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小學讀語文課本,到上師范學校坐在圖書館里暢讀世界名著;從邁上三尺講臺教孩子們讀課文,到和其他老師一起致力于編寫小學語文課本,我的閱讀經(jīng)歷可以稱為“四部曲”。書一直伴隨著我成長,它帶給我無盡的快樂。
我出生于20世紀70年代,童年和少年是在北京市遠郊縣一個偏遠的農(nóng)村中度過的。父母期望我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省吃儉用支持我刻苦學習。我呢,也沒有辜負他們的一片苦心,在求學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走得堅實,成績一直在全年級名列前茅。這時候,除了語文課本,我讀的最多的書,便是當時每個孩子都有的“小人書”。這種圖文并茂的小本本,有著巨大的魔力,深深地吸引著我和我的伙伴們。誰要是買了一本新出版的、大家都渴望看的小人書,他馬上就會被大伙兒圍住,大家一起分享精彩的故事。我愛看小人書癡迷到了什么程度呢?過年時,我用姑姥姥給的5角錢壓歲錢買了《地道戰(zhàn)》和《戰(zhàn)官渡》;為了買新的小人書,我和村里的幾個小伙伴一起步行兩個多小時到縣城的新華書店,終于捧回了《真假美猴王》;當時,全村只有我擁有全套的《三國演義》小人書……
說到當時的課外閱讀,不能不提到評書。村里的小學和中學都沒有圖書館,家里也沒有多余的錢給我買書,我只能用半導體收音機來“聽書”。其中,劉蘭芳的評書《岳飛傳》,我一字不落地聽完了。聽評書,成為我課余時間的最大愛好。書中一個個生動的人物形象,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故事情節(jié),引起我豐富的想象,我經(jīng)常與書中的人物同喜同悲,為他們牽腸掛肚。
1986年9月,經(jīng)過幾年苦讀,我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第三師范學校中文大專班。師專開設的課程,老師們開出的閱讀書單,同學們談論的書目,令我大開眼界,我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每天一下課,我就跑進學校的圖書館,暢游在圖書的世界中,如海綿吸水,如蜜蜂采蜜,如品茶訪友。那時,我因讀書而廢寢忘食是常有的事。在師范學習的五年,是我閱讀世界名著的黃金時期,我讀過的書單上有了《子夜》《圍城》《家》《春》《秋》《復活》《安娜·卡列尼娜》《紅與黑》《呼嘯山莊》等經(jīng)典名著。時至今日,我仍然難忘在師專讀書的五年時光,我感謝那一千多個日日夜夜。
1991年7月,我踏進景山學校的大門,成為了一名小學語文教師。作為一名教師,自己讀書,可以開闊視野,豐厚學養(yǎng);而激發(fā)并推動學生讀書,尤其是品讀名家名篇,可以使學生在生命與學習的起點就占據(jù)精神的制高點,增長見識,啟迪智慧,提高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深遠的,甚至會伴隨學生的一生。
教材中有一些課文是從名家名篇中節(jié)選出來的,為了使學生能夠了解全文的主要內容,我注重激發(fā)學生閱讀名作的興趣,由學習節(jié)選部分到閱讀全文,開展延伸閱讀,從而讓學生體驗到閱讀的快樂。一個最清晰的記憶,永遠印在我的腦海里——
在一節(jié)語文課上,《少年閏土》的學習接近尾聲,學生通過學習課文,“經(jīng)歷”并感受了“我”和閏土從相識到相知到離別的過程,透過“雪地捕鳥”“看瓜刺猹”“海邊拾貝”和“沙地跳魚兒”等一件件稀奇事,一個見識廣、勤勞勇敢、質樸可愛的少年形象浮現(xiàn)在他們的眼前。當讀到“他后來還托他的父親帶給我一包貝殼和幾只好看的鳥毛,我也曾送他一兩次東西,但從此沒有再見面”時,全班一片安靜。我能感覺到,閏土和“我”的分別令孩子們傷感。一個學生小聲嘆息著說:“真可惜,不會再見了?!币姶饲榫?,我馬上給孩子們介紹了這篇課文的寫作背景,告訴他們課文選自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xiāng)》,寫的是“我”三十年后回到故鄉(xiāng)回憶的部分,三四天后閏土又來到了“我”家,他們又相見了。學生聽到這里,興奮極了。而分別三十年后兩人再見面,又是一番怎樣的情景呢?請同學們課后閱讀《故鄉(xiāng)》全文,去尋找答案。此時此刻,學生非常關心“我”和閏土見面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他們還像以前那樣親密無間嗎,會不會一起回憶往事……強烈的好奇心、對人物命運的關注,使學生急切地希望看到全文,閱讀的積極性非常高。后來,學生紛紛把自己買到的、借來的《故鄉(xiāng)》帶到班里閱讀,交流各自的感受。
在名家名篇的教學中,我和學生共同成長。名家名篇與經(jīng)典作品,滋養(yǎng)著孩子們的心靈,作為他們的老師,我是一名引路者,我感覺到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同時,在解讀作品與教學課文時,我自己也在汲取著其中的精華,豐厚自己的學養(yǎng),建造著自己的精神家園,明確自己的人生價值。每一次教學韓靜霆所寫的《綠葉》一文時,我都會為自己是一名小學教師而感到驕傲?!拔覀冏鼋處煹模肋h是一片葉子。”“即便化作春泥護花也無怨。珍貴的葉子,崇高的葉子,偉大的葉子,是花的保姆?。∫驗橛辛四?,世界才有綠意,才有生機,才有希望!”寫得多好啊!葉子,這是教師精神的寫照。我愿做一片葉子!
1999年9月,北京景山學校21世紀小學語文實驗教材的編寫工作開始啟動,我被聘為教材編委。要編寫出新時期的、以名家名篇為主體的語文教材,責任重大。這一重任推動了我的閱讀廣度,我的案頭、床邊摞滿了名著選集,既有現(xiàn)代的經(jīng)典——《老舍文集》《蕭紅作品精選》;又有當代的名作——《季羨林散文選》《俗世奇人》《中華百年百篇經(jīng)典散文》《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精選》等。編寫教材提高了我的閱讀深度。如果說以前閱讀經(jīng)典更多的是充實自己,認識生活,思考人生,體驗閱讀的快樂,而現(xiàn)在則要慎重考慮以下問題:
這篇文章是否適合小學生讀,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如果選了某一個作家的某篇文章,應該從哪個角度引導學生去閱讀理解,而不需教師講深,講透;這篇文章適合哪個年級的學生閱讀;這篇文章的內容豐富、感人,但由于時代距今較遠,為便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是否要稍作改動……
十幾年來,教材兩次修訂,我閱讀了大量文章,查閱了很多資料,經(jīng)常工作到深夜。雖然辛苦,但我倍感快樂——因為我看到了一批又一批學生在閱讀名家名篇,他們閱讀的積極性是那樣高,他們開展的讀書交流會、名作推介會是那樣豐富,他們寫出的習作是那樣的富有個性,語言是那樣的富有文采。哦,學生的收獲真是太多了!
就這樣,伴著讀書,我一路走來。從學生到教師,到教材編寫者,我的角色在發(fā)生著變化,不變的是對讀書的熱愛。
我的閱讀之旅將繼續(xù)走下去,我相信,還會有“五部曲”“六部曲”……
[老師登臺]
劉長明,北京景山學校小學語文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碩士,景山學校小學語文教材副主編。北京市第四屆小學語文青年教師閱讀教學大賽一等獎獲得者。
劉老師倡導學生閱讀中外著名作家的經(jīng)典作品,其參與編寫的小學語文課本選文以名家名篇為主體,先后在全國十余個省市六十多所學校推廣實驗。多次在北京及其他省市做閱讀教學公開課、主題為“引導學生閱讀名家名篇”的講座。
劉老師著有《我教名家名篇》一書,集中闡釋了他的閱讀理念,并結合具體課例,對如何引導學生開展經(jīng)典閱讀做了具體的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