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芬,王鳳玲
(1.山西省人民醫(yī)院,山西 太原 030012;2.太原市萬柏林區(qū)中心醫(yī)院,山西太原 030024)
隨著生物醫(y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模式已由以疾病為主的護理模式轉向以患者為中心的優(yōu)質護理模式。伴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水平的認識和要求也正在發(fā)生著根本的變化。近年來我國居民經(jīng)濟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由于工作、生活、住房、教育等壓力造成人們心理和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但居民中大多數(shù)對疾病和健康知識缺乏足夠的重視。有研究表明,社會支持是患者應對疾病和治療過程中最有潛力的資源之一,無論哪種形式的社會支持,均有助于患者維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1]。因此,醫(yī)護人員應該重視患者能否得到家庭成員的支持和幫助以及陪護人員對疾病治療護理過程的認知和康復知識的學習能力。本文運用問卷調查的形式,通過陪護人員行為對患者治療的影響因素分析,指導臨床護士在工作中通過規(guī)范地向陪護人員進行疾病治療護理知識和康復知識的宣教,使患者得到更多的來自家庭和社會的支持,為疾病恢復和健康維護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
隨機選擇2012年6月到2012年8月在山西省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骨科、胸外科、消化科住院患者的陪護人員95人,年齡28~64歲,男性50人,女性45人,文化程度:初中30人,高中38人,本科21人,碩士6人。
患者住院時間超過1周,陪護人員對患者住院期間的治療、護理有所體驗,愿意接受調查和相關知識培訓,并愿意承擔患者治療護理中存在問題的反饋和評價。
調查內容包括:陪護人員對住院期間護理工作是否滿意;家屬的情緒、行為、護士的情緒是否影響患者的治療;家屬探視是否影響患者的治療;護士對患者的用藥指導、飲食指導、運動指導等是否到位;護士在做操作時與患者的溝通是否影響患者的治療;患者及家屬對護士的心理援助是否滿意等10項內容。
采用問卷調查表的形式,同時給同一時間段在山西省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骨科、胸外科、消化科住院的住院患者的陪護人員95人發(fā)放問卷調查表,發(fā)放95份,收回95份,有效問卷95份,應用統(tǒng)計學方法對調查問卷進行統(tǒng)計分析,見表1。
表1 陪侍人員的行為影響患者的治療(n=95)
陪護人員對護理工作的放心度高達93.6%(非常放心47.37%,比較放心46.32%),充分反映出自開展優(yōu)質護理服務工作以來,加強護士素質培養(yǎng),落實優(yōu)質護理服務內涵成效顯著,能較好地履行職責,護士社會形象有所提升。
陪護人員認為家屬探視不影響患者治療高達48.2%,這與我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密切相關,儒家強調“天下孝為先”,父母生病子女陪護,一方面反映我國人民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不斷延續(xù),另一方面反映出陪護人員沒有意識到過多探視會影響患者休息,因過度勞累致情緒波動而影響治療效果。
陪護人員認為自身的情緒及行為影響患者的治療分別為83.37%和83.16%,而陪護人員認為護士自身的情緒對患者治療的影響高達86.32%,這充分說明陪護人員的不良情緒及不當行為和醫(yī)護人員的不良情緒而造成語言行為不當或過失會給患者造成不安全感或不安全結果[2]。因此,護士應該告訴患者和陪護人員,不良的情緒和沖突的人際關系都可以對患者形成高應激狀態(tài),而個體在高應激狀態(tài)下,如果沒有良好的應對方式,心理損害的危險可高達43.3%,是普通人的2倍[3]。由此可見陪護人員和醫(yī)護人員的情緒對患者治療的影響,應引起廣大醫(yī)護人員的重視。
陪護人員對護士給予患者及家屬的飲食、運動、用藥指導滿意度高達88.42%,對護士給予患者的心理援助滿意度高達85.27%,說明護士在患者飲食、運動、用藥指導、心理援助方面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接受調查者均認為科室定期為患者和家屬舉辦相關疾病的講座有益于患者治療,這說明患者家屬急切希望獲得更多有關疾病的醫(yī)學知識,同時也反映出科室關于疾病相關知識的宣講不到位。如何定期在科室舉辦知識講座,科學而規(guī)范地為患者及陪護人員提供飲食、運動、用藥指導、心理援助等相關知識是護理管理者應該重視的問題。
護士在患者院前、住院、康復、出院指導及出院后的隨訪等患者健康教育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護士所具有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與患者及家屬迫切希望獲得有關疾病的相關知識及在治療、康復過程中的健康指導是供與需的關系,如何讓這種需求得到滿足并發(fā)揮作用是每一位護士的職責。
加強護士健康教育的培訓,根據(jù)科室各種疾病的特點,制定規(guī)范的健康教育路徑,將健康教育知識以簡潔、明了、圖文并茂的形式制作成冊,護士在指導患者或家屬時,要避免使用專業(yè)術語,用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方式指導患者及家屬,并將健康教育的效果納入績效考核范疇進行評價。護士在健康教育中的職責包括:a)護士為自己所負責的患者制定健康教育計劃,并針對計劃制定具體實施措施同時能及時對實施效果進行評價;b)提供疾病相關知識,學習患者所用藥物的相關知識并給患者提供用藥指導;c)對各項檢驗、檢查前后的注意事項進行宣教;d)為患者提供住院期間飲食、運動、休息、用藥指導、心理支持等方面的知識;e)提供和指導患者在住院期間的安全防護知識;f)指導患者及家屬學會疾病治療過程中的自我護理知識;g)指導患者進行自我形象的認知和重新設定;h)指導患者疾病康復過程中自我護理知識;i)指導患者及家屬回歸社會后的健康生活習慣的建立。
在做好常規(guī)治療和護理工作的基礎上定期召開健康教育講座,根據(jù)責任護士所分管患者的情況,了解患者及陪護人員的需求,提前查閱相關資料制定健康教育講座內容,定期召開由患者、家屬、陪護人員參加的健康教育知識講座。講座內容包括:與疾病相關的治療、護理知識;疾病治療護理過程中各項操作的意義、注意事項;患者和陪護人員不良的情緒對患者的影響;患者住院期間飲食、運動、用藥指導的注意事項;患者取得必要的社會支持的必要性等,使患者及陪護人員提高對疾病的認知能力,并能從中吸取有益于患者康復的知識和理念,建立參與治療、自我護理的思維方式和人生觀,以達到積極配合治療、提高治療依存性、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的目的。
以小組為單位規(guī)范地對患者及陪護人員進行健康教育。a)小組成員:以主管醫(yī)生、責任護士為護理小組,根據(jù)健康教育路徑,對所分管患者及陪護人員進行健康教育,指導患者及陪護人員如何配合醫(yī)療護理工作,告訴患者及陪護人員不良的情緒和沖突的人際關系都會對身體產(chǎn)生應激狀態(tài),社會支持是指在應激狀態(tài)下個體受到來自社會、家庭等各方面的心理上和物質上的支持或援助[4]。患者和陪護人員應充分信任醫(yī)護人員,及時與醫(yī)護人員溝通,避免因對治療護理不了解產(chǎn)生誤解后的情緒反應和應激反應,積極尋求社會支持,減少不良的情緒反應對患者身體的傷害,建立良好的醫(yī)患、護患關系,把注意力集中到疾病的康復中去。b)責任護士要對所分管患者做到充分了解,得到患者和家屬的理解和信任,給予患者和陪護人員更多的人文關懷,把健康教育、康復指導貫穿于整個治療護理過程中,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調查顯示,陪護人員認為護士能夠經(jīng)常與患者交流,時常鼓勵與支持的占到82.11%,可見溝通也是一種護理,是保證護理服務質量的關鍵措施[5]。c)提高護士自身修養(yǎng),避免不良情緒的反映。調查顯示,陪護人員認為護士自身情緒影響患者治療的占86.32%,在護理過程中,護士的冷漠、刻板、過激和缺乏邏輯性、藝術性的語言,缺乏同情心和理解及漫不經(jīng)心的解釋,都會給患者和陪護人員造成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因此,應該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培訓、情景模擬、親身體驗,培養(yǎng)和訓練護士良好的職業(yè)修養(yǎng),訓練護士在受到不良情緒影響時的減壓能力。研究發(fā)現(xiàn),定期組織護士生活會宣泄來自社會、家庭、工作的壓力和不滿情緒,指導護士建立陽光、友善、充滿愛心的職業(yè)素質,能夠對應激狀態(tài)下個體提供保護,對應激起到一定的緩沖和調節(jié),對維持良好的情緒體驗具有重要的作用[6,7]。
由責任護士在患者入院時就將陪護時的注意事項進行詳細的宣教,同時,責任護士要了解患者住院期間長期陪護人員的簡要信息,與陪護人員建立良好相互信任的關系,以便能夠及時了解和掌握患者和陪護人員對治療和護理的反應,科室還應定期召開由陪護人員、醫(yī)生、護士參加的公休座談會,利用會議集中收集陪護人員對治療護理的意見、建議和需求,同時講解陪護人員不良情緒和行為對患者治療的影響,讓陪護人員能夠從思想上接受護士的宣教,為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療護理和來自家庭、社會的支持奠定良好的基礎。
[1]李小云,張銀萍 ,郭曉云.社會支持與護理[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2002,21(12):545-579.
[2]王成玲.影響手術室護理安全因素與管理對策[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0,29(2):287-287.
[3]Ray C.Lindop.J.The concpt of coping[J].Psychol Med,1982(1):385-395.
[4]汪向東,王希林,馬 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M].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
[5]張玉霞.護理質量缺陷原因分析與防范措施[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0,29(2):289-290.
[6]童輝杰.嚴重突發(fā)性事件應激反應的理論模型[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2):164-165.
[7]王海琴,劉雪琴,石紅梅.SARS患者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86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