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惠琴
1.1 一般資料 臨床病例是在2010年至2011年之間來我們醫(yī)院就診的29位創(chuàng)傷所造成的嚴重顱腦損傷患者。其中24例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年齡在3歲~80歲。枕骨大孔疝9例,原發(fā)性腦干損傷并發(fā)腦疝8例,腦挫傷后硬膜下血腫合并腦疝5例,小切口疝的腦膜7例。通過精心的護理,1例患者死亡,1例患者成為植物人,其余病例均基本康復出院[1]。
1.2 方法
1.2.1 密切注意患者的體征變化 觀察患者的意識改變 由于患者在入院時可能是有意識的,沒有其他特殊的意識變化,這往往是患者在之后形成腦疝的重要隱患,因為意識能夠反映患者的大腦皮質和腦干網狀結構內的生理狀態(tài)以及患者的顱腦損傷程度,因此無論患者意識如何,都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尤其注意那些意識安靜后轉為不安或不安轉為安靜狀態(tài)的患者,一些患者還會出現在意識狀態(tài)清醒的情況下尿床,失語,行動不便,因為這些都是表示患者的顱內壓增高。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及時復查CT,只要CT顯示顱內瘀血就需要進行密切觀察,否則就會失去了最佳搶救生命的時機[2]。
1.2.2 瞳孔變化 觀察患者顱腦損傷后早期瞳孔的變化,密切觀察瞳孔的變化,能及時判斷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這對于腦疝的及時發(fā)現有特別重要的指導意義。如果觀察患者的瞳孔在很短的時間內反復變化,對光反射減弱這都可能意味著是因為額顳葉血腫刺激動眼神經,這對于早期發(fā)現腦疝的形成有重大意義。如果患者在半小時后,瞳孔散大,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可以證明,患者出現了顳葉回疝,需要立即進行搶救。
1.2.3 觀察顱內壓和血氧飽和度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都要連接到監(jiān)視儀上,監(jiān)視器顯示的顱內壓力波動圖,血氧飽和度,都需要密切觀察,如果顱內壓增高或血氧飽和度有變化,同時觀察患者是否有嚴重的頭痛,煩躁和瞳孔的變化,如果有的話就需要及時復查CT。特別需要注意區(qū)分血氧飽和度變化的原因,因為有兩個原因引起血氧飽和度變化,一:血氧飽和度降低是由于延遲性腦血腫形成;二:呼吸道阻塞,導致血氧飽和度上升。所以需要醫(yī)務人員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以便更好地及早發(fā)現腦疝形成。
1.3 護理方法
1.3.1 注意呼吸道清除 由于氣道阻塞可引起嘔吐,咳嗽,這將使顱內壓的突然增加導致腦疝形成。因此,在護理過程中尤其要小心,因為腦外傷患者大部分意識不清,沒有意識提醒工作人員自己的感覺,所以他們需要醫(yī)護人員有豐富的經驗,以分辨患者的身體所表達的信息,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患者的呼吸道感染;在為患者翻身時,確?;颊哳^部穩(wěn)定,避免頸部彎曲,胸部受到壓迫;護理人員應謹慎使用手動壓迫氣管刺激患者排痰。以上措施都可以避免因胸腔壓力升高而導致壓力通過開瓣靜脈壓力傳的導,傳導到顱內,使顱內靜脈壓力升高,從而增加顱內壓,導致腦疝的形成。
1.3.2 嚴格控制煩躁患者 由于顱腦損傷患者常會出現躁狂情緒,為保護患者應給予煩躁患者適當的鎮(zhèn)靜劑服用,但記得不能用力的按壓患者,因為患者掙扎,會使胸腔壓力上升,引起顱內壓升高形成腦疝。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病例都使用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得到的信息資料進行t檢測,用×試驗計量資料。P<0.05表示有顯著性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患者早期的幾種異常體征引發(fā)腦疝的比例(例,%)
腦疝是指:正常顱腔內某一分腔有占位性病變時,該分腔的壓力比鄰近分腔的壓力高,腦組織從高壓區(qū)向低壓區(qū)移位,被擠到附近的生理孔道或非生理孔道,使部分腦組織、神經及血管受壓,腦脊液循環(huán)發(fā)生障礙而產生相應的癥狀群,稱為腦疝。腦疝是由于急劇的顱內壓增高造成的,在做出腦疝診斷的同時應按顱內壓增高的處理原則快速靜脈輸注高滲降顱內壓藥物,以緩解病情,爭取時間。當確診后,根據病情迅速完成開顱術前準備,盡快手術去除病因,如清除顱內血腫或切除腦腫瘤等。其發(fā)病機制主要是指:正常情況下,顱腔被大腦鐮和小腦幕分割成壓力均勻、彼此相通的各分腔。小腦幕以上稱幕上腔,又分為左右兩分腔,容納左右大腦半球;小腦幕以下稱為幕下腔,容納小腦、橋腦和延腦。當某種原因引起某一分腔的壓力增高時,腦組織即可從高壓力區(qū)通過解剖間隙或孔道向低壓力區(qū)移位,從而產生腦疝。疝出的腦組織壓迫臨近的神經、血管等組織結構,引起相應組織缺血、缺氧,造成組織損傷功能受損。其臨床表現主要是指:①瞳孔改變:兩側瞳孔不等大,初起時病側瞳孔略縮小,光反應稍遲鈍,以后病側瞳孔逐漸散大,略不規(guī)則,直接及間接光反應消失,但對側瞳孔仍可正常,這是由于患側動眼神經受到壓迫牽拉之故。此外,患側還可有眼瞼下垂、眼球外斜等。如腦疝繼續(xù)發(fā)展,則可出現雙側瞳孔散大,光反應消失,這是腦干內動眼神經核受壓致功能失常所弓起。②運動障礙:大多發(fā)生于瞳孔散大側的對側,表現為肢體的自主活動減少或消失。腦疝的繼續(xù)發(fā)展使癥狀波及雙側,引起四肢肌力減退或間歇性地出現頭頸后仰,四肢挺直,軀背過伸,呈角弓反張狀,稱為去大腦強直,是腦干嚴重受損的特征性表現。
腦疝形成的早期時會出現許多身體癥狀的變化,對預防腦疝的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為了降低腦的發(fā)病率,降低顱內壓是關鍵,所以需要護理人員有豐富的臨床經驗,采取一切措施,防止增加顱內壓升高并在早期對腦疝的發(fā)生相應的處理.當患者在術后生命體征平穩(wěn),意識清楚,以便盡快對患者進行康復治療,應盡早協(xié)助患者翻身,站立,走路,說話和其他基本生命活動。出院后指導家屬關于出院康復治療的相關注意事項,極大限度的使得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
[1]劉巍.神經外科病人腦疝早期發(fā)現與護理.內蒙古中醫(yī)藥,2012,31(8):180,127.
[2]韋鳳新.床頭輸液架桿刻度標識在神經外科護理中的應用.護理研究,2012,26(5):394.