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源
構筑法治防線 杜絕禮品腐敗
文/劉源
每逢節(jié)日將至,人們籌劃精彩節(jié)日之時,卻也為送禮而大傷腦筋。我國社會素有“禮尚往來”的傳統,送禮早已成為人情往來、朋友交往的重要形式。不過,時下的多數送禮已不再是親友之間的感情聯絡和心意表達,在價格昂貴的禮品背后包藏著金錢與權力之間的交換關系,送禮背后關聯著以權力行使為手段的利益輸送。
從近年揭露的案件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一傳統風俗背后掩藏的公款消費和行賄受賄等腐敗行為,也可以發(fā)現送禮人利用節(jié)日送禮以謀取個人不正當利益以及貪官借機冠冕堂皇地大肆斂財的種種表現,以至于人們感嘆“節(jié)日已成為腐敗的高發(fā)期”。
包含明顯利益驅動的這種 “禮尚往來”,已經變成一種赤裸裸的權力和金錢的游戲,送禮過程原本代表的情義內涵變得索然無趣,甚至無比尷尬。為了掩蓋交易的實質,送禮人每每都會仔細斟酌禮品的種類、價格以及送禮的時間、形式等等,費盡心機、絞盡腦汁。收禮人在送禮人精心編織托辭中欣欣然笑納,殊不知自己從收禮的那刻開始已經決定了不得不在今后為送禮人進行利益輸送,結果必然是以身試法。
杜絕禮品腐敗,實則是徹底杜絕權力與金錢交易的可能,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更嚴格地規(guī)范公務人員的收禮行為,并以此作為首要防線。眾所周知,公共權力行使應以公平、正義為目標,為此,法律應當禁止公務人員存在任何可能導致權力不當使用或違法濫用的情形。事實上,公務人員無正當理由接受他人禮品就已經違反公共權力廉潔性的要求,這也是眾多國家和地區(qū)嚴格規(guī)范甚至禁止公務人員收受禮品的立法本意。
反觀我國法律規(guī)定,雖有禁止公務人員收受賄賂的刑法規(guī)范,并對此科以重罰,但卻在公務人員收受禮品的問題上語焉不詳,而且刑法關于受賄罪認定時也在“是否為他人謀利”的問題上糾纏多年,以致實踐中缺失了嚴格規(guī)范公務人員收禮行為的法律防線。公務人員收禮沒有嚴格規(guī)定,而只是在被認定收受賄賂后才受到刑法制裁,這就出現了對公務人員收禮行為有最后的刑罰制裁,卻無之前其他法律處置的“非典型形態(tài)”,對此,亟待重視和糾正。
事實證明,遏制送禮腐敗,雖無刑法不可,但若僅依靠刑法亦不可。應有賴于構筑包括規(guī)章、法令和法律在內的多層法治防線,自送禮始,至賄賂終,做到有法可依,才能實現有法必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