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正維,吳銀濤
(成都學院 師范學院,成都 610106)
大學生課堂性道德教育實效性的研究
萬正維*,吳銀濤
(成都學院 師范學院,成都 610106)
通過對課堂性道德教育的內容、方法和成效的分析,提出了課堂性道德教育實踐應堅持主流價值倡導與大學生主體性參與相結合,發(fā)揮同齡人影響和網絡資源在性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堅持教學、科研與服務學生成長相統(tǒng)一等3個方面的建議。
大學生;性道德;性教育;課堂實效性
新世紀以來,隨著教育部對高考考生年齡、婚否的取消,對在校本科生結婚禁令的取消,高校對大學生剛性管理的消減,大學生的性道德問題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1]。本課題主要考察課堂性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并提出合理的建議。
在四川省4所高校的性教育公選課上試點性道德價值觀的教育,課后發(fā)放標準化調查問卷1 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 064份。同時,收集了大學生們在課堂上談論的定性資料,作為對定量數(shù)據(jù)的進一步了解和補充。采用文獻研究法、實證研究法、經驗總結法進行研究。
2.1 性道德教育內容
為了進一步實踐以人為本的大學生性道德教育,課題組成員重新改編了大學生性教育教材,2011年正式投入省內5所高校使用。內容包括性與性教育、性的生物學基礎、性健康與性保健、性心理、性文化與人類的性、性活動與性行為、性審美與性愛、性愛與婚姻家庭、性的道德規(guī)范、性的法律規(guī)范等10個專題。要求課堂教學中,始終貫穿對學生的性道德教育。
2.2 性道德教育方法
2.2.1 頭腦風暴
在第一章“性與性教育”的教學中,組織了“頭腦風暴”活動。要求每一個同學都寫出看到“性”后頭腦中閃現(xiàn)出的第一個字或詞語,教師引導他們將這些詞語進行分類歸納,部分同學主動解釋所寫詞語的意思,從而建立了一個開明的、輕松的、公開談性的平臺。
2.2.2 畫圖活動
在講授第二章“性的生物學基礎”時,組織男女學生畫兩性的生殖器官圖,并上臺講解。對學生來說,這是一堂極富挑戰(zhàn)、“驚心動魄”的課,課堂上充滿了笑聲和鼓勵聲。課后,用學生的話來說,他們紛紛得到“脫敏”。
2.2.3 影視教學
在講授第三章“性傳播疾病”內容時,采取了播放影片的方式,圖文并茂地讓學生了解到性疾病及其危害,組織學生討論了有關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對艾滋病的認同與歧視、對同性戀者的態(tài)度等問題。
2.2.4 情景劇表演
在第四章“性心理”的教學中,組織學生討論“大學生應該具備哪些愛的能力”,學生通過討論懂得了愛的能力包括表達愛、接受愛、拒絕愛、鑒別愛、解決愛的沖突、處理性沖動和性壓抑的矛盾、面對失戀的心理承受力和保持愛情長久的能力等。隨后,同學們即興表演情景劇,形象生動地揭示了男女交往中的各種問題。
2.2.5 同伴教育
參與式的“同伴教育”貫穿了性道德教育的整個過程。它強調協(xié)作,調動資源,鼓勵同學們自覺積極參與,分享共鳴。如課堂上教師給出一個主題,讓同學先分組討論、準備,然后通過小組報告表達出來,最后,教師帶領全班討論。這種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挖掘了潛力,分享了資源,培養(yǎng)了協(xié)作力[2]。
2.3 性道德教育成效顯著
2.3.1 課程達到了素質教育的目的
表1 避孕知識來源與性行為中避孕選擇的交互分析 %
表2 課前課后避孕方式的選擇 %
數(shù)據(jù)顯示:71.5%的大學生認為課程達到了性文化素質教育的目的,只有5.7%的學生認為還未達到。這說明,一方面該課的教學得到了學生的肯定,大學生性教育已成為素質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另一方面,部分學生對該課抱有較高期望,還需進一步改進教學,更好地滿足學生的期望和要求。
2.3.2 性健康、性安全的意識和行為有了明顯改觀
調查顯示,723人中表示會在與性伙伴發(fā)生性關系時采用避孕措施的達88.11%。其中女生達94.51%,男生為82.38%,男女生比例分布呈現(xiàn)顯著性差異(z= 5.063,Pgt;z=0.000 0)??紤]到有相當部分的學生的避孕知識主要來源不僅是課堂,對比了不同避孕知識獲得渠道對其避孕選擇的影響,如表1所示。通過性教育課程獲得避孕知識的大學生會選擇避孕措施的達93.83%;其次為通過書本途徑獲得;而“無師自通”的學生只有75.2%的會選擇避孕??梢姡越逃n程對加強大學生性健康、性安全的意識和行為的影響最為明顯。
如表2所示,課前大學生主要選擇的避孕措施為避孕套、口服避孕藥和體外排精。其中,男生選擇體外排精的比例(12.50%)明顯高于女生(6.64%),二者差異顯著(z=2.896,Pgt;z=0.001 9)。性教育課程在全面介紹各種避孕方式的基礎上,重點推介“避孕套”和“安全期性交”。課后的轉變表現(xiàn)為:更多大學生在課后選擇“避孕套”和“安全期性交”方式避孕,且男女生選擇分布沒有顯著性差異;其中變化最大的為課前選擇“口服避孕藥”和“體外排精”方式的學生,課后僅有約10%的人維持原來的選擇。由此可見,性教育課程對促進大學生正確選擇避孕方式的成效是顯著的。
2.3.3 對性、愛、婚的觀念發(fā)生轉變
表3 課前課后對婚前性的態(tài)度 %
表4 課前課后對婚外性的態(tài)度 %
如表3所示,對于婚前性行為的態(tài)度,課后學生的主要意見分別是“雙方愿意就可以”、“基于愛情就可以”和“自己不可以,對別人理解”,基本上和教師傳遞的理念相符。所不同的是,學生對婚前性行為的第一態(tài)度是“自愿”,明顯高于“相愛”(z=6.062,Pgt;z=0.000 0);近20%的學生們在嚴格要求自己的同時,對別人的婚前性行為表示理解。超過1/2課前選擇“能結婚(婚前性行為)就無妨”的大學生課后態(tài)度轉為“相愛”、“自愿”和“謹慎”。課前課后對比顯示,這種變化是顯著的。
對于婚外性行為,教師傳遞的基本態(tài)度是:婚外性行為背棄了婚姻的忠誠約定,破壞家庭穩(wěn)定,是不道德的行為。如表4所示,課后近70%的學生選擇了“不利家庭社會穩(wěn)定,應依法制裁”,而婚外性行為中的愛情因素(基于愛情就可以)、性補償因素(若家中不能獲得滿意的性生活,就情有可原)和婚姻因素(配偶不反對就無妨)都只得到極低的認同。課前課后態(tài)度變化顯著。
對于結婚的態(tài)度,課后學生的主導態(tài)度是“婚后要負起社會家庭的責任”和“先立業(yè)后成家”。課前對結婚持“不知道,沒想過”態(tài)度的學生課后轉變最多,只有19.71%的人還維持原來的態(tài)度??梢姡Y婚態(tài)度的教育引起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開始思考這一重要的人生課題,并能認識到婚姻中要承擔的家庭社會責任,選擇“先立業(yè)后成家”的現(xiàn)代人家業(yè)觀。
對于是否嫁娶性對象的態(tài)度,教師倡導的是:每個人都有享受婚內性生活的自由和權利,性可以表達對愛人的感情,但絕不應以性作為維持婚姻的工具。課后學生的主導態(tài)度都是“不一定和發(fā)生過性關系的戀人結婚”,女生的這一比例要明顯高于男生(z=7.289,Pgt;z=0.000 0)。有71.43%的女生從課前的“一定”轉變?yōu)檎n后的“不一定”,只有29.22%的男生從課前的“一定”轉變?yōu)檎n后的“不一定”??梢?,女生變化更大??傮w說來,課前課后的轉變都是顯著的,都趨于選擇“不一定和發(fā)生過性關系的戀人結婚”。
對性與愛情關系的態(tài)度,課堂倡導愛情中的性可以表達戀人之間的感情,但愛情的內容決不僅只有性,所以,不應沉迷于愛情中的性,也不應太看重愛情中的性而忽略了愛情。對此,課后大學生的主導選擇是“愛情應看重心理層面不應看重生理層面”,其余各項在課后都有40%左右改變態(tài)度。課前持“因愛而保持關系心中留下陰影”態(tài)度的比例達42.01%,課后僅為18.89%,變化比例在各項中最為顯著(z=11.588,Pgt;z=0.000 0)。
由以上分析可知,基于性、愛情與婚姻關系的教育對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戀愛中的問題效果明顯。
2.3.4 認可性道德教育對性行為的規(guī)范作用
調查顯示,超過40%的大學生認為性道德教育對自己性行為的規(guī)范“影響非常大,更能約束自己的性行為”;但也有近30%的大學生認為“課堂上觸動大,現(xiàn)實中難以奏效”;22.5%的學生認為“影響不大,但會想到老師的教誨”;僅6.6%的大學生說“沒有影響,仍如以往”。這些評價較客觀地肯定了性教育課對大學生性行為的約束力。性道德教育并非以減少大學生的性交行為為目的,而是為了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性道德觀,進而規(guī)范其性行為。
數(shù)據(jù)顯示,課前課后是否有過性交行為的調查結果并無顯著差異,其原因主要有:1)性道德教育的效果是長期的和無形的,并非在短短一學期中就完全體現(xiàn)出來;2)課后大學生更能坦然直面自己的性行為,課前的一些隱性結果顯現(xiàn)出來,所以出現(xiàn)了課后大學生發(fā)生性交行為的比例無明顯改變,甚至升高。
3.1 堅持主流價值倡導與大學生主體性參與相結合[3]
1)要努力平衡主流道德共識與道德多元的關系,一改過去教師的主導地位,而將學生作為性道德教育的主體,建立師生間的平等對話。2)為確保師生間對話的有效性,從而通過對話讓學生認可并傳遞主流價值觀,要求教育者提供符合大學生真實要求的、科學系統(tǒng)的性知識,在師生、學生間討論的過程中,必須把握好尺度,讓學生們清楚哪些問題不能公開討論,并做到保護他人的隱私和尊重他人人格尊嚴。3)教師在言談過程中應給學生樹立進行性科學傳播“真實性”的榜樣,讓學生在師生對話中認同性道德的主流價值觀[4]。
3.2 發(fā)揮同齡人影響、網絡資源在性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大學生群體的性道德價值觀受同齡人群的性觀念、性行為影響極大,有較強的從眾性和盲目性,網絡中也存在一些非主流的價值觀,而且同齡人教育、網絡教育中都存在很多的不可調控性[5]。因此,應占領性道德教育課堂,在課堂中不斷滲入主流價值觀,進而輻射周圍人群。
3.3 堅持教學、科研與服務學生成長相統(tǒng)一
為不斷提高性道德教育的實效,課題組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問卷調查、群體訪談等方式收集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方式方法及教學效果的評價及建議,從而了解性道德教育的成效并總結出改進措施。這些既是很好的科研素材,研究成果也可反哺于教學。如在后期的資料分析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對學生性道德觀影響最大的是課堂探討中同齡人之間不同觀念反復碰撞、相互駁斥后所認同的觀念[6],故可加大課堂教學中同伴教學的內容,以達到教學、科研與服務學生成長的統(tǒng)一。
[1] 張望朝.性權力的機制意蘊及法律規(guī)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09.
[2] 李言超.當代大學生性道德觀念現(xiàn)狀及性道德規(guī)范構想[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3] 王靜.當代大學生性道德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9.
[4] 許超.青少年性道德模型構建與應用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5] 金璇.大學生性道德的社會學研究[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8.
[6] 劉鐵芳.從獨白到對話:傳統(tǒng)性道德教化的現(xiàn)代性轉向[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2):77-83.
ResearchandSuggestionsontheEffectivenessofClassroomLectureaboutSexMoralityforUndergraduates
WANZhengwei*,WUYintao
(Teachers’ college,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610106,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tents, methods and effects of classroom lectures about sex morality,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courses should keep initiating mainstream value while engaging autonomous undergraduates, using the influence of peers and online resources, and combining the aims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ervice together.
undergraduate;sex morality;sex education;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lecture
2012-12-17
2010年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性社會學與性教育研究中心資助項目“社會轉型期大學生性道德脫離的教育干預研究”(XXJYC1011)
萬正維(1981- ),女(漢族),四川彭州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論、學校性教育,通信作者郵箱:345408100@qq.com。
吳銀濤(1981- ),男(漢族),湖北黃岡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性社會學。
G423.04
A
2095-5383(2013)04-007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