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春英
全球化趨勢下國家間的經貿文化往來日益密切。這種趨勢需要更多熟練使用外語的專業(yè)人才參與其中。國際交流合作中,英語作為通用語言使用的廣泛程度遠超其他語言。我國很多地區(qū)對不同階段英語學習者都提出了相應的要求。本科生在本科教育階段必須參加由教育部高教司主持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我國對于英語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然而,即使是順利通過四、六級考試的學生也并非都能準確得體地用英語交流,部分原因是學生對語言承載的文化信息不了解,導致在使用英語時不知如何選擇語言材料。該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總的來看問題可分為兩類:教師授課中存在的問題和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授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兩點:過多強調語法規(guī)則、關注語言形式,忽視語言表達的思想;受制于自身英語文化積累不足,教師不能敏感地捕捉語言材料中的文化信息,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欣賞語言承載的文化內涵,不能挖掘語言形式和文化內涵間的聯(lián)系。這一處理英語傳遞的文化信息的方式既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異域文化的敏感性,又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讓他們錯誤地理解語言文化的關系,最終導致學生在使用英語時只關注語言形式而忽視語言的內涵。
大學英語是公共必修課。每所大學對英語教學給予了不同程度的重視。學生也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畢業(yè)后卻少有學生能用英語與人得體地交流。學生的投入和產出極不匹配。導致該結果的原因如下:沒能在具體的語境中了解語言而將英語學習等同于背單詞,交流時根據(jù)中文的思想拼湊英語表達形式;學習英語的目的單一化,將語言學習過程等同于英語四、六級考點的積累過程,重視單詞的意義、用法和搭配等信息,忽視文化信息積累。
跨文化意識指對異國文化與本國文化異同的敏感度及在使用外語時根據(jù)目標語文化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輸出的自覺性??缥幕庾R有四個層次:“注意到一些表面的文化特征;對對方文化與自己文化顯著差異的某些有意義的文化特征有所察覺;對與自己文化有顯著差異的異文化特征,在理論或理性上能夠理解;可以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真正理解對方的所作所為?!保ê闹?,2004:151)第四個層次要求跨文化交際活動參與者在實際交際環(huán)境下,根據(jù)對對方文化的了解適時調整交際內容進行跨文化交際。在將英語作為外語學習的環(huán)境下,學校教育階段很難達到這個要求,但可將第三層次的要求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指導原則。這種原則能引導學生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逐步意識到異域文化,在理論或理性上理解異域文化,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Seelye指出,跨文化交際策略教學中總目標是“所有學生都應發(fā)展在目標語社會中得體地活動和與該文化承載者交流所需要的文化上的理解、態(tài)度及具體技能”(轉引自胡文仲,2004:151)。這里談論的雖是關于跨文化交際策略的教學問題,但談及的內容對大學英語教學不無指導意義。該目標涉及兩方面的內容: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引導學生以開放的心態(tài)接納目標語文化,努力做到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在學習過程中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二者相輔相成。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個復雜的概念,很多學者從不同的側面進行了論述。Bennett,Bennett&Allen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含三層含義:“超越民族中心思想的能力、善于欣賞其他文化的能力和能在一個或多個文化環(huán)境中恰當表現(xiàn)的能力?!保ㄞD引自張紅玲,2007:67)該定義強調跨文化參與者要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通過實踐反思自己的言行,擺脫民族中心思想束縛,以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理解欣賞他文化并在具體的跨文化語境中得體地交流。
上文表明跨文化意識的強弱是能否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關鍵。不能意識到文化間的差異或意識到差異但不能積極調整自己對待他文化的態(tài)度都會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
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關鍵是弄清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走出學習英語就是學語法記單詞的誤區(qū)。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詮釋和傳播文化的工具。學習語言既要掌握其作為符號系統(tǒng)的基本規(guī)則和常識,又要了解其承載傳遞的文化信息。否則會詞不達意,無法實現(xiàn)語言的交際功能。掌握語言符號系統(tǒng)的規(guī)則和常識有助于掌握語言表達的形式,了解語言傳遞的文化信息能使學習者得體地使用語言,實現(xiàn)其交際功能。
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首先,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謹記語言的基本社會功能是交流的工具。教師應以教材為語言依據(jù),引導學生了解語言知識,積累文化信息,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語言,得體地使用語言。教師在介紹英語國家文化時應適時介紹中國文化,使學生了解中外文化的差異,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幫助學生明白在相應的文化語境下如何用英語得體地交流。否則,過分強調英語文化會誤導學生忽視本國文化甚至輕視本國文化。為此教師應積極提高自身的中外文化素養(yǎng),使自己具備一定的跨文化意識;教師對中外文化還應有客觀的態(tài)度,既不能認為中國文化優(yōu)于外國文化,以中國文化優(yōu)越論看待一切外國文化,也不能認為外國文化優(yōu)于中國文化,以文化奴性態(tài)度對待一切外國文化。
其次,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基礎階段教學中可開設介紹中西方文化的選修課,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及其差異,培養(yǎng)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及正確的文化觀。此外,還可引導學生廣泛涉獵中西方文學經典,感受不同的文化對語言交際的影響,幫助學生培養(yǎng)得體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最后,要引導學生改變依賴課堂教學學習英語的被動局面。語言學習是漸進持續(xù)的過程,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語言知識,積累文化常識,訓練思維方式,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大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學習英語能了解英語傳承的文化,了解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和思維方式及認識世界的方式,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
[1]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較論文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2]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