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受公權大于私權的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在我國司法實踐中,長期存在著“先刑后民”的做法,即如果需要追究民事責任的人同時也涉嫌刑事犯罪,先審理刑事犯罪,再追究民事責任,或者在審理刑事犯罪同時附帶追究民事責任。
然而,其弊端也非常明顯——受害人的民事權益會因刑事案件未能破案,而長期處于不確定的狀態(tài)。正如犯罪分子通過網(wǎng)絡、電話實施詐騙,其手段隱秘,而且身份不明,偵破難度很大。即使能破案,通過網(wǎng)絡實施詐騙的人,往往將贓款轉(zhuǎn)移到他人名下,給追繳、退賠帶來困難?!跋刃毯竺瘛钡淖龇?,能夠確保刑事責任追究的公正,卻與民事立法與司法的效率優(yōu)先的原則相悖。
因此,應呼吁通過立法或者司法解釋,有條件地實行“先民后刑”:刑事犯罪的受害人就犯罪行為造成的損失提起民事訴訟的,法院應予受理,事實清楚、證據(jù)充分的,可直接作出判決;刑事案件已經(jīng)由其他法院審理的,可將與該刑事案件相牽連的民事案件移送至審理該刑事案件的人民法院。這樣,就能避免受害人久等案件偵破,其民事權益卻無法得到及時保護的情況。
欄目主持人: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
本欄目由上海教育電視臺“幫女郎”節(jié)目、上海觀庭觀盛律師事務所協(xié)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