蕩混合時,有氣泡產生,原因是( )
A.產品中有被蒸餾出的硫酸
B.有部分未反應的乙醇被蒸餾出來
C.有部分未反應的乙酸被蒸餾出來
D.有部分乙醇跟濃硫酸作用生成乙烯
第二節(jié)課習題2:常壓下,乙醇的沸點是78 ℃,乙酸的沸點是118 ℃。 下列四種分離乙醇、 乙酸的方案中最佳的一組是( )
?
兩位老師選擇的習題2 有明顯差異,第一節(jié)課的習題2 是直接的實驗現象的觀察與記憶,因為加熱時有少量乙酸蒸出,但沒有與Na2CO3溶液充分混合,振蕩時會發(fā)生化學反應,這個問題在實驗過程中已經有了直觀的認識。 而第二節(jié)課的習題2 則明顯是對物質性質的理解和化學分離方法的運用, 題設目標是分離乙酸與乙醇,由于互溶,無法分液;沸點差異不大,直接蒸餾分離效果也不好,就需要化學轉化思想,當然最后將轉化后的物質也要復原提取,既有試劑的選擇,更有方法的運用。
最后的課堂結尾, 第一節(jié)課采用了銜接生活模式,回答了為什么“酒是陳的香”的道理,再次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化學;第二節(jié)課則以乙酸的結構特點回應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化學性質,理解化學學科本質即“結構決定性質”。
一堂好課應該可以同時做到下面三點:為全體學生成為具有一般科學素養(yǎng)的公民提供機會;為部分學生未來的專門化學教育打下基礎;為少數對化學有極大興趣并在化學上有強烈發(fā)展愿望的學生提供較大的學習空間。 從這兩節(jié)課中都能感受得到,既有生活中的知識,又有化學原理的建構,還有科學方法發(fā)展。 想讓學生通過一定的教學內容達成三維目標,需要教學思想和教學智慧,只有確定了教學思想,才可以選擇課型結構和教學方法。 單從一節(jié)課的角度來說都是優(yōu)質課,但體現的思想完全不同, 生活化的化學以親身感受的方式學習,化學本質的理解要運用科學原理進行建構,這兩種都是我們高中化學課堂所需要的,這兩節(jié)課的同課異構真正體現了“教有法而無定法”。
高層次的思維包括理解、分析、評價、歸屬與創(chuàng)造,感受化學與理解化學需要這些思維能力做保障,同樣也能促進這種思維能力發(fā)展,感受化學與理解化學沒有孰優(yōu)孰劣,只是兩種不同的研究化學的理念。 我個人一直認為,對于生活中常見物質學習,需要更多的創(chuàng)造現實情景讓學生感受,培養(yǎng)興趣,在玩中學,做中學,獲取親身的體驗。 而對于物質結構、性質及科學原理的學習,需要有嚴密的邏輯思維,層層推理,逐步提升,讓學生思維在原理建構過程中發(fā)展,這也正是理解化學的思想。 如果對于低年級同學或初學者更多的適用感受化學,而對于高年級或側理的同學,科學思維培養(yǎng)需要,更多的適用理解化學,二者相輔相成,相互支持與促進。
另一個讓我感覺非常滿意之處就是課堂上學生的表現,有操作、有分析、有討論、更有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在外校上課能達到這么輕松的課堂正說明教師駕馭課堂能力的水平。 第一節(jié)課前上課老師將高考體檢的三瓶無色液體放在講臺上, 學生就已經開始在聞氣味了,當老師讓學生上臺選擇試劑實驗說明乙酸有酸性時,學生爭相上臺表演,幾個實驗順利完成,而且旁邊同學還及時指出同學在演示中不規(guī)范的操作。 當從圖片中看到西湖醋魚時,很想知道為什么如此香醋可口,幫助引入乙酸的酯化反應,感情帶著學習內容自然過渡,最后的銜接生活介紹了醋在生活中的作用回答了 “酒是陳的香”的原因,這樣的課堂充分聯系生活,親身體驗生活,會有人不參與嗎? 第二節(jié)課情景引入乙酸課題后,問了學生一個學習角度的問題“學習一種有機物通常要學習哪些內容”,學生很快就進入了思考和回答,而當出現酯化反應實驗時,教師沒有逐步講解實驗,而是讓學生根據課本要求上臺演示實驗,并觀察實驗中現象和出現的問題,此時的觀察是有意注意。 從飽和碳酸鈉溶液的作用,到反應中注意事項,再到酯化反應原理,層進提問,在問題解決中理解化學,乙酸是否有酸性和酸性強弱的教學中和學生一起設計乙酸酸性檢驗方案, 并進行實驗;酸性強弱比較,不僅通過定量分析從電離(導電性)角度理解乙酸是弱酸,而且還用了兩個實驗(HCl 與乙酸鈉反應蒸出乙酸和乙酸與碳酸鈉反應產生二氧化碳)得出乙酸的酸性比鹽酸弱、碳酸強。 這樣的教學知識由淺入深,分析有理有據,原理層層建構,學生一不會因為缺少梯度無法參與,二不會因為理論枯燥不愿參與,只會在實驗和問題解決中自然理解,你一定能想像出這種和諧、科學、愉悅的課堂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