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志, 趙 文, 石振廣
(1. 大連海洋大學水產(chǎn)與生命學院 遼寧省水生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大連116023;2. 云南阿穆爾鱘魚集團有限公司, 昆明 650228)
俄羅斯鱘(AcipensergueldenstaedtiBrandt)產(chǎn)于前蘇聯(lián),主要棲息在里海和亞速海——黑海水系內(nèi),屬洄游性魚類[1]。1993年俄羅斯鱘引入中國,并養(yǎng)殖成功。俄羅斯鱘個體大,生長速度快,抗病力強,經(jīng)人工馴化,成為工廠化、池塘、水庫養(yǎng)殖優(yōu)良品種。
在人工養(yǎng)殖條件下,對溶氧的耐受能力,可以反映魚體的代謝強度、活動規(guī)律及其對環(huán)境因子變化的適應能力。耗氧率和窒息點是反映不同養(yǎng)殖環(huán)境條件下魚體呼吸代謝的重要指標,通過對耗氧率和窒息點的研究,可以及時掌握魚體生理狀況的變化[2-6]。關(guān)于俄羅斯鱘的人工養(yǎng)殖、性腺發(fā)育、飼料營養(yǎng)、環(huán)境因子、細胞遺傳學和生理學等方面,國內(nèi)外學者曾進行了大量研究[7-13],但有關(guān)于體重和時間節(jié)律對俄羅斯鱘耗氧率和窒息點的影響研究尚未見報道。本文對俄羅斯鱘幼魚耗氧率和窒息點進行研究,旨在豐富俄羅斯鱘在呼吸生理學方面的研究內(nèi)容,為其在人工養(yǎng)殖、活體運輸?shù)确矫嫣峁﹨⒖家罁?jù)。
實驗魚取自云南阿穆爾鱘魚集團有限公司盤溪分公司,系人工繁殖所得,計3種規(guī)格魚種,分別用A1、A2、A3表示,全長分別是(6.02±0.34)、(8.45±0.46)和(11.4±0.36)cm;相應的體重分別為(1.39±0.24)、(3.16±0.22)和(6.2±0.36)g。
試驗根據(jù)魚體重分成A1、A2、A3 3組,耗氧率的測定:每組實驗魚各30尾。每組設(shè)3個重復;窒息點的測定:每組實驗魚各10尾,每組設(shè)3個重復;試驗前均在直徑為15 cm,高度為40 cm的圓柱形有機玻璃制成的呼吸室中暫養(yǎng)48 h,暫養(yǎng)期間不投喂飼料。
1.2.1 晝夜耗氧率的測定
耗氧率測定裝置為流水密封式自制的有機玻璃圓柱形呼吸室,規(guī)格為直徑15 cm,高度40 cm,呼吸室容積為7 L,試驗過程中呼吸室始終處于水浴槽內(nèi),以保持溫度穩(wěn)定。使用當?shù)刈匀粻顩r下的地表涌泉水,水溫為(20.7±0.55)℃,pH值7.7,溶解氧平均為7.6 mg/L。 魚放入后將呼吸瓶平臥放置,待魚呼吸平穩(wěn),調(diào)節(jié)好流量。每隔2 h測定1次水溫和進、出呼吸室的溶解氧及流速,連續(xù)24 h,每次測定取樣3次,取其平均值。溶解氧測定采用YSIProODO溶解氧測定儀,用碘量法[14]進行修正。
1.2.2 窒息點的測定
呼吸室為7 L的有機玻璃圓柱形呼吸室,用虹吸管吸取水樣。先從呼吸室取一次水樣測定起始時溶氧量,放入實驗魚后立即用膠塞、液體石蠟封閉呼吸器,隨后分別測定死亡1尾、半數(shù)及全部試驗魚時的溶氧量。以實驗魚半數(shù)致死時的溶氧量為窒息點。
耗氧率和耗氧量根據(jù)下列公式進行:
OC=(D初-D末)×V/W
OR=(D初-D末)×V/L
式中,OC為耗氧率(mg/h·g);OR為耗氧量(mg/h·tail);D初為初始溶氧(mg/L);D末為取樣時的溶氧(mg/L);V為流速(L/h);W為魚體重(g);L為魚數(shù)量(尾)。
測得數(shù)據(jù)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P<0.05時差異顯著。
3種規(guī)格的俄羅斯鱘晝夜耗氧率測定結(jié)果見表1。從表1可見,水溫為(20.7±0.55)℃時,A1、A2、A3 3種規(guī)格俄羅斯鱘平均耗氧率分別為(0.57±0.11)mg/h·g、(0.32±0.06)mg/h·g、(0.28±0.05)mg/h·g, A1、A2、A3 3種規(guī)格俄羅斯鱘平均耗氧量分別為(0.68±0.14)mg/h·ind.、(1.00±0.18)mg/h·ind.、(1.59±0.34)mg/h·ind.。
表1 3種不同規(guī)格俄羅斯鱘耗氧率和耗氧量及其時間節(jié)律
同行肩標無相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同行肩標無相同大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
由表1可見,耗氧率A1>A2>A3,耗氧量則A1 實驗魚放入7 L呼吸室中,初始溶解氧為7.60 mg/L,實驗開始試驗魚在呼吸室空間內(nèi)可自由游動,隨著試驗繼續(xù),呼吸室內(nèi)溶氧逐步減少,魚體開始較劇烈的上下竄動,有部分個體出現(xiàn)浮頭現(xiàn)象。當所有魚都呈現(xiàn)浮頭狀態(tài)時,記為浮頭溶氧。隨著溶氧的進一步減少,魚開始在呼吸室內(nèi)不能保持正常的游動姿勢,游泳能力變?nèi)?,逐漸沉在呼吸室底部,體色逐漸變淺,鰓蓋張合頻率加快,直至全部沉在呼吸室底部。當鰓蓋不再開閉,體色由深色變?yōu)闇\色時,記為死亡。在浮頭、開始死亡、50%死亡和100%死亡時,記錄A1、A2 和A3 3組呼吸室內(nèi)剩余的溶氧量。俄羅斯鱘的窒息點測定結(jié)果見表2??梢?,體重對俄羅斯鱘窒息點有顯著影響,前兩種規(guī)格魚的窒息點沒有顯著差別,但與A3組差異顯著。窒息點分別為(2.38±0.01)、(2.35±0.02)和(1.98±0.09)mg/L。 表2 體重對俄羅斯鱘窒息點的影響 同列肩標小寫字母不同表示差異顯著(P<0.05);小寫字母相同表示差異不顯著(P>0.05)。 目前對魚類晝夜耗氧變化的時間節(jié)律的研究有很多,一般分成三種類型:1)白天高于夜間,如胡思玉等[15],對四川裂腹魚魚苗耗氧率與窒息點的初步研究表明,四川裂腹魚白天比夜間進食多,多在白天活動;2)夜間高于白天,如王曉光等[16],王高學等[17],雷曼紅等[18],對雷氏七鰓鰻、秦嶺細鱗鮭和葉爾羌高原鰍研究表明,雷氏七鰓鰻、秦嶺細鱗鮭和葉爾羌高原鰍夜間耗氧高于白天耗氧,這類魚夜間活動頻繁;3)晝夜差異不明顯,如張健東等[19],對中華烏塘鱧耗氧率和窒息點研究表明,中華烏塘鱧晝夜耗氧變化不明顯,夜間和白天活動情況相差無幾。 對本次實驗獲得的數(shù)據(jù)分析表明,俄羅斯鱘屬于第二種類型,即夜間高于白天,屬于“晝伏夜出”型。A1、A2、A3 3組不同規(guī)格的俄羅斯鱘耗氧最大值均出現(xiàn)于20:00,耗氧最小值出現(xiàn)在12:00,且夜間耗氧均值高于日間耗氧均值。Clausen認為,耗氧率的晝夜變化,可以反映魚類在不受脅迫狀態(tài)下生理活動規(guī)律變化情況,在耗氧率處于較低情況時,說明魚體本身的代謝強度小,處于靜止或者運動較少的狀態(tài),而當耗氧率高時,則說明魚體本身的代謝強度較大,魚體處于劇烈運動狀態(tài)。由此可以說明俄羅斯鱘幼魚在夜間活動比較頻繁,白天活動差,這與在養(yǎng)殖實踐當中觀察到俄羅斯鱘幼魚夜間活動劇烈、攝食強度高,白天聚集沉于池底,攝食強度差的情況相符。 在養(yǎng)殖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根據(jù)俄羅斯鱘幼魚這一特性調(diào)整投喂時間,盡量避免日間,特別是11:00到15:00這個時間段,使其投喂時間盡量接近俄羅斯鱘自然條件下的攝食節(jié)律,提高飼料的轉(zhuǎn)化效率。 窒息點與體重的關(guān)系有兩種類型[19,20]:1)窒息點和體重呈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2)窒息點和體重呈負相關(guān)關(guān)系。本實驗中俄羅斯鱘窒息點和體重呈負相關(guān)與對史氏鱘、哲羅魚和匙吻鱘窒息點的研究結(jié)果相符。由表2可知,俄羅斯鱘幼魚隨著體重的增加,耐低氧的能力也隨之增強。在水溫20℃,體重相近的情況下,俄羅斯鱘的窒息點要高于白斑狗魚、河鱸和梭鱸等魚類(表3)。說明在相同條件下,俄羅斯鱘幼魚對水中溶解氧的要求較高,特別是魚種的培育階段,因此在魚類養(yǎng)殖生產(chǎn)過程中,保證水體中具有較高的溶解氧,從而提高俄羅斯鱘幼魚的成活率。 表3 俄羅斯鱘與其它魚類窒息點比較 本實驗得出3組不同規(guī)格的俄羅斯鱘浮頭溶解氧為:A1組2.60 mg/L、A2組2.57 mg/L、A3組2.32 mg/L;開始死亡溶氧為:2.52 mg/L、2.44 mg/L、2.13 mg/L。在魚類生產(chǎn)中,魚類浮頭對魚本身傷害很大,如果發(fā)現(xiàn)不及時,將會造成魚類大批死亡,通過本實驗可以確定在溫度為20.7℃±0.55℃時,養(yǎng)殖過程中最低溶氧水平為:1)體重(1.39±0.24)g,溶解氧2.60 mg/L;2)體重(3.16±0.22)g,溶解氧2.57 mg/L;3)體重(6.2±0.36)g,溶解氧2.32 mg/L。活魚運輸過程中,魚類最低的溶氧水平為:1)體重(1.39±0.24)g,溶解氧2.52 mg/L;2)體重(3.16±0.22)g,溶解氧2.44 mg/L mg/L;3)體重(6.2±0.36)g,溶解氧2.13 mg/L。 [1]王吉橋,姜志強,胡紅霞.主要養(yǎng)殖鱘魚的生物學特性[J].水產(chǎn)科學,1998,17(6):34-38. [2]張永泉,賈鐘賀,張 慧,等.哲羅魚稚、幼魚耗氧量和耗氧率的初步研究[J].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0,41(11):87-91. [3]范鎮(zhèn)明,趙新紅,錢 龍.河鱸魚苗耗氧率和窒息點的測定[J].水生態(tài)學雜志,2009,2(4):129-132. [4]喬德亮,李思發(fā),凌去非.白斑狗魚耗氧率和窒息點研究[J].上海水產(chǎn)大學學報,2005,14(2):202-206. [5]周志峰,凌去非,陳羅明,等.梭鱸夏花魚種耗氧率和窒息點的研究[J].水利漁業(yè),2006,26(4):10-11. [6]徐連偉,董宏偉,鄒作宇,等.匙吻鱘幼魚耗氧率與窒息點的研究[J].大連水產(chǎn)學院學報,2009,24(4):359-361. [7]趙道全,陳 杰,周曉林,等.俄羅斯鱘稚幼魚生長發(fā)育研究[J].淡水漁業(yè),2002,32(1):12-13. [8]石振廣,王云山,李文龍,等.3種鱘魚的臨界水溫[J].水利漁業(yè),2000,20(3):21-22. [9]鄭亙林,羅德珍,冷西照,等.俄羅斯鱘的養(yǎng)殖技術(shù)[J].水利漁業(yè),1996,6:20-21. [10]林利民,王重慶.俄羅斯鱘配合飼料蛋白質(zhì)最適水平的研究[J].集美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1(3):208-211. [11]尹洪斌,孫中武,孫大江,等.俄羅斯鱘的細胞遺傳學分析[J]. 水產(chǎn)學報,2006,30(2):181-184. [12]胡紅霞,劉曉春,朱 華,等.養(yǎng)殖俄羅斯鱘性腺發(fā)育及人工繁殖[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6(1):8-85. [13]Franklin C E.Scaling of oxygen consumption of LakeMagaditilapia,a fish living at 37℃[J].Joumal of Fish Biology,1995,46:829-834. [14]國家環(huán)境保護總局.水和廢水監(jiān)測分析方法(第四版)[M].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2002,200-209. [15]胡思玉,肖玲遠,趙海濤.四川裂腹魚魚苗耗氧率與窒息點的初步研究[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9,8(41):72-76. [16]王曉光,于偉君,李 軍,等.雷氏七鰓鰻耗氧率和窒息點的研究[J].大連海洋大學學報,2011,26(2):119-125. [17]王高學,周繼數(shù),強曉鳴.秦嶺細鱗鮭耗氧率和窒息點的初步研究[J].動物學雜志,2006,41(2):72-75. [18]雷曼紅,陳根元,程 勇.葉爾羌高原鰍耗氧率和窒息點的初步研究[J].水產(chǎn)養(yǎng)殖,2007,28(6):1-3. [19]張健東,陳 剛.中華烏塘鱧耗氧率和窒息點研究[J].水產(chǎn)養(yǎng)殖,2002.4:28-31. [20]黃玉瑤.鯉魚、白鰱、鳙魚的耗氧率[J].動物學報,1975,21(1):78-87.2.2 體重對俄羅斯鱘窒息點的影響
3 討論
3.1 關(guān)于耗氧量和耗氧率的時間節(jié)律
3.2 與其他魚類窒息點的比較
3.3 俄羅斯鱘人工養(yǎng)殖和運輸過程中安全溶解氧的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