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稱為“幸福學”,又稱為“幫助人類發(fā)揮潛能的科學”,1998年由時任美國心理學會會長的馬丁·塞里格曼提出的。后由哈佛大學教授泰勒·本·沙哈爾將其發(fā)揚光大,幸福課超過《經(jīng)濟學導論》成為哈佛選修人數(shù)最多的課程,泰勒教授也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人生導師。泰勒教授將學術研究的價值為真正推動人類的幸福著眼,采用各種實操方法,引領人們實現(xiàn)主觀幸福的感受。在《幸福的方法》中文版中,他特地寫作了《致中國讀者》,他認為積極心理學雖然是心理學的新流派,但很多核心元素都來自中國的哲學思想和世界觀。尤其提到身心合一的重要性、中醫(yī)養(yǎng)生的神奇、按摩和傳統(tǒng)冥想方法的運用等。同時他本人也大力倡導中國讀者閱讀《道德經(jīng)》,認為“積極心理學的實質其實就是在詮釋 《道德經(jīng)》的精華,只不過是更系統(tǒng)化、科學化?,F(xiàn)在的年輕人都熱衷關注潮流,其實回歸傳統(tǒng)才會讓我們更幸福”。
然而,通觀《道德經(jīng)》全文并未出現(xiàn)幸福二字,那么積極心理學又是如何將道德經(jīng)要義貫穿進去的呢?下面我們通過泰勒的著作《幸福的方法》看看古今對幸福的共識。
心理學上關于幸福的定義,主要關注的是主觀幸福感(SWB),主觀幸福感是個人對幸福的主觀感受,許多人將主觀感受等同于感官感受,甚至說感覺器官的滿足?!独献印氛f:“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老子·第十二章》),講明了現(xiàn)代社會一些人過分放縱感官欲望的弊端。老子又說:“是以圣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保ā独献印さ谑隆罚┐颂幉⒎且笕藗冞^度克制甚至壓抑人的正常欲望,而是要求節(jié)制過度的感官享受,以免因物欲或感受而誤入歧途。
老子核心理論是“道”,所謂“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即天地萬物都有他遵循的規(guī)律,萬事萬物包括人均應順應自身情況遵循規(guī)律地發(fā)展,以達到“無為”的境界(不妄為)。在《老子》五十一章又再次強調(diào):“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命而常自然?!笨梢姡献臃浅V匾暋暗馈?、“德”對于生命的本質意義,世間萬物無不尊崇“道”重 “德”,其中沒有任何外在的強加與干預,一切自然而然。作為人個體來說,遵循道表示遵循規(guī)律,不輕信,不盲從,不妄為。
泰勒教授認為幸福是人類的終極追求,因為沒有任何人或國家或事物能剝奪人享受幸福的權利,享受幸福是人與生俱來的要求。如果將幸福視作人生的最高追求,必須為更幸福遵循道,并建立良好的習慣。如每周運動3次、每天早上冥想15分鐘、每個月看兩場電影等。每次建立新習慣不要太多,在一個習慣被固定下來之前,不要增加新的習慣。而老子的道的本質即揭示了萬事萬物遵循規(guī)律的問題,人遵循生活規(guī)律也是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習慣養(yǎng)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良好的生活、作息、學習、工作習慣,對建立或提高幸福感至關重要,以達到自我和諧,甚至“天人合一”。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老子》五十八章)這里所說的福并不是人的幸福感,而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福。禍福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辯證道理說明了萬事萬物運動變化的本質,不必苛求福,對禍不要太在意,如后世范文正公范仲淹所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p>
在《道德經(jīng)》第四十六章中,老子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人產(chǎn)生正常的欲望是可以理解的,但貪欲卻是禍害的根源。無數(shù)故事道理驗證了老子的觀點,貪欲造成了人的墮落、人際關系的不協(xié)調(diào)、人對自然的破壞甚至國家間的戰(zhàn)爭。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道德經(jīng)》三章)道家認為有比較就有爭執(zhí)與煩惱,提高幸福感的方法是不去比較。金錢、名望都會變化,幸福與不幸的關系是辯證的,是互為基礎的,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泰勒教授認為:幸福,在路上。人們應該為自己的幸福負責,而不是他人。每個人必須為自己的幸福付出努力,而不是將個人的幸福托付他人??稍O定幸福目標,包括事業(yè)或生活的長期目標、中期目標、短期目標、行動計劃。成立自己的幸福董事會——成員是那些關心你和你的幸福,并對你的幸福有重要影響的人。幸福面前人人平等,改變對工作或學習的偏見,活到老,學到老,主動去尋找生命的意義、快樂和優(yōu)勢。幸福還包括美滿的婚姻——無條件的愛與被愛。學會釋放愛的能量,培養(yǎng)愛人的能力。要體會愛,找到愛,表達愛,加固愛自己和關愛他人——消除自愛與愛他的邊界,幸福其實很簡單。幸福不是一個常量,而是一個變量。它與其他物質性的事物不同,它不會因為給了別人而自己就失去,而會因為傳遞了幸福,幸福擴大了,正能量更強了,人的內(nèi)部更加和諧統(tǒng)一了。
《道德經(jīng)》里說:“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币馑紴槭ト瞬环e攢財物,財物用于扶持別人,自己更加充實。越是樂于助人,自己得到的也越多。所謂“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分享快樂可以使快樂加倍,分擔痛苦可以使痛苦減輕。自助與助人是辯證統(tǒng)一的,自助可以更好的助人,助人為樂這個成語充分說明了助人對自助的意義所在。
有研究報告指出,有規(guī)律的冥想可以為生活帶來深刻的改變。找個安靜的地方,盤腿坐在地上,找到一個舒適的姿勢,保持背部和頸部挺直。閉上眼睛,感受呼吸,用意念慢慢掃描全身。深呼吸,將積極情緒灌注全身??梢允裁炊疾幌?,讓積極的情緒在身體里流動??梢杂枚昼娚踔粮嗟臅r間練習冥想,并將冥想變成每日的必修功課。
道家提倡“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道德經(jīng)》19章)。冥想可以使人清空大腦,返璞歸真,“復歸于嬰兒”狀態(tài)。這也是老子追求的最高境界——赤子境界。這樣世人可以擺脫現(xiàn)實生活的紛擾,活出本我、真我、大我來,活出質樸仁厚、豁達超然來。冥想狀態(tài)容易讓人達到“復歸于嬰兒”狀態(tài),無妄念,不妄為,達到自由自在的無我狀態(tài),對身心合一、身體健康極為有好處。
人是一臺精密運轉的儀器,身心合一方能周行不怠,冥想清空大腦,感受身體,達到身心合一的至高境界,甚至學習的涌流狀態(tài)(無雜念,全然投入當下的工作或學習)。大腦思維運作高效,判斷力精準。學會冥想可以放慢生活的腳步,學會活在當下。
泰勒教授認為,增強幸福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嘗試、汲取經(jīng)驗,同時關注內(nèi)在的感受,學會傾聽自己的心聲。而許多人太忙了,忙著趕路,忙著登頂,沒有閑暇問問自己:我做的事對我有意義嗎?它能給我?guī)順啡幔课业膬?nèi)心是否鼓勵我去做出不同的嘗試呢?我們必須留心地去聽,傾聽我們的內(nèi)心和頭腦——情感和理智。長期下去,擁有開放的思想加上有分辨力的頭腦和心靈,幸福還會遠嗎?
[1]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以)泰勒·本·沙哈爾.幸福的方法[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
[3](德)埃克哈特·托利.當下的力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4](英)理查德·懷斯曼.正能量[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
[5]朱翠英,付在漢,胡義秋.道家思想對現(xiàn)代幸福感理論的審視[J].船山學刊,2012(2).
[6]曾勇.《老子》“尊道貴德”與老年幸福生活[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7).
[7]袁洪娟.哈佛博士呼吁閱讀《道德經(jīng)》[N].京華時報,20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