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
摘 要:馬克思恩格斯合作經濟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卓越地運用于人類合作社運動實踐的理論成果,認真梳理馬克思恩格斯合作經濟思想理論研究狀況,對推進馬克思主義合作經濟思想理論研究、正確指導當前我國新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fā)展、推動三農問題的進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合作經濟;合作社;合作制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9-0050-02
從19世紀中葉開始,合作經濟組織成為工業(yè)文明的經濟組織之一,并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長足發(fā)展。當今,無論是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合作經濟都廣泛存在并具有一定規(guī)模和影響力。在廣泛的資本統(tǒng)治背景下,以勞動者合作而形成的世界范圍的合作化運動,是基于多種合作經濟理念綜合支持的產物,其中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經濟思想,是構成這一綜合的主要內容之一。認真研究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經濟思想,對當代中國合作經濟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有重要意義。
一、研究緣起
新中國成立前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關于合作經濟的理論與中國落后的國情相結合,對合作經濟形式和合作化道路問題進行了積極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在中共中央高層掀起了一場關于“先合作化還是先機械化”的大討論,并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農業(yè)合作化運動。由此,在理論界也開始引起學者們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和研究。
據(jù)筆者掌握的資料,新中國成立后,關于馬克思恩格斯合作經濟思想研究的著作,國內最早的當數(shù)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于1954年出版的由中國人民大學合作社理論與歷史教研室翻譯蘇聯(lián)學者柯卡列夫的《合作社理論與歷史》第1分冊[1]。但隨著三大改造的完成,一直到改革開放前的二十多年中,合作經濟形式在城鄉(xiāng)基本消失,因此,學界也鮮有關于馬克思恩格斯合作經濟思想的研究。
隨著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學者們圍繞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與馬克思主義的合作制理論的關系、尤其是在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如何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合作經濟理論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持續(xù)時間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并一度形成了關于馬恩合作經濟思想的研究高潮。2001年,隨著我國加入WTO,廣大農村千家萬戶分散的小生產方式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為了提高分散的小規(guī)模經濟與大市場抗衡的能力,眾多形式的農民專業(yè)合作組織如雨后春筍應運而生,由此又掀起了一股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合作經濟思想的小高潮。近年來,隨著農村土地流轉政策的實施、農用土地的適度規(guī)模經營的展開、農村股份合作經濟的發(fā)展,馬克思恩格斯合作經濟思想再次引起了學界學者研究的興趣。就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關于馬克思恩格斯合作經濟思想的研究進行綜述,以期為深化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提供參考。
二、研究主要內容
(一)關于合作經濟相關概念的界定
馬克思恩格斯生前并沒有專門論述合作經濟的著作,也沒有對合作經濟下過定義,這就為學界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空間。有學者把合作經濟等同于合作制,有的把合作經濟等同于合作社。也有學者認為,合作經濟是勞動者通過協(xié)作的方式以合作制為基礎,以合作社為載體,實現(xiàn)自身權利的活動過程,其內涵是合作制外延是各種各樣的合作社實踐。目前,第三種定義被普遍接受。
關于合作社的定義,有學者認為合作社是社會勞動的特定組織形式,是在一定的歷史發(fā)展階段上產生的具有獨特的組織章程和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的勞動者共同勞動的經濟實體[2]。有學者認為合作社是一種使用者所有、使用者控制和基于使用進行分配的企業(yè)[3]?,F(xiàn)在普遍采用的是1955年國際合作社聯(lián)盟成立大會上,學者一致通過的定義:合作社是由自愿聯(lián)合的人們,通過其聯(lián)合擁有和民主控制的企業(yè),滿足他們共同的經濟、社會和文化需要及理想的自治聯(lián)合體。
關于合作制的定義,并沒有太大分歧,學界普遍認為,合作制就是生產者聯(lián)合勞動的制度,要以這種制度代替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梢?,合作制是一種社會經濟制度。
(二)關于合作經濟與所有制關系
1.合作制是否屬于集體所有制:圍繞這個問題有學者認為,合作經濟就是集體所有制經濟,前者是關于勞動組織而言,后者是關于所有制而言[4][5]。有學者認為,合作制與集體所有制是兩個不同的經濟范疇。合作經濟并不反映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的概念,合作經濟與全民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概念[6]。有學者則認為合作社是集體所有制的一種實現(xiàn)形式[7],也有的認為集體所有制是合作社的高級形式[8]。黃道霞認為,集體所有制和合作制是兩個獨立的卻又互相關聯(lián)的經濟概念,它們包含的內容既一致又有些區(qū)別:在馬克思恩格斯那里,主要是土地集體所有和土地合作占有,即土地占有上的差別[9]。
2.合作經濟就是股份所有制經濟,如黃文忠認為,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制是不成熟、不完善的社會主義經濟關系,帶有鮮明的過渡性特點,是一種處在商品貨幣關系下的過渡經濟,由于農戶和手工業(yè)者既有股金聯(lián)合又有勞動聯(lián)合所以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經濟實際上是股份合作制[7]。
(三)關于合作經濟性質的研究
1.合作制就是社會主義。如朱曉鵬認為社會主義和合作制都被看作是由資本主義向完全的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狀態(tài)和中間環(huán)節(jié),由此得出合作制就是社會主義的結論[10]。
2.合作制是通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有學者認為在馬恩那里合作社更多的是被視為從資本主義經濟過渡到社會主義經濟的手段,但前提是無產階級掌握政權,否則合作社就只能是與資本主義經濟并存的生產方式,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資本主義制度[11]。
3.合作制是通向共產主義的過渡。有學者指出馬恩合作社理論是從共產主義社會是無產階級革命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和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趨勢出發(fā),包括在工業(yè)方面、在大土地所有制國家和在小農占優(yōu)勢的國家如何各自通過相應的合作社形式作為中間環(huán)節(jié),分步驟地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內容,其核心是通過合作社向共產主義過渡,而不僅僅是改造小農和小手工業(yè)的理論[12]。朱曉鵬也認為合作制被看作是由資本主義向完全的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狀態(tài)和中間環(huán)節(jié)[10]。
4.合作制既不是向共產主義的過渡也不是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如王志毅認為合作生產既不是“向完全的共產主義經濟過渡”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也不是從資本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他認為,集體所有制的合作生產,是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時期。由此集體所有制的合作生產必然是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過渡的中間環(huán)節(jié)[5]。
學界之所以對合作制到底是通向社會主義還是共產主義的過渡有所爭議,緣于對恩格斯“在向完全的共產主義經濟過渡時,我們必須大規(guī)模地采用合作生產作為中間環(huán)節(jié),這一點馬克思和我從來沒有懷疑過”這句話的理解不同。有學者認為,在馬克思恩格斯那里,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一般是通用的。有學者認為,在馬克思恩格斯那里,合作制在本質上是中性的,其社會屬性取決于那個國家的政權性質[13]。也有學者認為合作社并不是一種獨立的經濟形式,而是過渡性的經濟形式,不能脫離占統(tǒng)治地位的經濟形式來抽象地判斷合作經濟組織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性質[14]。
(四)關于馬克思恩格斯合作經濟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
張國富等認為恩格斯農民合作經濟理論對我國發(fā)展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和推進中國農業(yè)現(xiàn)代化仍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15][16]。羅駿從合作經濟的制度、組織與所有制、實現(xiàn)過程、分配等方面研究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制思想并指出合作經濟對于解決當前我國三農問題具有重要意義[17]。謝元態(tài)從合作制是實現(xiàn)“自由人聯(lián)合體”的過渡點進行了論述,認為合作制的發(fā)展對城鄉(xiāng)統(tǒng)籌、工農業(yè)協(xié)調發(fā)展意義重大[18]。朱修國認為馬恩關于合作經濟的論述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社會和諧思想,對當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具有指導和啟發(fā)意義[19]。
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經濟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卓越地運營于人類合作社運動實踐的理論成果。馬克思恩格斯合作經濟理論產生于一百多年前,需要與時俱進。借鑒馬恩合作經濟思想基本精髓,分析其歷史局限性,對于當前我國發(fā)展新型合作經濟組織、推進三農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張紹俊.馬克思主義合作制思想發(fā)展史[M].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1989.
[2]蔣玉珉.合作經濟思想史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3]章志平.合作社管理基礎[M].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2.
[4]楊堅白.關于商業(yè)合作化的理論和實踐[J].財貿戰(zhàn)線,1984,
(6).
[5]王志毅.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農業(yè)集體所有制設想的再思考[J].1994,(9).
[6]國魯來.合作經濟概念不反映特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J].農村經濟問題,1987,(3).
[7]黃文忠.怎樣認識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制理論[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1992,(4).
[8]劉國華.馬克思恩格斯合作社思想再認識[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1998,(1).
[9]黃道霞.集體所有制與合作制—對馬列主義經典作家有關論述的考證[J].經濟研究,1984,(1).
[10]朱曉鵬.一個值得重新思考的問題-關于馬克思主義的“合作制就是社會主義”的思想[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1999,(10).
[11]國魯來.合作社的產生及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社思想[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3).
[12]尹世洪.馬克思恩格斯合作社理論新探[J].江西社會科學,1994,(2).
[13]楊繼瑞.馬克思恩格斯的集體所有制和合作社的若干論述的辨析[J].財貿研究,1991,(4).
[14]陸學藝,張曉明.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是馬克思主義合作制理論的豐富和發(fā)展[J].哲學研究,1984,(4).
[15]張國富.恩格斯農民合作經濟理論及其對當代中國的現(xiàn)實意義[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0,(6).
[16]吳德慧.馬克思恩格斯的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思想[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1,(6).
[17]羅駿.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合作經濟思想探究[J].四川大學學報,2005,(6).
[18]謝元態(tài),彭成婭.股份制與合作制:通向“自由人聯(lián)合體”的過渡點[J].中國《資本論》年刊,2011.
[19]朱修國.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經濟思想與和諧社會思想[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8,(5).
(責任編輯: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