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偉江
(紹興縣中醫(yī)院,浙江 紹興 312030)
宮頸癌是婦科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嚴重威脅婦女的健康和生命,傳統(tǒng)宮頸巴氏涂片存在敏感性低、假陰性率高的缺陷。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TCT)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宮頸病變的檢出率。我科收集1675例宮頸液基標本,以TCT篩查宮頸癌及癌前病變,取得較好結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收集本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婦科門診、住院患者及健康體檢人群行宮頸TCT檢查的病例1675例,年齡19-64歲。所有受檢者均無急性陰道炎和子宮頸手術史,所患宮頸疾病包括宮頸糜爛、宮頸贅生物、不規(guī)則陰道出血等。
2.方法。(1)標本收集。受檢者取膀胱截石位,陰道窺器擴張陰道,充分暴露宮頸,用沾有生理鹽水的棉簽擦凈黏液(或血液),再用特制的宮頸刷插入宮頸管內約1.0cm,保持適當?shù)膲毫?,毛刷順時針方向旋轉5-8圈,之后放入保存液瓶內攪動以充分漂洗后送檢。進行常規(guī)標本處理、固定、巴氏染色,封片后鏡檢。(2)細胞學診斷。按現(xiàn)行國際通用的2001年TBS(The Bethesda System)分級系統(tǒng)。TBS報告無上皮內病變或惡性病變作為細胞學陰性,細胞學陽性病變?yōu)锳SC-US及以上病例。組織學診斷包括:正?;蜓装Y反應、宮頸上皮內瘤變Ⅰ(CINⅠ)、宮頸上皮內瘤變Ⅱ(CINⅡ)、宮頸上皮內瘤變Ⅲ(CINⅢ)和浸潤性癌。
3.分析方法。統(tǒng)計TCT檢查與病理活檢的符合率,以宮頸病理活檢結果為標準與TCT檢查陽性結果進行對照分析,細胞學檢查陽性包括ASC-US及以上病變,組織學檢查陽性包括CINⅠ及以上病變,診斷 CINⅠ-Ⅱ按 CINⅡ統(tǒng)計,診斷CINⅡ-Ⅲ則按CINⅢ統(tǒng)計。
1.宮頸TCT檢查陽性分布情況。共檢出NILM1576例,占94.09%,陽性99例,占5.91%。見表1。
2.宮頸TCT檢查陽性與病理活檢結果對照。TCT檢出陽性99例,28例接受活檢,經(jīng)病理證實顯示:宮頸炎12例,占 42.86%;CINⅠ5 例,占 17.86%;CINⅡ9 例,占 32.14%;CINⅢ1例,占3.57%;鱗狀細胞癌(SCC)1例,占3.57%。28例活檢的陽性率為57.14%。見表2。
表1 宮頸TCT檢查陽性分布情況
表2 宮頸TCT檢查陽性與病理活檢結果對照(例)
宮頸TCT檢查運用液基薄層細胞制片方法檢測宮頸管及宮頸陰道部細胞學早期病變,并結合TBS分級診斷系統(tǒng)進行細胞學描述性診斷,與傳統(tǒng)巴氏涂片相比在制片技術上有重大突破。由于取材時毛刷緊貼宮頸陰道部,又深入宮頸管內部,這樣以便獲取足量的移行區(qū)細胞,取出后立即浸入特殊專用的細胞保存液中充分漂洗,及時溶解了脫落宮頸細胞內混有的黏液,又破壞了紅細胞,整個過程下消除了巴氏涂片所存在的諸多干擾因素,鏡下細胞分布均勻,使得異常細胞易于辨認。濕固定的細胞核結構清晰,易于鑒別,尤其是對HSIL[1]。由于TCT檢測技術提高了涂片的滿意度及質量,使診斷癌前期病變準確性和敏感性大幅提高,有助于預防宮頸癌的發(fā)病和降低宮頸癌的病死率[2]。此外,宮頸TCT檢查提高了早期宮頸癌檢出率的同時,還能及時發(fā)現(xiàn)微生物感染如霉菌、細菌、滴蟲、衣原體、HPV病毒感染時宮頸細胞所產(chǎn)生的變化,可有效輔助指導臨床對婦科疾病的治療。
目前宮頸癌主要危害那些無法得到高效篩查的婦女群體[3]。以往宮頸癌篩查方法大致有宮頸刮片、陰道鏡檢查、碘試驗、宮頸活檢等,但大多因帶有創(chuàng)傷性、取材難度大等因素,在初次宮頸疾病篩查時不易被患者與臨床醫(yī)師所接受。本文從1675例TCT滿意標本中,檢出細胞學陽性者99例,檢出率5.91%,其中28例患者經(jīng)陰道鏡下活檢病理結果證實陽性為16例,符合率57.14%,結果顯示 TCT檢查大大提高了宮頸異常病變細胞的檢出率。然而TCT檢查由于受篩查對象、臨床醫(yī)師標本采集方法、制片技術設備、閱片醫(yī)師的診斷經(jīng)驗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不同的醫(yī)院TCT檢查的陽性率會有一定的差異,同時正確的隨診與處理方法也會存在差異,這就需要我們長期規(guī)范細胞學質量控制,加強臨床與病理聯(lián)系,力求獲得更多共識,以提高細胞學診斷準確率,受益于患者。
綜上所述,宮頸TCT檢查作為婦科門診常規(guī)檢查及健康人群宮頸細胞學篩查方法,對早期發(fā)現(xiàn)宮頸癌及癌前病變具有重要臨床價值。TCT檢查是篩查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于宮頸疾病患者及健康體檢人群。
[1]潘秦鏡,李 凌,喬友林,等.液基細胞學篩查宮頸癌的研究[J].中華腫瘤雜志,2001,23(4):309-312.
[2]孫耕田.細胞病理學技術進展評述[J].中華病理學雜志,2003,32(3):283-285.
[3]劉向陽,馮飛躍,趙守華.美國癌癥學會(ASC)2004年版癌癥早期篩查指南解讀(二)[J].中國醫(yī)刊,2004,39(7):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