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蔣義排 王艷秀
編 輯 陳國權 24687113@sina.com
1986年6月19日,新華社播發(fā)了一篇對當時正在激烈進行的第十三屆世界杯足球賽的報道《哪4個隊將進入世界杯足球賽決賽圈?》。報道是根據(jù)對有關足球隊過去與現(xiàn)在的戰(zhàn)績、技術與戰(zhàn)術水平、隊員的身體與心理素質、集體配合與個人特征,還有賽場的環(huán)境、氣候、球迷等各種情況都做出詳細分析,最后得出哪4支球隊能夠成功進入決賽圈,比賽之后的結果與文章所預測的結果完全相同。為此,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專門發(fā)了一篇《新華社記者料事如神,預測勝負絲毫不爽》稿,很多球迷曾經高度贊揚那篇報道預測的準確性。
按照大家公認的新聞定義可以描述為,“新聞就是指近期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前瞻性報道中體現(xiàn)的應該是基于近期發(fā)生的事實,但是又未完全知道的事情的一種分析、推測。因此,無論是從新聞還是從前瞻性報道的角度來看,都基于“新近發(fā)生的事實”而不是完全知曉的內容。
因此,當進行報道時,需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堅持報道內容論之有據(jù),堅持審慎原則。前瞻性報道的基本內核是新聞已有的事實,推論應從這些事實而來,避免摻雜個人情感或根據(jù)自己的主觀意識進行報道;二是報道中要權衡新聞的真實性,避免犯一些低級錯誤。三是預測報道中,我們要進行推斷和求證。在報道對象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的同時,要對競賽各方的實力、心理狀況等方面進行對比,探討存在的內在規(guī)律,以便能夠更加準確地進行報道。
“前瞻性報道,作為新聞媒體深度報道的方式之一,滿足的是公眾把握未來的前瞻性信息需求?!雹偾罢靶詧蟮赖姆椒ê芏?,美國社會預測專家奈斯比特曾經使用一種“資料分析法”對美國未來發(fā)展趨勢進行了預測,《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則主張最大限度地利用定量分析的工具去闡明和揭示各種趨勢。西方的很多預測報道新聞就是建立在這種抽樣分析等科學研究方法基礎上的,他們均以數(shù)據(jù)處理統(tǒng)計軟件等技術手段做支撐。而體育報道無論是學習西方理論還是汲取本國經驗,都應注意技巧和藝術,尤其是在當下,體育報道“應突破不同文化系統(tǒng)與不同文化圈沖突、碰撞的桎梏,而進入到一個既能保有民族文化特色、又能找到普泛性適用規(guī)律的共時融合時代?!雹?/p>
2007年10月23日,山東《半島都市報》中有一則關于易建聯(lián)在雄鹿隊(NBA)的前瞻性報道,這則報道的題目為《雄鹿努力提升籃板能力 易建聯(lián)將變“籃板狂人”》。那篇文章分析了雄鹿隊當年籃板球方面的前景,分析指出:當年雄鹿隊在籃板方面一定會有進步,因為他們選來了中國前鋒易建聯(lián),他有著極強的籃板實力。當時,這篇報道是由于在之前的比賽中,易建聯(lián)表現(xiàn)突出,打了12個籃板球,成為了他進NBA后發(fā)揮最好的一場比賽,這使球迷增加了對他的期待。于是,后來一些媒體也適應球迷的心理,開始一些夸大、不著邊際地預測。而在這個聳動視聽的標題下面,我們在文章中根本找不到關于“籃板狂人易建聯(lián)”的說法,而且對于“今年雄鹿隊一定會有進步”的說法也有點脫離現(xiàn)實,過于樂觀。在緊接著的幾場比賽結果中也表明了雄鹿隊和易建聯(lián)今年的表現(xiàn)都不是令人很滿意,且在籃板球方面也沒有什么突出之處。
近年來,隨著新聞資源競爭日趨加劇,“各類媒體為拓寬報道題材,激發(fā)受眾關注欲,造成眼球效應,同時也為了增加媒介自身的發(fā)展空間。”③賽事前瞻在體育新聞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電視媒體中,每遇重大賽事,如奧運會,世界杯等比賽時,賽事前瞻成為了吸引受眾節(jié)目之一:比如,在2006年歐洲杯足球賽期間,央視5套在每晚比賽之前播出的《豪門盛宴》;又如奧運會期間,湖南衛(wèi)視頻道播出的《奧運向前沖》節(jié)目;悉尼奧運會時,東方衛(wèi)視播出的《奧運猜猜猜》等。同樣,在報紙體育新聞報道中,賽事前瞻報道更是讓人眼花繚亂,比如每周五的《體壇周報》都會用一個整版的篇幅來對周末歐洲各大聯(lián)賽的對決進行前瞻性分析報道。
賽事前瞻報道中存在預測準確與不準確的問題,預測僅僅是一種形式,實質是借著“未來事實”,從人的主觀實際出發(fā),根據(jù)大眾的心理和情緒進行一些夸大、煽情報道。美國新聞史學家莫特曾針對“黃色新聞”說進行評論,評論指出:這種新聞報道方式利用大字號標題向人們傳遞聳人聽聞的虛假感;捏造訪問記錄;通過博取民眾的同情,來標榜自己。我們稱這種現(xiàn)象叫做隱性的“黃色新聞”。
然而,新聞的準確率則又是前瞻性報道的生命線。無論哪家媒體所做出的前瞻性報道,其目的就是能夠給球迷提供一些意見,從而能夠幫助他們做出準確的判斷。一篇前瞻性報道是否成功,其衡量標準只有一個,即:準確率。
我們首先看一看下面這些例子:
浙江的《今日早報》在2007年9月15日刊載了《今夜與桑巴決一死戰(zhàn)》這篇文章,這是女子足球世界杯中中國對戰(zhàn)巴西比賽的一篇前瞻性報道。在這篇文章里面以“決一死戰(zhàn)的時刻到了”為開頭,篩選了賽前表現(xiàn)出來的各種信息,多曼斯基在當時擔任中國隊的主教練,因此成為人們重點討論的話題對象。她的“笑”被記者多次描述,還有她聲稱“要獲得小組第一名”,描述為語氣異常堅決。當然隊員們的表現(xiàn)也是研究對象。文章寫道,隊員們因為前一場對決中取得勝利,因此獲得了“紅包”而“心花怒放”,目前正加緊練習。
陜西《三秦都市報》在2007年10月20日同樣也刊載了一篇前瞻性文章,報道一輪圍甲聯(lián)賽。報道說道,陜西西財行知學院隊如果一心一意比賽,放下不應有的包袱,這個隊拿到全部的3分應該沒有什么壓力,觀眾也無需驚訝,該報道的大標題便是《客戰(zhàn)廣州西財行知全取3分沒商量》。然而實際上,陜西西財行知學院隊卻輸?shù)袅诉@場比賽。
如此看來,或許也發(fā)現(xiàn)不了里面什么問題,讓我們對上面的兩篇報道做一點更深入的探究:第一篇中,報道的主題是這場賽事非常重要而且勝算相當大,全篇文章表現(xiàn)的都是一種非常輕松樂觀的信息。這場賽事重要是事實,然而“決一死戰(zhàn)”卻有點言過其實,整篇看完之后,也沒發(fā)現(xiàn)哪里說過“決一死戰(zhàn)的時刻到了”這樣的話,完全是記者本人的夸張定性。真實情況卻是,中國隊在這場比賽中輸了。就實力而言,中國隊勝算并不是很大,記者在預測之前,并沒有進行更深入的采訪、全面的分析,只不過是把若干表面現(xiàn)象根據(jù)個人的假想提前描繪,用來增添這場賽事的關注度。第二天,就又報道《昨夜,中國女足崩盤》,中國隊在這場賽事以0比4慘敗之后,我們回頭去和前一天的報道對比一下,感覺到的不光是里面的淺陋,還有這篇文章的華而不實和故意煽情。
▲ 2013年10月14日,2013年IBHF世界杯馬術繞桶賽在寧夏銀川市開賽,圖為波蘭選手艾沃納瑞吉納·洛奇在小組賽中。(王鵬/攝)
在第二篇報道中探討了一堆的前提條件后,預測的只是很可能贏得這場賽事,然而文章的大標題卻用了“全取3分沒商量”。再看比賽的結果,陜西西財行知學院隊輸?shù)袅吮荣悺sw育賽事出乎意料的結果會經常出現(xiàn),但在這篇文章里,明顯表現(xiàn)出來的是預測分析太過主觀,標題里的話更是把將來的事說成鐵板釘釘。這背后,就是編輯在故意迎合棋迷希望贏得比賽的心理,以增加其關注度。
賽事前瞻報道究竟該怎么寫呢?
態(tài)度和方法是其重要的兩個環(huán)節(jié)。老生常談的問題就是態(tài)度,寫賽事前瞻報道時,認真嚴肅是前提,還有三個要點需要突出:一、必需有論據(jù),堅持審慎的原則。已有的事實是預測性報道的新聞內核,推論必須要從這些事實出發(fā),預測要謹慎重視,推斷要理性,絕對不能加入個人情感。二、新聞客觀真實性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平衡,這樣便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少低級錯誤。三、“合理推測,求證嚴密”。在把握行業(yè)規(guī)則之后,對報道對象的歷史與現(xiàn)狀進行研究,仔細對比比賽各方的實力、心理狀況等,對其內在變化規(guī)律進行探究,然后再預測其合理的發(fā)展趨勢。
目前,我國的大多數(shù)賽事前瞻報道,基本采用的模式都是個人經驗判斷以及專家意見,然后對未知事物的發(fā)展趨勢進行直接預測。這樣的話,它就會被個人經驗、知識,還有對利害得失的情感等原因所限制。因此,對記者來說,仍需要學習西方的新聞預測方式,掌握一些預測技術和方法,還要有長時間的資料積累和收集。
對于賽事前瞻報道的判定選擇,我們要看其報道的價值和準確性,也就是說“報道內容本身所包含的能引起人們的共同興趣的素質”,對于它的價值標準我們可以歸結為真實性、接近性、趣味性。體育新聞作為一種新聞,也必然具備這些共性。且這些特性都是體育報道的重要價值,而真實性和趣味性尤其富有內涵。賽事前瞻報道在當代體育新聞中的作用簡單來說,就是具有服務作用、監(jiān)督作用和引導作用。賽事前瞻報道的實現(xiàn)過程是依據(jù)事實,科學理性地對事件或者事態(tài)的前景作分析型的前瞻報道,所以準確性是前瞻性報道發(fā)揮作用的重中之重。
【注釋】
①劉勇:《社會轉型中的預測性報道芻議》,《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第69頁。
②李穎:《基于傳播學視閾的民俗藝術傳播與文化生態(tài)精神》,《中華文化論壇》,2013年第6期,第180頁。
③宗焰,李哲:《淺析預測性報道在當代體育新聞競爭中的運用和發(fā)展》,《新聞世界》,2011年第1期,第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