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家驊
古人洗澡叫沐浴。沐,是洗發(fā);浴,是洗身。那時,無論上朝或祭祀,人們必須先洗澡,所謂沐浴而朝,“齋戒沐浴則祭上帝”,十分莊重嚴肅;個人平日洗澡,也要求不只洗去身垢,而且要除去心垢——澡身而浴德。直到清代,故宮的浴室仍叫“浴德堂”。
■
古人洗澡始于何時呢?有的說,始于夏禹之時;有的說,源于周公之世;也有的說,起于秦穆公。說法不一,難以確定。我們根據(jù)古文字和實物可以肯定,在商周時,古人已經(jīng)用浴盆洗澡了。商朝第一個君主成湯洗澡用的青銅浴盆——湯盤,就是一個有力的物證。
遺憾的是,這只湯盤在唐代時就已經(jīng)遺失了。但周初虢國季子白的青銅浴盆至今尚存,該盆長三尺九寸,寬二尺四寸,深一尺二寸,銘文110字,記載季子白奉周王之命抵御獫狁(xiǎn yǔn,古部族名,即犬戎,也稱西戎,活動于今陜、甘一帶 )的功績。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洗澡已經(jīng)很普遍了。史料記載了一件與洗澡有關的趣事:晉國公子重耳遭驪姬之難,被迫逃亡。在曹國時,曹共公聽說重耳“駢脅”(也就是肋骨連成一片,古時被認為是圣人之相),出于好奇,在重耳洗澡時躲在浴室簾后偷看,這是非常不禮貌的事情。
我國很早就有了浴室和木制浴盆。據(jù)《周禮》記載,浴室叫湢,木制浴盆叫杅。
從《周禮》的記述看,古人由于留長發(fā)容易垢膩,規(guī)定每三日洗一次頭,每五日洗一次熱水澡;洗澡還須符合“禮”,也就說,要有一定程序。根據(jù)《禮記·玉藻》的記載,洗澡要用兩條浴巾,細葛布巾擦上身,粗葛布巾擦下身。出浴盆后,先站在蒯草席上,用熱水沖洗,而后站到蒲席上,擦干身子,才穿衣服和鞋子。人在洗澡后會感到口渴,所以最后還要“進飲”,也就是像現(xiàn)代人一樣喝些飲料。那時,洗澡用的是井水,禮儀規(guī)定:“內(nèi)外不共井,不共湢浴?!币簿驼f,男女不可共用一口井,也不共用一間浴室。這說明,當時不僅有了上下之分,而且有了男女之別。
到了漢唐時期,洗澡日益受到重視,國家還相應地制定了休沐制度。漢代官員因是入署辦公日夜寢食其中,每五日一休沐,才能歸家洗澡休息。唐人與漢人稍異,官員散朝可歸私宅,但仍是“五日一休沐”。關于這一點,常見于唐人詩歌,如劉禹錫《浙西李大夫述夢四十韻并浙東元相公酬和斐然繼聲》詩云:“五日思歸休,三春羨眾邀?!弊詽h至魏晉迄唐初,官吏都是“五日一休沐”。這說明,洗澡不僅經(jīng)?;乙呀?jīng)制度化了。
■
商周以來,人們一般都用浴盆洗澡,但在人數(shù)眾多而又集中的地方,往往難以滿足需求,這樣,便出現(xiàn)了人工浴池。
最早修建人工浴池的是皇宮和寺院,因為那里聚集著眾多嬪妃或僧徒。1974~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發(fā)掘秦始皇咸陽宮時,就曾發(fā)現(xiàn)有供嬪妃使用的大浴室,設有陶制的地漏與排水管,還有取暖的壁爐。南北朝是我國佛教極盛時期,洛陽廟宇最盛時達1300多所。據(jù)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卷四記載,在洛陽寶光寺后園,有一間大浴室,內(nèi)有用巨石砌成的大浴池,池旁五步有一口井,是浴池的水源。這說明,人工浴池最遲建于北魏之時。釋義凈《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卷三中有印度佛寺浴池的記載:“那爛陀寺有十余所大池,每至晨時,寺鳴健稚,令僧徒洗浴。”并云:“世尊教為浴室,或作露地磚池,或作去病藥湯。”這說明,浴池的建造與佛教有著密切關系。所以,《事物紀原》卷八記載,浴池是西域舊俗。因而,我國人工浴池雖早建于秦代,但大量建造似應在受到佛教影響之后。
古代的浴池多取用井水,冬季洗澡,水溫是個難題。但在有溫泉的地方,冬天洗熱水澡則十分方便,這就促進了溫泉浴池的發(fā)展。
唐玄宗后期不問國事,縱情聲色,每年冬十月,便攜楊貴妃到驪山華清宮度假,至次年四月始回。驪山上有充足的溫泉,玄宗便下令修建了許多溫泉浴池,有供皇帝洗澡的“御湯”、供貴妃洗澡的“妃子湯”、供嬪妃們洗澡的“長湯十六所”,浴室有數(shù)十間之多。
考古工作者在唐代華清宮御湯遺址內(nèi)發(fā)掘出蓮花湯、海棠湯、星辰湯、太子湯、尚食湯等5處湯池。這些溫泉浴池規(guī)模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建造華麗,工藝絕倫。專供玄宗洗澡的“御湯”,浴池“周環(huán)數(shù)丈,悉砌以白石,瑩沏如玉……中有雙石甕,腹異口,(水從)甕中涌出,噴注于白蓮之上”。在御湯西北角是妃子湯,池面稍狹,與御湯不同,在池側還放了4只紅白石盆,盆中“刻作菡萏之狀,陷于白石面”,溫泉水從中涌出。王建《華清宮感舊》詩云:“公主妝樓金鎖澀,貴妃湯殿玉蓮開?!睆腻訙婂贫?,便是供嬪妃們洗浴的長湯十六所。這里的浴池池面很大,“環(huán)回甃以文石”,水上還放有銀鏤漆船和白香木船,“楫櫓皆飾以珠玉”,極為豪奢。因嬪妃眷屬眾多,洗澡時須抄名而入,所以王建《宮詞》說:“浴堂門外抄名入,公主家人謝面脂?!?/p>
這些溫泉浴池的建造工藝和裝置具有很高的水平,十分精巧,令人叫絕。山上浴池都是“鑿石作暗渠走水”,換水時,“其中珠纓寶珞流出街渠,貧民日有所得焉”。
浴池可容納很多人共浴,雖缺少私密性,但在我國洗浴史上仍是一大進步。
■
至宋代,商品經(jīng)濟空前發(fā)展,產(chǎn)生了許多新興的商業(yè)大都市。在這些大都市里,生活著許多商人、手工業(yè)者、軍士、平民,為滿足他們的衛(wèi)生需要,逐漸出現(xiàn)了商業(yè)性的公共浴池。北宋汴京(今河南開封),在甜水巷有“浴室院”;南宋臨安(杭州),洗浴業(yè)還成立了行會組織,叫“香水行”。宋代的公共浴室大多“懸壺于門”,作為標志。
這些公共浴池中還有專門為顧客服務的揩背人。蘇軾在泗州浴后寫了一首詼諧小詞:“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p>
浴堂門口早上還兼營“面湯”——洗臉水,商業(yè)氣息十分濃厚。
到了元明時期,商業(yè)性的公共澡池更加普及,也更大眾化了。浴室服務的對象,不僅有各類勞動人民,還有讀書人,階層十分廣泛。服務不受性別、年齡的限制,項目日漸多樣化,有冷水也有熱水,有池浴也有盆浴,還有搓背的、剃頭的、修腳的,等等。
到了元代,蒙古民族愛洗冷水澡。于是,在杭州的一些街道上出現(xiàn)了不少冷浴澡堂。據(jù)《馬可·波羅游記》記載:“這些澡堂的男女顧客從小時候起,就習慣于一年四季洗冷水浴,認為這對身體大有裨益。在這些浴堂中,也有供熱水的浴室,專門供給受不了冷水的外客。”在這些公共浴室洗澡須交“湯錢”,有“男女服務員為你服務”,各種服務須另外付錢?!稑阃ㄊ轮V解》中記載了當時元大都公共浴池的一張價目表:洗澡5個錢,撓背2個錢,梳頭5個錢,剃頭2個錢,修腳5個錢,全套一共19個錢。
浴室,古稱浴堂,明人稱“混堂”。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混堂,天下有之?!笨梢?,明代公共浴池已很普遍。漢唐以來有關浴池的記載,很少涉及池水加湯的問題,這一直是一個疑問,郎瑛在《七修類稿》中為我們提供了可貴的史料。元大都天慶寺有座浴室,形制頗類西方建筑風格,浴池屋頂圓如穹隆。明代混堂吸取元代浴池的建筑風格,浴池也用巨石砌成,用磚砌成拱形屋頂。至于池水加熱,則是在浴室后面安裝一口大鍋,有管道與浴池相通,用轆轤把井水注入鍋與池中,然后在鍋下燒火加熱,鍋里熱水與池中冷水交混,池水遂逐漸變暖,浴室內(nèi)熱氣騰騰,即使在冬季也不覺冷了。有的浴池內(nèi)還砌成大小數(shù)格,中有孔道相通。
近鍋的最熱為頭池,上設木格,供人蒸??;次為二池,水次熱;最大的池為溫水池,叫娃娃池,老少皆宜,十分方便。其后由明及清,直到近代,公共浴池的建造格局大體如此,只是使用的材料更加高檔,用上自來水更為方便而已。至今在我國不少地區(qū)仍存在著這樣的公共浴池。
■
洗澡是為了清潔衛(wèi)生,古人洗浴用什么去污除垢呢?
據(jù)文獻記載,漢代以前多用“潘”。所謂潘,又稱“米潘”,就是淘米水。古人用燒熱的淘米水洗臉除垢。晉代杜預在注《左傳》中說:“潘,米汁,可以沐頭。”意思是說,用加熱的淘米水來洗頭。直到今天,在我國民間,仍有人用淘米水去污除垢。
魏晉以后,古人又使用一種新的去污劑——澡豆。澡豆用豆粉合藥制成,用來洗手洗面,可使皮膚光澤,是當時的一種高級用品。晉朝王敦娶舞陽公主為妻,出廁,“婢擎金澡盤盛水,琉璃碗盛澡豆”,請他洗手。王敦出身微賤,不識澡豆,倒入水中,連水帶澡豆一起吃下了肚,引得“群婢莫不掩口而笑”。澡豆的功用極為神驗,唐代醫(yī)學家孫思邈說:“用洗手面,十日色如雪,三十日如凝脂?!彼未笳渭彝醢彩懊骥蠛凇保姆蛉撕烷T生便讓他用澡豆洗臉。
此外,宋人還用皂莢澡面洗衣。浙中有一種叫“肥珠子”的長皂英,“一名肥皂”。這大概就是“肥皂”之名的由來了。
古人洗澡常用蘭草為浴湯,叫做“浴蘭”?!冻o》中就有“浴蘭湯兮沐芳”之句;在漢代,又有“煮梅為豆實,蓄蘭為沐浴”之說;至唐宋時,更稱五月為“浴蘭令節(jié)”。用蘭湯沐浴,不僅可使全身散發(fā)出香氣,而且還有護膚的作用。
洗浴之后,古人還懂得使用化妝品保護皮膚。
魏晉時,石崇在廁所里就放置了“甲煎粉、沈香汁”一類東西,供洗手洗臉后搽手涂面。甲煎,亦作“夾煎”,又名“甲香”,用藥與美果花燒灰和蠟制成,可作口脂,用來防止口唇皴裂,類似現(xiàn)代的唇膏。此物在唐代宮廷中已普遍使用,唐明皇在臘日常賜予群臣。杜甫《臘日詩》即云:“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泵嫠?,即“公主家人謝面脂”的面脂,也稱“面油”,是一種搽臉防凍裂的化妝品,猶如現(xiàn)代的香脂之類,可使皮膚白潤,洗澡后使用,有護膚養(yǎng)顏的功用。
古人夏天洗澡,浴后還常在身上搽香粉,這種香粉叫“英粉”,是用滑石粉與中藥、香料的細末摻合在一起,加上“心紅”制成的,稱“利汗紅粉香”,相當于現(xiàn)代爽身粉一類的東西。此物可遮祛汗臭,使皮膚滑膩,在唐宋時已被人們普遍使用。當時,詩詞中多有涉及,唐代韓偓《晝寢》云:“撲粉更添香體滑,解衣唯見下裳紅。”宋代賀鑄《小重山》詞:“薄晚具蘭湯,雪肌英粉膩,更生香。”這種香粉不僅可使肌膚“添香”“滑膩”,而且還能增加皮膚的紅潤度。
到元明時,浴后還有用“薔薇露”的,這就相當于今天的花露水了。
這些都說明,古人在洗浴后,早就用上了化妝品來護膚了。
社會在不斷進步,人們洗澡已從盆浴、池浴發(fā)展到淋浴、桑拿浴,是愈來愈衛(wèi)生,愈來愈講究了。但愿人們在洗浴時,勿忘古人遺訓,洗去身垢的同時,也要除掉心垢,注意浴德。
(岸芷汀蘭摘自《百科知識》 2013年第11期 插圖:羅家平)
■責編:袁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