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佩玉,陳秋燕,蔣舒陽,張金芳
(西南民族大學 社會學與心理學學院,成都 610041)
大學生自我同一性與應付方式的研究
韓佩玉*,陳秋燕,蔣舒陽,張金芳
(西南民族大學 社會學與心理學學院,成都 610041)
了解當代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及應付方式的基本特征,同時探討二者之間的關系;采用《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狀態(tài)量表》和《應付方式問卷》對某高校在校大學生進行抽樣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不同個體的自我同一性所處狀態(tài)不同,女生比男生更多地使用求助的應付方式,同一性總體延緩的被試更多地使用幻想、退避的應付方式;同一性總體獲得的被試更多地使用問題解決和求助的應付方式;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個體的應付方式。
大學生;自我同一性;應付方式
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不同年齡的人對自我的認識不同,即使是同一年齡的人對自我的認識也有差異;同時,在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抉擇時,不同的人的應付方式也不同。這與個體的心理發(fā)展有關。自我同一性和應付方式都是發(fā)展心理學的重要問題。對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和應對方式特點進行研究,可以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輔導以及心理應激預警、心理干預等工作提供有價值的理論依據(jù)。
1.1 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self identity)是發(fā)展心理學中經常研究的重要問題,是一種重要的心理社會現(xiàn)象,也是一個與自我、人格的發(fā)展有密切關系的多層次、多維度的心理學概念。但是,不同的心理學家對自我同一性的定義是不一樣的。自我同一性的概念由心理學家埃里克森(E.H.Erikson)首次提出,他認為個體的自我同一性發(fā)展問題主要集中在青春期;但也有心理學家認為,自我同一性貫穿在個體生命的整個過程中。林崇德認為,自我同一性是指個體在特定環(huán)境中的自我整合與適應之感,是個體尋求內在一致性和聯(lián)系性的能力,是對“我是誰”、“我將來的發(fā)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適應社會”等問題的主觀感受和意識[1]。郭金山認為,自我同一性是指人格發(fā)展的連續(xù)性、成熟性和統(tǒng)合感[2]。
1.2 應付方式
拉澤魯斯和??寺?Lazarus amp; Folkman)提出,應付是個體為了處理被自己評價為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特定內外環(huán)境要求而做出不斷變化的認知和行為努力;而應對方式(coping style)是人們對付內外環(huán)境要求及其有關情緒困擾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3]。
2.1 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某高校4個年級學生中共發(fā)放130份問卷,回收110份,無效問卷7份,有效率93.6%。其中男性占28.2%,女性占71.8%;漢族大學生占65%,非漢族大學生占35%;來自城鎮(zhèn)的占46.6%,來自農村的占53.4%。
2.2 測量工具
2.2.1 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狀態(tài)量表
采用由吉林大學郭金山修訂的加拿大Guelph大學Gerald R.Adams教授編制的自我同一性狀態(tài)客觀測量的標準化量表 (EOM-ELS-2)。根據(jù)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該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757,表明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適合作為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狀態(tài)的測量工具。
2.2.2 應付方式問卷
應付方式問卷來源于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該問卷有6個分量表,每個量表由若干個條目組成,每個條目下的選項為“是”和“否”。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該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717,表明該量表信度良好,適合作為大學生應付方式的測量工具。
2.3 施測過程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由主試講明注意事項,確保被試能夠正確理解問卷并要求其獨立認真完成問卷。
2.4 統(tǒng)計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由Spss 17.0 中文版統(tǒng)計軟件來錄入、管理和分析。
表1 自我同一性各因子的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表2 自我同一性的年級差異
注:*表示plt;0.05,**表示plt;0.01,下同。
表3 應付方式的性別差異
3.1 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狀態(tài)的基本情況
研究樣本顯示,自我同一性處于未分化的延緩狀態(tài)的占23.3%,處于純粹的同一性狀態(tài)的占39.8%,處于轉變狀態(tài)的占36.9%。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各因子一般描述性統(tǒng)計如表1所示。
3.2 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狀態(tài)在不同變量之間的差異
3.2.1 年級差異
對不同年級被試的自我同一性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如表2所示。4個年級在總體擴散和總體延緩2個因子上都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在總體早閉和總體獲得2個因子上不存在年級之間的差異。
3.2.2 性別、生源地之間的差異
對不同性別、生源地的被試的統(tǒng)一性進行差異顯著性t檢驗,發(fā)現(xiàn)無顯著差異。
3.3 應付方式在不同變量之間的差異
3.3.1 應對方式的基本特點
總體來看,求助和問題解決方式的使用頻率較高,而自我防御機制(包括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等)的使用頻率相對較低。
3.3.2 性別差異
對不同性別的被試的應付方式進行差異顯著性t檢驗,如表3所示,女性在求助這一應付方式上顯著高于男性,在其他應付方式上,男女性被試無顯著差異。
3.3.3 年級、生源地之間的差異
對不同年齡、年級的被試的應付方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對不同民族、生源地的被試的應付方式進行差異顯著性t檢驗,發(fā)現(xiàn)無顯著差異。
3.4 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狀態(tài)與應付方式的相關研究
將自我同一性4個因子的得分分別按升降序排序,取每個因子得分的上、下限27%分別為高、低分組,將這兩組在應付方式的各因素上進行差異顯著性t檢驗,結果顯示:總體擴散高分組的被試比低分組的被試更多地使用問題解決的應付方式;總體延緩高分組的被試比低分組的被試更多地使用幻想和退避的應付方式;總體獲得高分組的被試比低分組的被試更多地使用問題解決和求助的應付方式;總體早閉高分組的被試與低分組的被試比較,沒有表現(xiàn)出應付方式的差異性。如表4~7所示。
表4 總體擴散高分組、低分組在應付方式的差異比較
表5總體延緩高分組、低分組在應付方式的差異比較
應付方式高分組低分組tp問題解決0.790±0.1560.691±0.2281.8330.073自責0.300±0.2630.246±0.2360.7810.438求助0.548±0.2570.532±0.2480.2280.821幻想0.456±0.1660.318±0.2112.6270.011?退避0.415±0.2240.286±0.169-2.3760.021?合理化0.367±0.1350.315±0.1791.1890.240
表6 總體早閉高分組、低分組在應付方式的差異比較
表7總體獲得高分組、低分組在應付方式的差異比較
應付方式高分組低分組tp問題解決0.824±0.1640.655±0.2323.1580.003??自責0.229±0.1650.261±0.238-0.5870.560求助0.664±0.2060.486±0.2143.1840.002??幻想0.393±0.1590.371±0.1960.4500.655退避0.351±0.1760.325±0.2310.4730.638合理化0.380±0.1590.477±0.709-0.7090.481
4.1 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狀態(tài)的基本情況
4.1.1 自我同一性所處狀態(tài)的分布
4.1.2 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年級差異
對于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年級差異,國內外一直存在爭議。王樹青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自我同一性沒有年級差異[5];郭金山、王倩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發(fā)展呈現(xiàn)明顯的年級特征,從1年級到3年級是向著更成熟、更高級的同一性發(fā)展,并且在4年級進入新的同一性危機[6-7];弓思源、胥興春研究指出:自我同一性發(fā)展中存在著倒退[8]。從本研究的結果來看,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發(fā)展呈現(xiàn)明顯的年級特征,但所得結果與以往研究的結果均不相同。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總體擴散因子上,大一顯著低于大二、大三,大四顯著低于大二、大三,說明在該因子上,被試的發(fā)展趨勢是成熟—不成熟—成熟;在總體延緩因子上,大一顯著高于大二、大三、大四,在該因子上被試的發(fā)展呈現(xiàn)成熟到不成熟的趨勢。總體而言,大學生的自我同一性出現(xiàn)了成熟到不成熟的倒退現(xiàn)象。
4.2 大學生應付方式的基本情況
4.2.1 基本特點
總體來看,大學生群體在面臨挫折時基本上能夠以積極心態(tài)去面對,并能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而大學生采取的應對方式與年齡、年級、民族、生源地等因素沒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在進入大學后,個體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自我調節(jié)、自我疏導的能力,形成了比較穩(wěn)定、成熟的應對機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個體處于一個復雜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可以接觸到更多的社會資訊,促進了個體的成熟發(fā)展,進入大學時已經初步形成了較穩(wěn)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面臨困難的應付方式。
4.2.2 性別差異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女生比男生更多地使用求助的應付方式,這與武成莉的研究結果相同[9]。這可能與性別社會化有關。社會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男生應該是堅強的、有能力的,女生則是柔弱的、令人同情和需要幫助的。這種觀點被成長中的男女認同,因而導致了女生把求助當成應對困境時有效的應付方式,而男生則寧愿自己經受磨難,也不愿向別人低頭求助。這也可能是進化的結果。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除了母系社會,女性的地位都要比男性低,因此求助成為女性獲得生存機會的一種方式。這也提醒大學心理輔導工作者尤其要關注大學男生在面臨挫折和壓力時的表現(xiàn),應該及時地給予指導和幫助,使他們能養(yǎng)成良好的面對問題的習慣。
4.3 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狀態(tài)與應付方式的關系
研究結果顯示,同一性總體延緩的大學生更多地使用幻想、退避的應付方式;同一性總體獲得的被試更多地使用問題解決和求助的應付方式,這與本研究的研究假設是一致的,說明自我同一性成熟的個體更趨向于使用成熟的應付方式,而自我同一性相對不成熟的個體更趨向于使用相對不成熟的應付方式。
整體來看,大學生的應付方式多表現(xiàn)為問題解決為主。同一性處于總體延緩的個體,當以問題解決的方式無效時,會以幻想、逃避的方式進行解決。Folkman等人認為,個體采取何種應對策略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個體對情境是否可以改變的評價[10]。如果個體認為可以通過自身努力改變情境,則問題解決應付方式占主導地位,反之則會出現(xiàn)幻想和退避等應付方式。應付方式心理適應的影響也與情境有關。各種應付方式在不同情境中各有其效用。當情境是可控的,問題解決應付方式更好;而當情境不可控時,幻想、退避、合理化等應付方式更適合些。一種情境下有用的策略在另一種情境或場合下未必有效,甚至會有反作用。這表明本研究的被試會根據(jù)具體的生活情境選擇合適的應付方式,而不是在面對問題時,處于什么樣的自我同一性狀態(tài)就只會使用相應的應付方式應付生活中的問題。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日益加快的生活節(jié)奏和殘酷激烈的人才競爭,尤其是近年來畢業(yè)生面臨嚴峻的就業(yè)形勢,使大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對其自我同一性的形成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機構的工作人員,針對大一學生應該重點加強適應壓力方式的宣傳和輔導,并開展相應的課程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給自己定位、明確自身的目標和發(fā)展方向;而對于2、3年級的學生應該重點進行積極有效的壓力應對方式訓練,增加更多實習機會,使他們能夠形成穩(wěn)定、成熟的壓力應對方式,以更好地應對競爭的挫折和就業(yè)的心理壓力。
[1] 林崇德.發(fā)展心理學[M].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46-348.
[2] 郭金山.西方心理學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J].心理科學進展, 2003,11(2):227-234.
[3] 董旭冉,童輝杰.大學生應對方式、應對效能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社會心理科學,2010,25(4):75-79.
[5] 王樹青.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個體因素與家庭因素[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7:94-96.
[6] 郭金山.同一性的自我追求: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2:112-115.
[7] 王倩.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發(fā)展特點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1:83-87.
[8] 弓思源,胥興春.始成年期自我同一性發(fā)展特點及影響因素[J].心理科學進展,2011,19(12):1 769-1 776.
[9] 武成莉.大學生焦慮與自我概念、應付方式的相關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4:55-58.
[10] FOLKMAN S, LAZARUS R S, GRUEN R J, et al.Appraisal,coping,health status,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3):571-579.
ResearchonSelf-identityandCopingStylesofCollegeStudents
HANPeiyu*,CHENQiuyan,JIANGShuyang,ZHANGJinfang
(College of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u 610041,China)
To understand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elf-identity 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oping styles the authors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conduct a questionnaire survey by using “Ego Identity Status Scale” and “Coping Questionnaire”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find that the state in which the individual's self-identity is different. Self-consistency with national and state grade is also different. More fantasy and avoidance coping styles are used for identity overall delay of the subjects; overall identity is obtained using the test more help in problem solving and coping styles; identity delaying can be useed to predict the coping style of more subjects solving.
college student; self identity; coping style
2013-07-04
四川省教育廳應用心理學研究基地項目“多民族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課程體系建設”(CSXL-122010);西南民族大學2012年度校級教改青年項目“民族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建設”(2012QN17)
韓佩玉(1976- ),女(漢族),山西大同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通信作者郵箱:pdhpy@163.com。
陳秋燕(1964- ),女(漢族),四川廣安人,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G449.6
A
2095-5383(2013)04-007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