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鳳英
精神病患者對于治療的認同性較低,表現(xiàn)出對治療的配合程度方面較為低下的狀態(tài),嚴重影響到疾病的治療程度和效果,故在進行護理干預時應重視對患者的治療態(tài)度方面,對于疾病的治療效果的影響也是護理的重點評估方面[1,2]。筆者就我科個性化護理在改善精神病患者靜脈輸液依從性的效果進行觀察,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4月~2012年2月于本院進行治療的84例精神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和觀察組(個性化護理),每組42例。對照組男20例,女22例。年齡21~71歲,平均(47.2±5.6)歲。病程2.5~17.0年,平均(8.3±1.0)年。其中精神分裂癥21例,抑郁癥16例,其他5例。觀察組男21例,女21例。年齡21~72歲,平均(47.4±5.5)歲。病程3.0~17.5年,平均(8.4±0.8)年。其中精神分裂癥20例,抑郁癥16例,其他6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和疾病分類相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護理干預,根據(jù)患者的疾病種類結合治療措施的程序進行護理干預,另外注意患者的基礎生活護理和安全性的保障性措施等,嚴格按照精神病患者的護理程序進行制定及實施。
觀察組則采用個性化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干預:(1)根據(jù)患者對于治療護理措施的反應制定細節(jié)護理措施,如對于反應激烈的患者在輸液的過程中的反應激烈的原因進行總結,然后根據(jù)結果制定應對措施,在下次的護理中應用,應用后再進行評估,對護理措施不斷改進,這樣在改進的過程中不斷了解患者的性格特點及表現(xiàn),從而達到較佳護理效果,對于其他方面的護理程序也采用此種針對性處理的方式進行處理。(2)對于每位患者個性化護理需求進行逐一記錄,針對問題進行處理,使每位患者的每個護理問題均能得到個性化處理,尤其針對每位患者的心理情況進行個性化處理,觀察患者的病因及臨床表現(xiàn),然后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處理。(3)對于患者不同性格,進行充分評估,然后根據(jù)其興趣,調動其遵從治療的積極性,使護理人員與患者之間建立相互信任的護患關系,從而提高患者臨床依從性。
1.3 評價標準 靜脈輸液依從性按照趙維敏等[3],對于臨床用藥依從性中的靜脈輸液依從的評估標準為依據(jù)進行評估,以患者在輸液過程中無反抗,能較好地配合穿刺及保證滴注過程順利進行為較佳,以患者在輸液的過程中雖然存在一定的反抗,但穿刺、輸液過程在全程照護下尚可進行為一般,以患者在輸液過程中存在明顯的反抗,且穿刺、輸液過程均不能做到有效配合為較差。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PEMS 3.1軟件,等級資料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靜脈輸液依從性比較 例(%)
對于精神病患者治療態(tài)度的改善,尤其是服藥及靜脈滴注等治療措施的遵從情況的改善是對此類患者護理過程中需要重點干預的方面[4]。護理模式對于患者的影響不盡相同,故在對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護理模式的選擇是護理干預和治療的前提條件[5,6]。
個性化護理模式是指對不同疾病情況和性格特點的患者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的過程,避免了常規(guī)護理模式呆板及一成不變地實施固有護理程序的缺點,而是對每位患者在護理的過程中針對其特有的特點進行針對性處理的護理方式,對于患者的護理問題更具針對性,且解決效果也更具優(yōu)勢[7,8]。
本文中我們就個性化護理在改善精神病患者靜脈輸液依從性及陰性癥狀中的效果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其較常規(guī)的護理模式干預的患者表現(xiàn)出更為明顯的優(yōu)勢,原因我們認為主要與個性化護理對于每位患者存在的護理問題在解決的過程中更為細致且針對性更強,故解決效果更好,患者即表現(xiàn)出對治療更好的認可性[9,10]。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個性化護理在改善精神病患者靜脈輸液依從性效果較好,可達到較佳地改善疾病的目的。
[1] 劉國霞.西寧地區(qū)10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恢復期陰性癥狀的心理護理干預[J].青海醫(yī)藥雜志,2010,40(10):48 -49.
[2] 王素玲.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患者的心理需求測評與心理護理干預[J].中國民康醫(yī)學,2009,21(3):294 -295.
[3] 趙維敏,李明芳.住院精神病病患者藥物治療依從性的影響因素及護理對策[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2,33(1):105-106.
[4] 潘金娥,邱國亮,蘇 勉,等.延伸性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廣州醫(yī)藥,2012,43(3):43-45.
[5] 陸根法.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依從性相關因素調查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0):926 -927.
[6] Griffiths M,Kidd SA,Pike S,et al.The tobacco addiction recovery program:initial outcome findings[J].Arch psychiatr nurs,2010,24(4):239-246.
[7] 郭鳳云,彭俊麗,于彩霞.行為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陰性癥狀影響的研究[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09,3(23):181 -182.
[8] Waite R,Tran M.Explanatory models and help - seeking behavior for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mong a cohort of postsecondary students[J].Arch psychiatr nurs,2010,24(4):247-259.
[9] 黃蓓蓓.住院精神病患者服藥依從性的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25):53 -54.
[10]鄭慧芳,姜海濤.專職化護理健康教育對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影響[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1,17(12):1368 -1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