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娟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的數學情境…….”既然數學來源于生活,那么我們的數學教學就應該聯系生活、貼近生活,讓學生熟知、親近、現實的生活數學走學生視野,進入課堂,使之產生親近感,變的具體、生動,誘發(fā)學生的內在知識潛能,使學生主動地動手、動口、動腦,想辦法來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以達到對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滿足,獲得成功的喜悅感.同時也增強其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發(fā)展求異思維,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用于探索、創(chuàng)新的精神.
大多數小學生都喜歡學習數學,而且也肯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花時間.但是,上初中后考試結果往往讓許多學生感到數學很難,由于數學成績老是提不高,從而導致有一部分本喜歡學習數學的學生不再像當初那么喜歡數學了.究其原因,顯然這些學生并不存在智力問題,他們只是無意中在數學與生活之間畫上了一條鴻溝,將數學與生活完全隔離開來了,在他們的心目中學數學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與生活無關.
對于此類學生,如果作為數學教師的我們能及時對癥下藥,在教學中幫助他們跨越“數學——生活”這道鴻溝,那么他們的心情定然會豁然開朗,學習數學的興趣會大幅度提高,且還會被數學內在的美吸引住.
揭開數學的神秘面紗,讓數學與生活“攜手”,讓生活問題走進數學課堂教學,達到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促使學生不再對數學畏懼.重新喜歡數學這門課程,并學好數學這門課程.
一、教學語言生活化
在課堂教學的師生交往中,主要是通過語言交流.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大不一樣,除了教材處理及教學程序安排外,主要還是取決于教師的語言素質如何.尤其是在我們數學課堂中,要使抽象化的數學知識讓學生形象地接受,一個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的教師是不能勝任的.看似枯燥無味的數學,實則里面蘊藏著生動有趣的東西.如何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從而樂學、愛學,這就需要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用生動幽默形象的語言將學生牢牢吸引住.
二、解決問題生活化
“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一條重要原則.在學習過程中要學生領悟出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數學有很強的應用價值這個重要道理.作為教師就要設計一些應用性較強的題目,并引導他們學會自覺運用所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去分析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深刻地體會到數學巨大的應用價值及其魅力,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因此,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具有形象性、啟發(fā)性和實用性,它能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增強學習動機和學習信心,不僅有助于引導學生進入數學情境,也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如,生活中每時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學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學需要多少時間,以免遲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帶多少錢,才夠花銷等.又如,學習統計知識時,可讓學生測算全班學生的家一年共丟棄多少塑料口袋,怎樣才能減少環(huán)境污染等.再如學習抽樣調查和普查時,可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適合于普查,哪些適合于抽樣調查,為什么? 還如在教學概率統計時,用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彩票作為研究對象,便能引起學生興趣,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三、操作實踐生活化
學生學習數學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運用于生活實際,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形成,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
由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是一種心智技能活動,是內在的隱性活動.因此,必須借助外在的動作技能、顯性活動作基礎,而學具、實物模型的情境操作是最好的顯性活動.
比如,教學立體圖形的展開圖、三視圖時,用紙、剪刀、膠水、小棍等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工具比劃、裁剪、拼接、撕開等幫助學生思維;教學相似三角形的識別時,利用刻度尺測量長度,再計算是否成比例等等,通過生活化地“做數學”,讓學生切實感到數學的學習過程是生活的一部分,時時處處都可學數學.
四、數學練習生活化
為了切實讓學生感到生活與數學密不可分,不但在上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緊密聯系生活,課后的作業(yè)和考試也要盡量與生活加強聯系,鞏固效果.
比如,學習了樣本和用樣本估計總體后,布置作業(yè):統計學生每個家庭每天看電視的時間,進而估計每年用于看電視的電費有多少?若每天少看30分鐘,則一家人一年可節(jié)約多少電?全縣可節(jié)約多少電?等.
又如,學習完“分期付款中的有關計算”后,安排學生自發(fā)出外至房產公司及銀行收集相關資料,進行數據分析,通過詳盡列式計算(利用高一數列知識及解方程知識),解析還貸過程中的每一步驟,了解購房者在還貸過程中的帳目細則,以及房產公司和銀行在其中的贏利情況,從而對此實際生活中的常見經濟事件有進一步的數學上的正確認識.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從學生已有日常生活經驗和生活背景出發(fā),聯系生活講數學,思考現實生活中的數學關系和空間形式,由此發(fā)展他們對數學的理解,把生活問題數學化;體現“數學源于生活,愈于生活,為生活服務”的思想.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對有挑戰(zhàn)性和綜合性的課題的解決,經歷數學化的過程,體驗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學生的思維能力、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可以從中得到發(fā)展,獲得問題解決后的成功體驗,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促進學生情感的發(fā)展、良好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形成,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全面的發(fā)展,最終實現完善和提高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