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龍江 韓玉清 丁福萬 張漢東 陸 強 (東南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鹽城醫(yī)院檢驗科,鹽城224001)
血清促甲狀腺激素受體抗體(TRAb)是一類多克隆抗體,是抗膜受體抗體與受體相關結構的抗體,統(tǒng)稱為TSH受體抗體(TRAb),它可分為刺激抗體及阻斷抗體兩類[1]。其中甲狀腺刺激抗體(TSAb)又稱甲狀腺刺激免疫球蛋白(TSI),可使甲狀腺激素的合成與分泌增加,有類似TSH刺激甲狀腺合成T3、T4的作用,引起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是一類較為常見的內分泌疾病,是指由多種病因導致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引起的臨床綜合征。但以Graves病最為常見,Graves病又稱毒性彌漫甲狀腺腫,臨床表現(xiàn)為甲狀腺腫大及高代謝綜合征,可伴有突眼、局限性黏液性水腫和肢端粗厚等,Graves病與此有關。本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測定Graves病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TRAb水平,觀察Graves病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TRAb水平變化與診斷及療效的關系,探討血清TRAb水平在Graves病診治中的新價值。
表1 對照組與試驗組TRAb水平及sTSH、FT3、FT4值(±s)Tab.1 TRAb level and STSH,F(xiàn)T3,F(xiàn)T4 valu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est groups(±s)
表1 對照組與試驗組TRAb水平及sTSH、FT3、FT4值(±s)Tab.1 TRAb level and STSH,F(xiàn)T3,F(xiàn)T4 valu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est groups(±s)
Note:TRAb<14 U/L is negative;TRAb>14 U/L is positive.1)P<0.05 when pretherapy group compared to post-treatment 6 months group;2)P<0.05 when post-treatment 6 months group compared to post-treatment 24 months group;3)P>0.05 when post-treatment 24 months group compared to control group;4)The differences of serum sTSH、FT3、FT4 level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post-treatment group had no significance(P >0.05).
Groups Number TRAb(U/L) Number Positive(%) sTSH(UIU/ml) FT3(pmol/L) FT4(pmol/L)6.4±2.2 58.6±101)24.8±8.2 9.8±3.22)3)Control group Pretherapy Post-treatment 6 months Post-treatment 24 months 40 71 66 62 0 0 11.60±3.01 64.7±19.61 13.12±3.31 12.60±3.12 61 28 2 85.9 42.4 3.2 4.17±1.54)0.92±0.46 4.92±1.44 4.31±1.62 4.02±1.24 32.1±10.20 4.63±1.34 4.42±1.24
1.1 對象 對照組:40名均為本院保鍵科健康體檢者,其中男14名,女26名,平均年齡39歲。試驗組:治療前:選擇本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住院、門診未經治療的Graves病患者71例,其中男22例,女49例,平均年齡42歲。治療后6個月[2]:Graves病患者經內科抗甲狀腺藥物治療,臨床癥狀與高代謝癥狀消失,甲狀腺功能恢復正常(sTSH、FT3、FT4正常)66例,其中男20例,女46例,平均年齡41歲。治療后24個月:Graves病患者經內科抗甲狀腺藥物治療,臨床癥狀與高代謝癥狀消失,甲狀腺功能恢復正常(sTSH、FT3、FT4正常)62例,(66例中有4例復發(fā)),其中男19例,女43例,平均年齡43歲。
1.2 方法 取空腹靜脈血3 ml,分離血清用于分析(不用血漿、溶血樣品和脂血樣品)。TRAb測定采用RIA,試劑盒由比利時Biocod公司生產(北京北方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按說明書操作。同時測定sTSH、FT3、FT4含量,其測定采用化學發(fā)光法,試劑盒由Beckman公司生產(上海海爾施公司提供),按說明書操作。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數(shù)據(jù)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分析,數(shù)據(jù)以±s表示,采用t檢驗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測定治療前71例Graves病患者35例TRAb陽性,治療后6個月66例Graves'病患者28例TRAb陽性。治療前血清TRAb水平、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水平,差異有顯著性(P<0.05);治療后6個月血清TRAb水平、陽性率明顯低于治療前水平,差異有顯著性(P<0.05),而仍明顯高于對照組水平差異有顯著性(P<0.05)。治療后24個月62例Graves病患者2例TRAb陽性,治療后6個月血清TRAb水平、陽性率明顯高于治療后24個月水平,差異有顯著性(P<0.05);對照組血清TRAb水平、陽性率與治療后24個月水平差異無顯著性(P>0.05);對照組與治療后 sTSH、FT3、FT4含量的變化進行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1。
Graves病的發(fā)病機制并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本病以遺傳易感為背影,在感染、精神創(chuàng)傷等因素作用下,誘發(fā)體內免疫功能紊亂。免疫耐受識別和調節(jié)功能減退,抗原特異性或非特異性抑制Ts細胞功能缺陷,加上細胞因子代謝的紊亂,使機體不能控制針對自身組織的免疫反應,減弱了Ts細胞對輔助性T淋巴細胞(Th細胞)的抑制,特異B淋巴細胞在特異Th細胞輔助下,產生異質性甲狀腺自身抗體,尤其是TSAb,TSAb作用于TSH受體,通過腺苷酸環(huán)化酶CAMP和(或)磷脂酰肌醇-Ca2+兩個級聯(lián)反應途徑產生與TSH一樣的生物效應,導致T3、T4合成和分泌增加而形成Graves病。因此TSAb與Graves病發(fā)病密切相關。
研究表明在初發(fā)的Graves病患者血清TRAb測定陽性率為 80% ~90%[3]。由表 1可以看出Graves病患者血清TRAb水平、陽性率顯著高于正常人,這與相關報道基本一致。經用內科藥物治療后,可使甲狀腺功能正常和血清TRAb逐漸恢復正常。表1對照組與治療后6月組,血清TRAb水平、陽性率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治療前血清TRAb水平、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治療后血清TRAb水平、陽性率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有顯著性(P<0.05),而仍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提示患者內科藥物治療后甲狀腺功能正?;謴秃脱錞RAb的轉陰速度不一致。甲狀腺功能正?;謴涂?,血清TRAb轉陰緩慢,隨著甲狀腺功能正常的恢復,血清TRAb陽性率逐漸下降。測定Graves病患者血清TRAb水平和陽性率在判斷療效上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4]。
目前,血清TRAb水平已經成為診斷Graves甲亢的重要指標,在其治療和預后判斷中也居非常重要的位置[5]。經用內科藥物治療后,可使甲狀腺功能正常和血清 TRAb水平逐漸恢復正常,認為Graves病患者甲狀腺功能正常,TRAb轉為陰性,可定為停藥指標[6]。治愈Graves病療效評價標準為臨床癥狀與體征消失,各類甲狀腺功能實驗均恢復正常,TRAb轉為陰性,隨訪2年以上無復發(fā)[7]。表1對照組與治療后6月、24月組,血清TRAb水平、陽性率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治療后6月組血清TRAb水平、陽性率明顯高于治療后24月組水平差異有顯著性(P<0.05);對照組血清TRAb水平、陽性率與治療后24月組水平差異無顯著性(P>0.05)。本文認為Graves病患者經治療隨著臨床癥狀與體征消失,各類甲狀腺功能實驗均恢復正常,血清TRAb水平和陽性率逐漸下降。治愈后TRAb在一定時間內仍可陽性,TRAb轉為陰性作為治愈療效評價標準,在臨床中的價值有待進一步探討。
1 孫琦婷,趙德善,耿會霞 et al.TRAb對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患者131I治療后早發(fā)甲狀腺功能減退癥預后的影響[J].中華核醫(yī)學與分子影像雜志,2012;32(4):300-30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醫(yī)政司.核醫(yī)學診斷與治療規(guī)范[M].北京:科學技出版社,1997:287.
3 AL-Shakhrah I A.Radioprotection using131I for thyroid cancer and hyperthyroidism:a review[J].Clin J Oncol Nurs,2008;12:905-912.
4 Umar H,Muallima N,Adam J M et al.Hashimoto's thyroiditis following Graves disease[J].Acta Med Indones,2010;42:31-35.
5 盧振芳,段文若,何 娟 et al.促甲狀腺激素受體抗體在Graves病治療中的應用[J].中華核醫(yī)學雜志,2000;20:30-31.
6 歐陽城.促甲狀腺受體抗體檢測甲亢的臨床評價[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1997;4(7):195-198.
7 黃 峻,陸鳳翔.內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719-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