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蘭崇仁
因王金平關說案引發(fā)的紛擾,還在臺灣政壇持續(xù)。
回想事件之初,馬英九親自召開記者會,宣讀了措詞強硬的聲明稿。他還在記者會上聲色俱厲地痛批:“我們每個人可以問自己,如果這不是關說,什么才是關說?”
在臺灣,“關說”一詞不時見諸報端,普通民眾自是熟稔。但在大陸,許多人卻不明就里,對于“什么才是關說?”這一馬英九之問,大多一頭霧水。
與許多人的臆測不同,“關說”絕非臺灣土話,而是語出《史記》?!妒酚洝へ伊袀餍颉穼懙溃骸按藘扇朔怯胁哪?,徒以婉佞貴幸,與上臥起,公卿皆因關說?!彼^“關說”,是指用言辭打通關節(jié)、搞定某種關系。類似于大陸的“說情”、“打招呼”。
在古代,“關說”一詞,經常出現(xiàn)在各類文章中。宋代的司馬光在《上皇帝疏》中寫道:“誠懼不幸有諂諛之臣,不識大體,妄有關說,自求容媚?!泵鞔尉懊髟凇斗ㄐ衅分袑懙溃骸皥?zhí)豪俠之民,則公卿不得關說。”一個大陸已很少用的詞,卻在對岸被屢屢提及,可見傳統(tǒng)文化在臺灣的影響。
據(jù)臺灣《聯(lián)合報》報道,關說風氣在臺灣很是猖獗,甚至成為一種特異文化。在臺灣,從鄉(xiāng)民意代表、縣市議員到“立法委員”,關說無所不在,層面從個人找工作、子女入學編班、醫(yī)院門診掛號、拆違建等,生老病死全包。
臺灣關說文化盛行,也與民意代表必須下大力氣做好選民服務有關。事實上,不少島內選民認定“民代”很有能耐,早把他們當作萬能的超人,什么事情都可以跟“民代”陳情反映。而“民代”們?yōu)榱诉x舉時得到選民的力挺,往往會不遺余力地幫忙。
曾有臺灣民意代表感嘆,臨到選舉,政見主張敵不過選民服務;理念比不過“夠力”。的確,臺灣選民的投票,其實也充滿算計,張張選票都有投資報酬率的期待。那些平時能夠為選民去關說,并且還能關說出成果的民意代表,選舉時自然占盡先機。
還有臺灣學者戲言,所謂“宗教”行為,和信仰無關,多半是有求于神,或問婚姻、或問事業(yè)、或求健康。靈驗,則酬神后謝;不靈,則轉臺換廟,甚至砸神像泄恨。“有求必應”、“應而靈之”才是檢驗信仰的唯一標準。換言之,就是在請求神明為自己關說。
王金平“沒有敵人”之說,乃代表了臺灣政治文化最深層,但也最形于外的某些東西。他之所以基層勢力穩(wěn)固,和其與人為善,有求必應的處事風格不無關系。
不過,即便是在關說文化盛行的臺灣,也有一條紅線——那就是對司法個案不可關說,無論是“關心”還是“了解”都在嚴禁之列。在馬英九眼中,王金平無疑觸碰到了這根紅線。
在一般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官員絕大多數(shù)是貪污受賄了,“做了”才會有麻煩,所以“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如果只是說說而已,似乎問題還不太嚴重。
但臺灣對關說的查處,顛覆了我們的固有觀念,原來,“君子動口不動手”,也可能違紀違法。
比如王金平關說案,當事各方并不牽涉權錢交易,只是幾通電話,便引來大麻煩。王金平受民進黨大佬柯建銘所托,打電話給臺“法務部部長”曾勇夫和“高檢署”檢查長陳守煌。此后,王金平又給柯建銘回電,說“勇伯說已經OK”。表示事情已擺平,叫柯不用擔心。
有臺灣學者指出,關說表面看來只是人情請托,大家互相給面子,實則卻是動搖法治社會的基石。在關說中,如果有人受益,那么就必然有其它人的權利遭到侵害。就如同找關系插隊一樣,有人排到前面去了,后面的人自然要多等一會兒。一個社會中,如果人人都想著托關系,找人請,恰恰每個人的權利都無法得到保障。
還有臺灣媒體的評論指出,大家都知道司法關說不對,但在這次爭議,卻仍有許多人因為事不關己而去同情人緣頗好的王金平。難道,真要等到因為他人關說,自己因而受到不公平對待時才會有錐心之痛?
因此,臺灣關說案也是在提醒每一名官員,在現(xiàn)代法治社會,除了不貪以外,還需懂得謹言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