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其國
讀資中筠先生自選集中寫于2003年的一篇文章,得知資先生1992年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時,曾在洛克菲勒基金會檔案館中發(fā)現(xiàn)一些珍貴檔案,其中就有雷海宗、袁同禮的史事。
雷海宗為清華大學教授,一代史學宗師,抗戰(zhàn)時期曾任西南聯(lián)大歷史系主任。1949年以后,雷先生因“思想反動”,被調出北京到天津南開大學。袁同禮民國時期曾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是我國著名的圖書館學專家。
資先生在洛氏基金會檔案館查檔時,有幾份檔案引起了她的注意。這些檔案記載,在中國抗戰(zhàn)最艱苦的歲月,時任美國駐華使館文化官員、著名漢學家費正清與清華大學美國教授溫德,曾聯(lián)名致信洛克菲勒基金會,大意是說目前中國一些著名教授的生活已陷入極端困境,為搶救這批對中國的復興有極為寶貴作用的知識精英,建議洛氏基金會可分批選擇資助這些中國教授赴美講學。這樣既可幫助受助者改善一下生活,又可以加強美國的中國學研究。信中還提出具體操作辦法及雙方共商赴美教授名單。此方案后被采納,赴美教授名單中就有雷海宗。
從檔案記載中得知,雷海宗當時竟婉拒了這次極為難得的赴美機會。雷先生說學校正遭遇最困難的時期,他這時候不能離開。當時主持西南聯(lián)大校務的梅貽琦校長曾親自勸說雷海宗接受邀請,也沒能成功。
此外,資先生還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有關袁同禮的檔案。那是“抗戰(zhàn)時期袁同禮與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以及洛氏基金會大量的通信,都是關于支持中國圖書項目的建議?!?/p>
“特別是在勝利在望的1944年,袁先生就開始為恢復全國各地的圖書館,補償戰(zhàn)時的損失而做準備,為此積極呼吁國際援助,也卓有成效?!痹瓉碓壬诳箲?zhàn)開始后,率領部分北京圖書館人員南遷,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與長沙臨時大學和昆明西南聯(lián)大合辦后方大學圖書館。與此同時,他還通過各種途徑,向國外征集圖書,尤其是通過美、英兩國圖書館協(xié)會做這件事,并取得成效。除此之外,袁先生又在后方廣泛收集中日戰(zhàn)時史料和西南地方文獻,終于使這方面的檔案資料成為日后北京圖書館的重要館藏。
誠如資先生所說:“在國土淪喪、生靈涂炭之時,大批知識精英恪守教育和學術領地,耕耘不輟,使文化得以賡續(xù),保存了民族精華,靠的就是這種可以稱之為‘民族魂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正是通過像雷海宗、袁同禮這樣的個人行為彰顯出來的。而雷、袁二人的這些史事,竟在海外檔案館中如遺“珠”般被資先生“打撈”到,真讓我們不勝感慨。
不知在海外檔案館中像這樣的遺“珠”,究竟還有多少有待我們“打撈”?不過于今看來,竊以為我們眼下更應該“打撈”的,似乎還是在當下一些知識分子身上顯然早已“沉落”的那種為“使文化得以賡續(xù)”的敬畏學術、尊重科學的精神。這樣的精神應是真正的學人思想上乃至靈魂中的遺“珠”,“打撈”這樣的遺“珠”,誠為當務之急。
(妙 歌摘自《新民晚報》2013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