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志剛
(煤炭總醫(yī)院 檢驗科,北京100028)
近年來隨著廣譜抗菌藥物在臨床的廣泛應用,使院內(nèi)感染的病原菌種類發(fā)生了變化,尤其是經(jīng)歷外科手術和靜脈置管的患者,革蘭陽性球菌特別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所占比例在提高[1]。為確切了解我院外科金黃色葡萄球菌特別是甲氧西林耐藥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分離比例及藥物敏感情況,現(xiàn)統(tǒng)計了近八年來的數(shù)據(jù)為臨床提供參考。
1.1 材料
1.1.1 菌株來源 實驗用菌株來自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八年期間煤炭總醫(yī)院外科術后感染的患者5048份標本共檢出509株金黃色葡萄球菌,每名患者只取頭一次陽性結(jié)果,其中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SSA)330株(占64.8%),MRSA 179株(占35.2%)。
1.2 方法
1.2.1 標本的留取方法為 可疑感染患者在換藥時取外科傷口或膿液,接種于哥倫比亞血瓊脂平皿和中國蘭平皿,再用腦心浸液肉湯做增菌培養(yǎng),第二天如平皿有菌生長則棄掉增菌液,如果平皿無菌生長,則保留增菌液,如七天內(nèi)增菌液發(fā)生混濁,再接種于血平皿。先在哥倫比亞血瓊脂平皿上挑取有β溶血和呈現(xiàn)黃色革蘭陽性球菌的新鮮培養(yǎng)菌做分純培養(yǎng)。
1.2.2 菌種鑒定及抗生素敏感試驗 采用 MIC法,用美國BD公司的Phoenix 100全自動細菌鑒定及藥敏分析儀的PMIC卡進行革蘭陽性菌的鑒定及藥敏實驗,將分純的細菌用棉簽挑取溶于ID液中,配成0.5麥氏濃度,取25μl菌液加入到AST液中,再加一滴(50μl)AST Indicator Solution液,混勻,將0.5麥氏濃度ID液及AST液液均倒入PMIC卡中,放入Phoenix 100中孵育,18-24h判讀結(jié)果。苯唑西林MIC值≤2μg/ml為敏感,≥4μg/ml為耐藥。
1.2.3 質(zhì)控菌株 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9213)、大腸埃希菌(ATCC25922、ATCC35218)、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均購自衛(wèi)生部臨床檢驗中心。
我院外科近八年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中2005年有35株,2006年38株,2007年32株,2008年40株,2009年38株,2010年68株,2011年112株,2012年146株。其中MRSA所占比例分別為42.6%、40.8%、42.5%、47.4%、53.3%、46.4%、36.8%、15.2%(見圖1),且所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均對糖肽類和噁唑烷酮類抗生素均沒有耐藥現(xiàn)象發(fā)生。對青霉素類、加酶抑制劑類及大環(huán)內(nèi)脂類耐藥率>95%。復方新諾明對MRSA與MSSA的耐藥率<10%。MRSA對喹諾酮類耐藥率>90%,而MSSA對喹諾酮類耐藥率為24.8%(見表1)。
圖1 近八年來我院MRSA分離率趨勢圖
表1 509株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耐藥率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人類重要的病原菌之一,它可以引起一系列的疾病。下呼吸道感染,外科傷口及導管相關性感染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在醫(yī)院內(nèi)最常見的感染部位,外科感染最常見的科室是燒傷科、外科ICU、腦外科及手足外科。在分離出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中MRSA的比例在持續(xù)上升,最高已經(jīng)達到50%以上[2]。
2011年開始衛(wèi)生部開展抗菌素專項整治活動后,特別是2012年又對臨床標本的送檢率又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如使用限制類抗菌素標本送檢率不低于50%,使用特殊類抗菌素微生物標本送檢率不低于80%[3]。使我院微生物標本的送檢率大大提高,尤其是外科標本,從原來每年不到500份標本到2012年增長到近2000份標本,隨著送檢率的提高,MRSA的比例明顯下降,從最高的2009年的53.3%下降到2012年的15.2%。
有研究表明,外科ICU新入患者的MRSA定植率為11.9%[4],這些 MRSA可通過患者家屬,醫(yī)務人員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對于手術后的患者是一個極大威脅。洗手是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防范措施,及時隔離措施,縮短住院時間,減少人員的探視等均可減少 MRSA的傳播機會[5]。我院也開始從兩年前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包括加強對MRSA、泛耐藥的鮑曼不動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感染患者的單獨隔離工作,并將該隔離病房放在療區(qū)的最里面,各療區(qū)有專門的感控護士,醫(yī)務人員進出隔離病房一定洗手,盡量減少探視人員次數(shù)等,也使得MRSA的感染率有所下降。
[1]韋莉萍,靳士英,李春梅,等.金黃色葡萄球菌醫(yī)院感染危險因素的調(diào)查[J].中國抗感染化療雜志,2001,1(2):91.
[2]神經(jīng)外科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04,8(1):41.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部長令(第54號).
[4]Seungok L,Yeon-Joon Park,Eun-Tee oh,et al.Comparison of Protocols for Surveillance of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Medical Staff vs ICU Patients[J].Annals of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2007,37(3):248.
[5]Muto CA,Jernigan JA,Ostrowsky BE,et al.SHEA guideline for preventing nosocomial transmission of multi-drugresistant strains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Entercoccus[J].Infect Control Hospital Epidemiol,2003,24: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