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慧群
推薦人:張志軍(江蘇省南通市易家橋新村)
來源:《大江晚報》
推薦理由: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良師益友在即,金玉良言一出,令人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煩惱頓消。蕓蕓眾生如此,大師也不例外,成功的路上永遠(yuǎn)少不了那些與我們同行的“貴人”。
在杭州,曾經(jīng)有個延定巷,此陋巷中有一間老屋,住著一位身材矮胖、滿面須髯的男子,他就是馬一浮。豐子愷曾三訪陋巷,馬一浮對他的引導(dǎo)猶如“三堂課”,對他一生影響很大。
豐子愷是李叔同的得意門生,兩人曾一起到陋巷拜訪馬一浮。馬一浮靜居在陋巷里讀書、研究國學(xué),十多年間,很多人踏進(jìn)這條陋巷來拜訪,又有很多人請他“出山”,馬一浮均婉拒。馬一浮的勤奮一直影響著豐子愷。豐子愷辛勤筆耕,在很多藝術(shù)門類上都取得了十分可觀的成績,出版了非常多的漫畫集、隨筆集和文藝論著。
1931年清明這一天,豐子愷受弘一大師之托,送兩塊印石給馬一浮,他再次踏進(jìn)了陋巷。因其母于1930年病逝,豐子愷清明憶母,感慨萬千。從豐子愷孩提時,母親兼父職撫育他到成人,他想到自己未曾報答,不免頹唐。馬一浮和他談起了弘一大師的《護(hù)生畫集》,勉勵他,勸慰他。馬一浮的談?wù)f和鎮(zhèn)定的容顏解開了豐子愷心頭的亂麻,令他重新振作。
1933年1月的一天,豐子愷第三次來到陋巷之中。豐子愷告訴馬一浮,他經(jīng)常在詩詞中讀到“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臺”“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等詠嘆無常的詩句,并想把它們演繹成現(xiàn)代漫畫,將來這些畫畫多了,可以出版一本“無常畫集”。
馬一浮得知他的這個設(shè)想,一方面告訴他許多可以找到這種題材的佛經(jīng)和詩文集,另一方面又開導(dǎo)他:“無常就是常。無常容易畫,常不容易畫?!必S子愷聽聞此言,似有頓悟。他終于沒有出版“無常畫集”,不執(zhí)著于圖其形了。
陋巷“三堂課”給豐子愷三次注入生命的活力,使豐子愷心情振奮,從此在無常的人生路上走出了一串恒常的藝術(shù)足印,最終成為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漫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